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2020-05-13 14:27钱亚娟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探究性学习幼儿园

钱亚娟

【摘  要】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其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幼儿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学习能力也极其有限。正因如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科学活动质量。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幼儿园探究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性学习;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探究性科学活动成为幼儿园主要的教育内容。但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不知何为探究性学习,无疑成为阻碍幼儿探索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可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从多方面引导幼儿探究学习,增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一、鼓励幼儿大胆质疑,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质疑是启发幼儿思维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架起幼儿与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对于幼儿园科学活动而言,提出问题是活动的起点,需要问题在此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针对科学活动提出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首先鼓励幼儿在玩中思考并勤于质疑。教师组织科学活动时应积极引导幼儿在多种类型活动材料和环境中进行互动,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空间与时间,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

以“探究蚂蚁”科学活动为例,教师引导幼儿在户外区域观察蚂蚁日常活动轨迹,回到家中与父母一同收集与蚂蚁有关的资料并共同阅读书籍,调动幼儿探究蚂蚁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了解幼儿在课下和家中学习情况后可鼓励其提出问题:“大家最想知道有关蚂蚁的哪些問题?”幼儿在教师的鼓励和前期经验基础上提出很多自身想要了解的问题,如“蚂蚁长得都一样吗?”“蚂蚁有尾巴和鼻子吗?”“蚂蚁真如歌曲中说的一样,爱吃豆子吗?”“蚂蚁如何搬运东西?”“蚂蚁该如何和同伴说话和交流信息?”“蚂蚁会生小宝宝吗?”“蚂蚁为何要储藏食物?”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究知识的热情。如果幼儿不会提出问题或因胆怯心理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可鼓励幼儿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引导和提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于思考和提问习惯。

再以《充气玩具漏气了》一课为例,大部分幼儿都不会自主提出问题。此时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充气玩具漏气时和装满气体时外形,认真观察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之后引导幼儿针对充气玩具外形提出问题:“无气与有气的玩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玩具会漏气?如果这些充气玩具坏了,该如何修理?”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了观察和比较的方法,逐渐形成喜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有时幼儿的提问可能脱离主题,教师也不应急于打断,而是慢慢引导幼儿走向正规,养成善于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其次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幼儿年龄小,感知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要善于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站在不同角度提出疑问,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以“动物的外衣”科学活动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动物影像和标本图片,指导幼儿观察动物外衣色彩的不同之处,如蟒蛇身上有鲜明且大片的花纹,变色龙的衣服会发生变化。幼儿在教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动物身上各种色彩花纹都是用来保护自身的。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战士要穿迷彩服?”有效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并使其形成敢于质疑的能力。

二、创设良好探究环境,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相关研究指出,环境对幼儿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发展。反之,不适宜的环境则会成为阻碍幼儿发展因素。毫无疑问,幼儿探究性学习无法脱离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因而创设幼儿教师应从多方面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发展。

首先,创设探究学习科学的教育环境。其一,设置多层次的探究空间。科学合理的空间能较好地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知识兴趣。空间环境分为封闭、半开放、开放等不同类型环境。幼儿可结合自身学习需求选取不同的空间环境开展探究操作。幼儿想探究和动植物有关的事物可选取开放性户外空间,例如为幼儿创设动物饲养区和种植区,或选取半开放植物角让幼儿在走廊等区域放置植物,在课下时间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情况。教室属于较为封闭的空间,可建构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等。开放空间适合幼儿集体探究,半开放空间则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封闭空间则适合让幼儿自主思考探究,因而教师在设置探究空间时需充分考虑幼儿实际情况,使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均有所满足。其二,提供较强丰富性且可操作的材料。幼儿思维为典型的具体形象,在学习中会从形象思维过渡至抽象思维。动手操作在幼儿园科学探究中是幼儿与其他事物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获取知识经验不可缺少的途径。自主操作能在丰富幼儿认知的同时增强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发展幼儿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因而教师要为幼儿选取多种类型材料。选取的操作材料不能局限于让幼儿反复练习和记忆,可选取紧贴幼儿实际生活的物品作为探究科学活动材料。例如教师可选取较为宽敞的种植区种植瓜果蔬菜,指导幼儿观察记录植物成长变化;或在幼儿园走廊放置鱼缸,让幼儿养殖小乌龟或热带鱼,观察记录不同鱼类的饮食习性。教师要借助园区空间为幼儿提供各种类型材料,为幼儿探究性活动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合理利用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另一主阵地。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倡导家园共育理念。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家庭人力和物质资源在科学教育活动产生的优势作用。由于部分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时受资金约束,影响了科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家庭成为幼儿开展探究性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例如家长和幼儿在家中可开展神奇实验,如“神奇的小泡泡”,只要简单的水和洗洁精就能产生美丽的泡泡。此时家长可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上述实验不仅有利于幼儿探究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无形中丰富了幼儿认知和知识经验,增强幼儿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关注幼儿兴趣发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开展科学活动时需在幼儿关注点和兴趣点等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使幼儿充分探究知识,提高探究活动效果。对于幼儿园科学活动而言,教师要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打破传统思想观念和学习方法束缚,拓宽视野,并尝试站在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兴趣是幼儿产生探究欲望主要诱因,开展探究性科学活动更需紧抓幼儿兴趣,全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活动质量。

以“颜色魔术师”科学活动为例,由于幼儿对直观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生成和颜色有关的课程。同时引导幼儿动手将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观察会出现何种颜色。上述教学案例就是简单的科学探究,符合小班幼儿性格和认知特征。中班幼儿和小班幼儿比更好动,教师可结合幼儿这一兴趣特征为设计“好玩的报纸”的教学,引导幼儿在试一试、动一动、玩一玩等不同环节中探究不同的报纸玩法。大班幼儿和小班、中班幼儿相比,其抽象思维得到显著发展,普遍喜欢探究知识成分较大的事物。教师可创设名为“影子”的主题,让幼儿探究分析影子如何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和光是条件下,影子位置和大小也存有不同。上述活动都紧紧围绕不同阶段幼儿兴趣特征启发其深入思考,能提高探究活动质量。

总之,幼儿园不同教育阶段均有科学探究活动,属于长远且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要求幼儿高效配合,还要借助环境和家长等多种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以瑾.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04):78-81.

[2]刘芬.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的相关分析[J].好家长,2018(76):81.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探究性学习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