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2020-04-12 03:20王莹马志军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文化自信大学生

王莹 马志军

摘 要: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和繁荣,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大国,如何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提升,而且也关系到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对包头市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视角,而且可以拓展民族团结理论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76 — 04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一个国家的思想根基,一个政党的信念旗帜。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强大,不仅仅体现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国防巩固等硬实力的增强,还体现为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创新等软实力的提升。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解读。谢和平教授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文化自信进行了阐述,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乃至政府对自身文化的认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实现文化自强的必要条件。①刘士林教授则从文化的本质层面,对文化自信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构建起来的高级文化结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文化自信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和超现实性等特点。②云杉则认为,文化自信代表了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源泉,她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源自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文化自信包含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文化主体、文化信念和文化内容,并以此从三个不同的维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首先,从文化主体来看。文化主体即为创造这种文化的民族、国家或者政党,那么从主体角度来讲,只有主体对自身文化有着充分的肯定和认同,进而才能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正能量。①其次,从文化信念来看。文化信念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所持有的信心和观念,这种信念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前途,因此,只有文化主体审时度势,坚定自身的文化信念,才能为自身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和氛围,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前景。最后,从文化内容来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不仅是自身文化的凝结,也是借鉴其他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先进文化的结果,因此,如何处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原理,处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一关系时,应该秉承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文化主体在充分肯定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中“精华”思想纳入到自身的文化范畴中。从以上三个维度可以看出,文化自信的内涵包含着传承、包容和发展三个方面,即传承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包容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分,发展现有的文化结构和内涵,因此,文化自信体系的本质特点在于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挖掘,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才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②在这个体系中,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伦理精神的自信,其内核是文化价值的自信,其灵魂是文化理论的自信,其核心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总之,要建立属于自己国家、民族和政党的文化自信,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理性的文化态度和坚定的文化信念,充分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发展的前景。③在我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而把民族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和文化自觉。

(二)包头市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等因素互相影响,使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分裂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争取的主要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认同感方面,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自信。

1.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认同感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源泉,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近代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东亚病夫”、“落后就要挨打”等字眼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曾几何时,中国人背后的国家是如此羸弱,如此不堪一击。他们不愿意也不想去回顾中国的“过去”,因此在多元文化觀念的影响下,使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比较淡漠,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些过时的糟粕,应该被淘汰。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的以下两个问题,可见一斑。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并且有些同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去了解。但是,仍然有些同学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了解,因此,就更谈不上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了。

2.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在西方主导的经济和政治氛围下,西方发达国家把其意识形态通过商业化的文化产品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输出和移植,从而使一些辨别力低和政治力场比较弱的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对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调查结果表明西方国家输出其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可以说是无孔不入的,西方的这个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比如大学生们对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洋节”比较推崇,尽管国家已经表明对于这些西方节日的态度。但年轻的大学生们依然会觉得所谓中国传统节日有些过时,表现的也很平淡,因为和西方节日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显然不够时尚,不能满足他们所谓个性化的需要。年轻的大学生们也相当推崇西方国家的电影、电视剧。随着互联网的便捷和发达,大学生们在网上采购自己需要的服装和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大学生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他们特别追捧西方国家的一些产品,如服装、化妆品等,认为只要是“外国货”就比“国货”强。

3.缺乏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淘宝、快手、抖音等信息化手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没有时间和兴趣参加其他文化活动。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观看中国文化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教育电视台里的节目吗?”调查数据显示,非常喜欢看的仅仅有28.94%,较喜欢看但偶尔才会看的占了63.28%,不太感兴趣,几乎没看过的占了7.59%。调查结果如图3。

调查结果说明了包头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参与热情有待于进一步激发。

4.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很多中国奇迹,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代伦理、价值认同问题,最突出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价值观所引發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深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以金钱为价值目标、急功近利、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等伦理问题凸显,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时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发展却落后于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文化观教育的被动。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挖掘的不够,以及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手段现代化滞后等问题,使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亟待提高。其次,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原有价值观和文化观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和传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出现价值观、文化观偏差和立场不坚定等问题。最后,大学生群体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塑性较强。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既可以受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又可以受其他不健康的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利用青年人的猎奇心理和高科技手段,把文化自信教育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其文化认可和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完全走入社会的群体,其思想观念还在形成之中,无论是其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包头市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时,应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文化观念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在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等方面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些父母随着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从小就期望孩子能去所谓的国际幼儿园、国际学校,学好英语并潜移默化地把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最高的追求,因此会出现一部分孩子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更不要说真正的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们尽管在中国上了大学,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有很大欠缺。加之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们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加突出,他们希望孩子去国外留学,认为西方的文化水平高人一等,出去留学回来就等于镀金,因此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父母这种对于国外的教育资源的严重的推崇,也极其容易导致大学生们盲目追求所谓的“出国留学”,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这样持续下去,大学生们很容易对民族文化产生偏激的想法甚至抵触情绪。

(二)社会教育因素分析

虽然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但是,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却仍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冲击。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科学理论的极端思想就形成了科学主义,重视科学技术而轻视人文科学,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这种冲击最显著的后果就是导致“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人们对于理工科的过分推崇和“偏爱”,导致对于文科的忽视甚至厌恶,会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心理暗示,理科学不好才会选择学文科,选择学文的学生都是二流的。曾经父母指导孩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谓典型的经验之谈。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至今仍然也在影响人们对于文理学科的认识。这一点体现在高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和教师,他们在就业和职业生涯过程中,他们的就业和社会地位,相比较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有一定差距的,人文社科类毕业生,不仅要承受在就业过程中人们对于他们专业的轻视,而且在工作之后的工资待遇要普遍低于理工科学生,长期这种弱势的状况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对于人文科学的轻视甚至鄙夷。长期如此,势必造成大学生们对于人文素养知识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从而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2.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冲击。大学生们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们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他们追求大型网络游戏、品牌奢侈品,“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处事方式,三观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们,往往成为消费文化产业链下,盲目寻求物质满足的牺牲品,所谓文化自觉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文化自信的培养。

3.西方文化的迅猛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长久以来作为第一世界国家,其意识形态一直在世界上处在领导地位,甚至出现了文化霸权现象。近代以来,西方依仗自己先进的科学文化优势,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把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植入其他国家和民族。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主要接触和接受者,是西方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无法做到辩证、客观地分析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很难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在西方文化引发的认同危机的浪潮中,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不自信的现象,进而对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危机,导致大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误区,进而一味迎合外来的非主流文化,文化自信缺失。

(三)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这就需要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增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其人文素养的培育。但现实往往是,多数的高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最主要还是着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然学有所长,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注重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文类课程,势必会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积累较多,但是对于其他人文类知识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缺乏和大学生本身的身份有些不相符。

高校培养人才,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略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参 考 文 献〕

〔1〕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4,(05).

〔2〕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

〔3〕谢和平.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N〕.人民日报2015-11-29.

〔6〕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文化自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