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0-05-06 08:59拜合提亚尔·帕尔哈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高水平的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而职业素养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文章从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对相关的教育从业者有所提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有效融合

一、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

思政课主要是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出发,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能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最基础的通识教育课,思政课的内容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涵盖了学生未来工作应该具备的诸多特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推动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融合是必由之路。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传授专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目标。虽然思政课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其对学生的未来就業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层出不穷,同一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瞬息万变。而实现就业不仅仅是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更要注重学生的长久发展,即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行业的发展。因此,若高校只是传授专业技术,而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更新,很有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停滞不前或者很早被淘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快步伐,推动思政课与职业素质融合,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显现出来,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职业素养教育载体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学生们的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不断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大特点,思政课更是如此。不仅走出了教室,与学生工作完美融合,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而且充分利用了社团活动和企业实习等有效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思政课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也推动了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营造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发展齐头并进的校园环境,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地位边缘化

与一般大学相比,高职院校要想通过发挥思政课的职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难度较大。由于就业为首的教育方针,高职院校的课程以工学为主,思政课这样的通识教育课难以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就连思政课被压缩也是常有的事。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思政课地位逐渐边缘化。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技能培训,不注重提升综合素质的情况,功利化育人理念盛行”。 这一现象不仅大大增加了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难度,无法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而且与社会对技术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强大的专业技术、高尚的职业素养,严重背离。

(二)融合工作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有两大目的:首先应该需要满足思政课的一般属性,贯彻社会主义达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价值判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其次,思政课还需要传播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灌输职业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顺利融入日后的工作环境。但就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开展情况而言,多数院校停留在了第一步,授课教师理论基础有余,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特点也导致当下的思政课的教学难以契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不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思政课教材,思政课作为公共基础,其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各专业一样,这便意味着老师若是仅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那各专业的思政课就是千篇一律的,毫无新意。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并非个别现象,任课教师完全脱离专业素养,从不主动扩充教学内容,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更是让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融合工作落实力度不够

在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意见中可以看出,只精通专业技能的学生从来都不是社会想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正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办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不仅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密切,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也更加融洽,学生在校园里接触专业领域的机会不断上升。与此相比,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情况并未有太大改变,课堂仍困于教室,上课时还延续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近年来思政课的改革步伐从未停下,与之相关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为什么实际教学中成效甚微?一方面可以说是改革还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也未可知,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各大院校难以把思政课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工作落实到实处。这便出现了部分高校根本未进行实践教学的情况,或是一些院校没有完全按照改革内容,落实相关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另外,虽然有的学校还大力引入了实践基地,但完全照搬国家方针,基地环境缺少职业素质相关内容的熏陶。关于实践基地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实训基地多处于校外,受到交通、学时等客观因素影响,难以得到多数同学的响应。

三、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有用人才的目的,学校和任课教师应提高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达到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拓宽课本内容,与专业特色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推动思政课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

(一)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一重要平台,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制止思政课为专业课让路的现象,缓解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风气,让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由“就业为主,育人为辅”向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转变,让思政课和专业课程得到同等重视。同时,在校园范围内,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应该正确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属性,思政课除了关系到学生的成绩外,更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因素。另外,思政课的基本课时必须得到保障,不可以再出现因为专业课需要而被无故削减的情况,这是思政课发挥其教学职能的根本保障。

(二)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素质

正如毛主席所言,“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思政课亦是如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由于思政课的学习关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思政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行业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接触到行业发展或者参与相关企业运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教师自身得到锻炼,真正地参与到了行业的发展中,才能真正掌握到不同行业的工作要求,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素质方面,除了要求老师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同一地区的高校更应该组织定期的主题培训,一方面通过同类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保证教师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通过主题汇报,督促教师学习最新的时政热点和行业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化发展,使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合。最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应该经常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上的不足之处,马上调整,积累经验。同时,在课间的时候,老师可以与学生加强交流,了解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引导他们加深对专业领域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把思政课的职能发挥到最大。

(三)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首先,充分利用相关的教育教学平台,传播思政教育信息和行业精英事迹。其次,由学校牵头,组织行业内优秀人才的讲座,让学生尽早掌握行业特点,清楚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另外,思政课任课老师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要适当拓展课本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让高尚的职业素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鲜活起来,以及介绍部分特殊崗位对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的要求,让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最后,建立健全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提出有用建议,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在考核内容上,由于老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情况,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社会实践参与情况都应该成为评价标准。在考核主体上,必须实现教师和学生互评、学生内部互评,便于老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意识到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相关任课老师要尽快落实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在结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教学内容,将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国胜.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第一要务[N].中国青年报,2012-05-21(11).

[2] 叶忠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工学结合叠加教学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院学报,2013,30(01):138.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1):1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10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9

作者简介:拜合提亚尔·帕尔哈提(1982.11- ),男,维吾尔族,新疆新和人,硕士研究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高职院校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