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因效应理论的复习课教学情境设计

2020-03-18 16:39裴锐张灵丽
化学教与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复习课

裴锐 张灵丽

摘要:依据近因效应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影响作用,指出复习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情境教学理论为依据,阐述分析四节复习课的教学情境创设。

关键词:近因效应;情境教学设计;复习课;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3-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20.03.014

一、问题的提出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对近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他又发现,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对学生最近学习的、熟悉的知识有认知强化作用,也对以前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干扰作用。正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表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之新”的复习课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往往是老师不爱上、学生不爱听的课,如何上好复习课,将章节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复习课中提升一个层次,是教师需要用心设计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2]。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作为问题驱动的主线,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复习原有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

二、教学情境案例设计

1.以“暖热贴”为教学情境,复习金属的性质和冶炼

教学设计1:解密“暖热贴”

教学情境:寒冬,一男生骑自行车到校上课,手被冻得握不住笔,同学给他一包“暖热贴”暖手。如图1所示。

教师:“暖热贴”里的粉末是什么?制热原理是什么?

同学猜测可能有铁粉,想到铁生锈缓慢氧化的放热原理。于是,围绕有没有铁粉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展开讨论,根据已学过铁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设计检验铁粉的实验方案,学生分别提出磁铁、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可以检验铁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检验。

设计意图:“暖热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根据近因效应的心理影响作用,熟悉的情境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构建学生熟悉的心理场景。温故久远的知识,可以加深理解,促进新的认知[3]。学生在亲自实验中,不仅复习了铁的物理性质,和酸、盐溶液的反应,而且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有铁粉,体验到猜想和实验结果一致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强化和调整了学习动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

教学设计2:知识迁移和实验拓展——“铜画”

教师:铁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铝、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别将一粒锌和一片铝放人沾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上,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图3所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课上,设计拓展实验,利用近因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促进新知识认知的形成,一幅幅造型各异的精美铜画的呈现,刺激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3:解密意外——打铁花

有的同学在用稀硫酸检验铁粉时,没有看到气泡,仔细观察,发现粉末里呈现隐隐的红色,这一异常现象的出现,激发了同学探究的欲望,有同学猜测是铁粉已经生锈变成氧化铁了,于是,设计实验检验氧化铁,用磁铁把铁粉吸出,向余下的粉末中加入稀盐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溶液颜色变成黄色,学生得出铁在空气中易生锈成氧化铁。

教师进一步引导,2008年“确山铁花”人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播放一段打铁花视频后,老师追问:暖热贴中的铁粉能打出铁花吗?学生打铁花的欲望被调动。为安全起见,老师演示实验:在蒸发皿内加入几滴酒精,点燃酒精,用药匙向燃烧的酒精火焰上撒暖热贴中吸出的铁粉,立即出现火星四射的壮观景象,如图4所示,此时,再用镊子夹一根铁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几乎无现象。

设计意图:教学中提供部分氧化的“暖热贴”让学生探究,通过铁的检验时看不到气泡冒出的现象,引导孩子探寻意外情况下的奥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磁铁吸附出来的铁粉和铁丝分别做打铁花对比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教学设计4:“暖热贴”的回收再利用

教师:用过的“暖热贴”是直接将其扔进垃圾桶吗?如何更合理地处理用完后的“暖热贴”?学生回答用还原剂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情境设计,复习金属的冶炼,实验室炼铁和高炉炼铁的原理和过程。同时复习了废金属的回收和利用,增强学生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

这节复习课以一包“暖热贴”为教学情境贯彻首尾,设计四个教学板块,对铁的性质和钢铁的冶炼,金属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实践活动是夯实知识基础、訓练学科思维的载体[4]。

2.以除锈剂为教学情境,复习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情境:

教师:如果发现家里铁制品生锈了,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用砂纸打磨,或者喷除锈剂。

教师: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除锈剂的性质和用途。

要求:仔细阅读标签,了解除锈剂的成分,除锈剂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推测除锈剂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猜测。

设计意图:根据近因效应的心理效应规律,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的理解,比陌生的更清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教师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设计成学习情境。通过除锈剂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复习酸的化学性质,酸可以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物质反应。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对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判断,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干冰為教学情境,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情境:教师拿出一包哈根达斯冰激凌,还配有一包干冰。教师问:包里的干冰起什么作用?能用手直接拿干冰吗?干冰有哪些性质?

师生经过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操作注意事项后,学生做探究实验,用干冰做蜡烛的阶梯实验复习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把干冰放入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复习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把干冰放人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由澄清到浑浊再到澄清的现象,引导分析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复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教师用传感器演示干冰放人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变化曲线,帮助同学理解二氧化碳和碱溶液反应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如图5、图6所示。

设计意图:根据近因效应认知规律和情境教学理论,关注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趋势的真实情境,选好教材内容,重视实验探究,将概念与情境、活动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在冰激凌这一情境的引导下,在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情绪高涨,展开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制备的一系列复习。数字化手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实验探究手段,集数据采集、分析于一体,具有便携、直观、快速、定量等特点‘副。同学通过观察数据曲线的变化,加深了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的认识,尤其解决了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困惑,形成新的体验,将原有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深化。

4.以生石灰干燥剂为情境,复习碱的性质

教学情境:教师拿出一包海苔,里面还有一包干燥剂,问:这包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标签上注明不可食用,万不可误人眼睛?

通过看标签得知:这包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师生交流讨论,复习生石灰、碱的性质和用途后,学生分别做实验,把干燥剂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和感知温度的变化,复习生石灰和水反应;少量的干燥剂放入水中,得到悬浊液,复习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学生取上层清液,用吸管向清液中吹气,复习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将石灰悬浊液和硫酸铜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复习碱和盐的反应;课后,学生将配制好的石灰乳用来刷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干燥剂这一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尤其是波尔多液的配制和刷树的有趣的体验,实现了“做科学”“玩科学”“用科学”的探究体检。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和反思

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和拓展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依据近因效应,利用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复习所学知识,设计一系列探究实验,将化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92

[2][3]吴良根,中学化学教学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6

[4] 梁霄,陈凯,姚远远,白涛.技术培养视角下的“电解原理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7(12):33-35

[5] 陈丹,刘补云.数字化手持技术在影响盐类水解因素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教学,2016(2):51-53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复习课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