高职“百万扩招”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阻碍与对策

2020-03-15 20:21季学成陈红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季学成,陈红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报告时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改革,切实扩大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高职扩招百万生源的枪声由此打响,实际上掀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序幕。而时下中国政府针对高职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当前中国突破现实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有其深厚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根据。一方面,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昭示着中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在经济增长上中国迫切需要将14亿基数的国民高效转化为“人才红利”,以实现增长引擎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国内就业市场的相对错配在经济转型期进一步激化,“供给侧”改革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造成大量劳动力的“结构化失业”,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亟待“有形之手”的干预破局。因此,在经济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扩招是立民生根本、强经济命脉、扛国运之鼎的战略布局,高职院校作为政策响应的排头兵,应当迎难而上,积极主动推进政策落地,以就业为导向办好职业教育[1],进而实现对中国社会经济高质增长的助力。

1 高职学校扩招对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经典人力资本论强调,“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增长要素,而教育和培训是个体人力资本形成的两大途径[2],习得后将成为个体固定资本的一部分,进而去推动社会生产并最终形成经济增长的合力[3]。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扩张和有序发展将成为改善当前普高院校“过度教育”的恶性棘轮,并通过推动社会层级的人力资本质能提升,短期内实现对需求和投资的拉动效应,长期则经由社会创新驱动和企业转型升级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1.1 高职院校扩招对短期经济的驱动途径

消费和投资是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院校扩招则能够有效刺激一国消费需求[4]和投资需求,并通过经济乘数作用到短期经济增长。

首先,高职院校扩张能通过新增学生群体刺激外延消费需求[5]。与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作用相似,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百万扩招将直接推动学杂费用、健康医疗、餐饮娱乐等在校日常消费等增长,进而以点带面推动关联行业的内需增长——从数量上来看,等同于通过打造出一个新的百亿级市场,再经由消费乘数杠杆撬动千亿级的消费市场,实现对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外需转内需”的有效补充。

其次,高职院校扩张伴随基础配套的新增投资。高职院校规模扩招既是时点事件,也有望成为一个趋势,生源持续增长将倒逼职院相应配套加速落地,进而包扩校舍基建扩张、教学设施配置和教职人员培育等在内所产生的投资需求都将有力撬动上下游行业,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提振。

1.2 高职院校扩招对长期经济的驱动途径

人力资本的增长对于一国经济有长效的推动作用[6],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增长的源泉[7]。因此,合理发展的教育体系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供血,实现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配给,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本盘。同时,有效的教育体系能够提高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8],并通过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为经济长期增长做出贡献[9]。

高职院校扩招能够优化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结构,有效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问题,继而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10]。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渐显,一方面是普通高等教育过度扩张导致劳动力技能失配[11],不同层级毕业生之间相互挤占就业资源,制约了人力资本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常态下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底层劳动力被动挤出,但其自身也面临新岗位的“用工荒”。而高职扩招则对当前教育体系形成的修补,偏重“实操”和“技术”的培养理念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匹配度更高的新鲜血液,从而根源性地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结构,改善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错配状况,进而推动国内就业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高职院校扩招有望增强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2]。当前教育体系的就业引导不当导致大量人才“脱实向虚”,金融地产行业的人才高度饱和与制造业人才的供血不足形成鲜明对比,而人才的缺失会阻碍制造业的创新和产业的迭代升级[13]。高职扩招一方面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为制造业企业储蓄后备人力,定向输送紧缺劳动力;另一方面则基于前瞻性的产业技术人才打造,通过推动产业人才集聚作用于制造业产业的创新集聚[14],进而为其发展提供高质的人力动能。

2 高职扩招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阻碍

高职扩招诚然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但最终能否有所建功取决于政策落地的效果,就当前而言,高职扩招对经济的正向传导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阻碍。

2.1 教学配套与生源增长不匹配

教学配套于生源增长不匹配,或将严重影响政策落地效果。短时间内新增100万高职学员拓容,将对存量高职院校配套产生一定的压力。截至2019年,存量高职院校达1 495间,但总体办学空间并不富余。学员的短时间大规模的增长对高职院校的基础办学设施、宿舍配给、教职人员调配都产生造成一定困扰。高职院校既要在短时间内腾挪出容纳新学员的校舍配套空间,也需要为未来期间内教学人员的常态化扩招做长远规划。

2.2 培养模式与基础生源不匹配

扩招带来了生源多元化,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势必倒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受“高考生源逐步下滑”,“考生职高报考意愿较弱”的两期叠加影响,新增百万的招生指标必然要求拓宽生源渠道:退役军人、下岗工人、中职学生和农民工将成为新的生源组成。不同生源的知识技能储备,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位攻读方式的差异,使传统高职院校统一招生、教学和毕业考核的培养方式不再适用,如何考虑基于不同学员的背景经历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培养体系,将成为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

2.3 教学方式与人才输出导向不匹配

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迭代速度加快需求具备前瞻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以书本为主教学模式则渐显不适应性。产业转型的大环境下,量产式的基础技工不再是未来制造业所紧缺的人力,善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员工才能备受青睐。因而,高职院的教学内容或被时代赋予新的要求,如课程的开展必须兼具基础性和前沿性,培养的方向要兼顾学员的实操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力所不能及的。

3 解决措施

3.1 政商层面增强援助与高职院校强化运营

“引强援,修内功”是当前高职院校解决配套资源不足的两大路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争取各层级政府的援助补贴,同时有效利用关联企业及校友资源,为职校拓张储备充分的弹药。另一方面,强化高职院校运营管理,成立如“学院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统筹拓张工作事宜,并经由过程中透明化机构运营和强化责任考核机制,提高学院的资金利用效率和工期推进速度,使得高职院校能够高效有质地完成院校拓容。

3.2 “因材施教”,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化的培育模式是培育多元化生源的保障。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实行“全日制”与“半工读”并存的双轨培养机制,以适应在职返校人员兼顾“学习”与“家庭”的需求。其次,课程搭配应当灵活化:扩招下的高职学员其技术和学识积累不一而足,将更多的求知选择权交给学生,同时加以适当引导是新环境下更优的教学选择。最后,毕业出科考核应当多元化:在严控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生源性质的不同提供更科学可靠的出科考核方式,落实现代高职教育的“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3.3 深化校企合作,为学院提供一线教学辅助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培育具备新环境下优质技术人才的关键。一方面,完善导师外聘制和客座讲师制度,在授予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邀请具备行业一线经验的高管或技术专家开课讲授,以期提升高职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和职业规划能力,使学生能够做更充足的就业准备;另一方面,强化校企合作,与业务一线企业签署定向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在校学员能够参与一线实习工作,并由此获得能力锻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学生获取就业机会。此外,院校应当全链条打造创新能力辅导机制,兼具创新课程教授、创新专利鼓励和创新项目扶持,有效培养新一代高职学院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