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体质健康为结果导向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2020-05-23 13:31刘永杰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7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刘永杰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解读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政策,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键阻力因素,明确发展体质健康的目标导向,总结基础经验,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导向;体育教学

一、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理念推动全民健身落实与健康评价,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问题关注度提升。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需要,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这是继1995版与2011版之后第三次颁布国家级的《全民健身计划》纲领性文件。号召性的运动健身计划已无法满足国家与社会对全民健康的发展诉求,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学生体质测试优秀率达25%的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历经长期发展(见表1)。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位于终身体育的转折时期,肩负特殊使命。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主要阻力

1.教学改革推行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欠缺,目标难量化

结合实地调研、体质测试数据分析、访谈等多个途径总结得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深受主科学习压力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受限于兴趣培养时间不足,技术学习碎片化,专项练习基础差,且整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佳问题在被关注后未得到及时改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锻炼基础,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应试学习,大学进入“理想化”的个性塑造以达成早期确定的“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目标较难。而全国普通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表现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并非只反映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同时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矛盾。

2.学生对身体素质认识不到位,自我提升意识薄弱

目前全国高校“课堂+俱乐部”的教学改革模式已逐步开展,各个运动项目俱乐部的运行中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发展中缺乏制度和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学生体质状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机制有待加强。当前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且深受电子产品的影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浅薄,对自身身体素质问题不够重视,忽视了因欠缺体育锻炼引起的健康问题。

三、基础经验分析

1.实施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挑战

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对比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减速缓慢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反映大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表明体质健康状况仍未得到显著改善。在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的主要矛盾依旧是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自主体育锻炼欠缺,因而体质健康水平问题一直未能实质缓解。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课内外一体化发展

着眼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体育参与兴趣整体不佳的现状,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专项技能水平及体育参与兴趣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保障作用。众多高校引导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已有高校要求每一名身体条件允许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游泳相应测试才可毕业,并颁发校级证书,以此有效推动学生课内外的体育运动积极性。

四、体质健康发展路径探索

1.体育课程改革保障

根据学生对移动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利用网络平台推进体育学习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对接课后作业(APP记录运动锻炼)的形式推行,落实过程需学校各部门大力支持,创造课内外无缝衔接。学生群体在客观约束下的课后体育锻炼利于主观积极达成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2.互联网云数据保障

采用人工与智能结合的模式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测试数据采集与统计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测试后学生即可通过云数据平台查看自己的测试成绩,确保测试信息的反馈实效。针对测试结果,构建平台结合APP运动锻炼情况给出针对性练习建议。

3.校级各方面保障

各高校校级比赛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为校园体育竞赛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性办法需持续挖掘,若能以政策和制度保障效果更佳。宣传力度和影响力的增强需逐步推进,树立优秀运动者的阳光形象,以点带线盖面,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

五、结语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导向,结合学生培养方案推进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结果导向思维。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同时激发个体体育素养的发展。建立校级运动健康评定标准,构建合理的校园体育制度推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主性,建设正向校园体育文化。逐步激励学生参与有效体育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理念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锋,赵琴,韦光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04):159-161.

[2]汤攀,许大庆.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6):70-75.

[3]许彩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2):21-24.

[4]董宝林,毛丽娟.核心信念、主动反刍与大学生锻炼坚持性:锻炼氛围的有调节中介效应[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8,33(05):441-447.

[5]姜冠州. 運动APP对体育锻炼参与不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9.

[6]王梦晨. 中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运动参与关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20098);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044898)。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