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0-06-05 01:19黄雅兰黄国东蔡林坤黄琼荷甘佳丽薛涵予
中国全科医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仙草内皮淋巴细胞

黄雅兰,黄国东,蔡林坤,黄琼荷,甘佳丽,薛涵予

本研究价值:

本研究观察了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等指标,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中切黏度(ηbM)、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AI)、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及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CD4+/CD8+)发现,在进行西医综合调治早期DN的同时,临床辨证使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D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有学者通过研究DN患者的微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发现微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表明微循环功能障碍参与了DN的发病[3-4]。研究发现,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液高凝状态是DN的发病机制之一[5]。此外,肾脏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糖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也参与其中[6]。早期DN的主要表现是持续性白蛋白尿、高血压、进行性肾功能受损[7]。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目前全球约有1.171亿DM患者,而在DM患者中6.5%~42.0%可能发生肾脏疾病,我国DN患者高达2 430万[8],亚洲地区的DM患者具有早发和易合并DN的特点[9]。DN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蛋白尿出现时,提示很大程度上发展到了大量蛋白尿期,此期患者的肾脏功能损害进展速度比较快,而且多数已经无法逆转,因此如果能尽早发现DN,并且对DN患者施以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对DN患者的肾脏功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从而使得DN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概率明显降低。

目前,对于DN的治疗,临床主要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治疗方法[10],但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对DN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DN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对DN进行干预治疗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11]。针对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的病机特点,本研究应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进行治疗,旨在探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D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就诊的早期D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研究标准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糖尿病指南[12]及Mogensen分期标准[13]。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4]中脾肾亏虚、湿热瘀血的辨证分型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35~70岁;(2)符合DN的西医诊断标准,Ⅲ期之前为早期DN,此期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20~200μg/min〕;(3)符合DN中医脾肾亏虚、湿热瘀血的辨证分型标准;(4)患者长期居住在本地,确保能完成治疗后随访。排除标准:(1)近期出现过DM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渗性昏迷或其他DM急性并发症者;(2)合并心、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无法独立准确表达疾病情况者;(4)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5)同期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而影响观察结果者。本研究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专家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包括DM健康知识及并发症常识教育,按照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进行饮食指导,并进行适量运动。控制血糖,使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诺和灵R笔芯,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74124〕,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用量及次数,使空腹血糖(FBG)控制在3.9~7.0 mmol/L;非FBG控制在5.0~10.0 mmol/L。控制血压,使用氯沙坦钾片(缓宁,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371)50 mg,口服,1次/d,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商品名:力邦喜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H20103100)10 μg+0.9%氯化钠溶液10 ml缓慢静脉注射,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705337,方药组成:八仙草20 g、三七5 g、黄芪5 g、(制)大黄3 g、薏苡仁3 g、甘草2 g,每份相当于原生药总量的1/3,剂型为颗粒免煎剂,每包3 g〕,3包/次,3次/d,加200 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1)肾功能指标:①UAER: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嘱患者定量收集24 h尿液至干净干燥的固定容器中,混合均匀后取5 ml尿液作为标本,采用BioSystems BA40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后,再计算UAER;②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嘱患者空腹,晨起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2)微循环障碍、内皮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嘱患者空腹,晨起采集静脉血8 ml,室温静置30 min,然后放在3 000 r/min的离心机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将上清液过滤后放置于-8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由广州聚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3)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嘱患者空腹,晨起采集静脉血2 ml,采用FASCO系列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重庆维多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全血高切黏度(ηbH)、全血中切黏度(ηbM)、全血低切黏度(ηbL)、血浆黏度(ηp)、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AI)。

(4)免疫功能: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嘱患者空腹,晨起采集静脉抗凝血2 ml,采用BD FACSCanto Ⅱ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辅助T淋巴细胞(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CD4+/CD8+)。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美国糖尿病指南[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4]及《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15]。显效:UAER较治疗前下降>50%;有效:UAER较治疗前下降20%~50%;无效:UAER较治疗前下降<20%或升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Scr、Cys C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UAER、Scr、Cys 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组患者UAER、Scr、Cys 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ER、Scr、Cys C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X-B2、NO、ET-1、vWF、TM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X-B2、NO、ET-1、vWF、T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X-B2、ET-1、vWF、TM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X-B2、ET-1、vWF、TM低于本组治疗前,NO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Scr、Cys C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UAER,Scr and Cys C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R、Scr、Cys C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UAER,Scr and Cys C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UAER=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Scr=血肌酐,Cys C=血清胱抑素C;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UAER(μg/min) Scr(μmol/L) Cys C(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34.75±32.46 73.94±22.67a 80.54±11.53 73.85±10.36a 3.26±0.64 1.73±0.45a观察组 30 138.42±35.18 40.28±17.53a 82.27±12.66 64.36±7.58a 3.85±0.97 0.78±0.23a t值 1.285 5.627 0.553 4.044 0.865 2.759 P值 0.168 <0.001 0.583 <0.001 0.324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bH、ηbM、ηbL、ηp、FIB、AI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高于本组治疗前,CD8+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X-B2、NO、ET-1、vWF、TM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mean TX-B2,NO,ET-1,vWF and TM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X-B2、NO、ET-1、vWF、TM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mean TX-B2,NO,ET-1,vWF and TM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TX-B2=血栓素-B2,NO=一氧化氮,ET-1=内皮素-1,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M=凝血酶调节蛋白;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TX-B2(ng/L) 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36.74±15.52 147.35±11.84a 54.82±6.41 65.36±8.69a观察组 30 242.28±18.64 79.51±8.92a 57.16±7.24 86.85±10.72a t值 1.674 3.571 0.829 2.815 P值 0.217 <0.001 0.348 0.002组别 ET-1(ng/L) vWF(%) TM(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97.48±13.71 73.52±10.39a 173.56±16.42 152.84±12.27a 17.58±3.71 13.46±2.39a观察组 93.16±12.55 41.83±8.17a 178.39±18.61 112.73±10.52a 18.35±4.62 6.74±1.27a t值 1.214 5.172 1.814 3.259 0.472 4.129 P值 0.115 < 0.001 0.136 < 0.001 0.154 < 0.00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mean ηbH,ηbM,ηbL,ηp,FIB and erythrocyte AI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mean ηbH,ηbM,ηbL,ηp,FIB and erythrocyte AI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ηbH=全血高切黏度,ηbM=全血中切黏度,ηbL=全血低切黏度,ηp=血浆黏度,FIB=纤维蛋白原,AI=聚集指数;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ηbH(mPa·s) ηbM(mPa·s) ηbL(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7.43±0.61 5.14±0.52a 9.16±1.28 7.53±0.89a 11.75±2.14 9.62±1.58a观察组 30 7.97±0.84 3.15±0.39a 9.83±1.74 5.26±0.45a 12.23±2.86 6.75±0.93a t值 0.095 1.946 0.137 2.781 1.376 3.528 P 值 0.312 <0.001 0.264 0.006 0.152 <0.001组别 ηp(mPa·s) FIB(g/L) 红细胞A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74±0.72 2.13±0.56a 5.86±0.74 4.35±0.62a 5.51±1.43 4.45±1.16a观察组 2.98±0.87 1.12±0.32a 6.24±0.95 2.57±0.43a 5.89±1.75 3.12±0.85a t值 0.076 3.125 1.584 2.641 0.069 2.124 P值 0.438 0.004 0.127 <0.001 0.497 0.016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1,P<0.05,见表6)。

3 讨论

中医学中没有DN的病名,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其可归属于“消渴病肾病”“水肿”等范畴。DN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素体阴虚、正虚瘀血、毒损肾络、先天禀赋不足等密切相关,其病位在脾肾两脏。DN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脾肾亏虚、肾虚血瘀、毒损肾络,其最根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气阴两虚及脾肾亏虚,标实为湿热、浊毒、瘀血,并且贯穿本病的始终。虚则致实,实则虚甚,DN的发生、发展呈现动态演变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脾肾亏虚与湿热瘀血夹杂之证[16]。血瘀证的病理状态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黏、浓、聚、凝”,其中“黏”指的是血液黏稠,主要表现为全血和ηp增加;“浓”指的是血液浓度增高,如血脂浓度及血浆蛋白浓度增高等;“聚”“凝”指的是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等[17]。上述皆为中医瘀血阻滞脉道之变,治当活血化瘀。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18]。所以,本课题组据此采用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祛毒的方法治疗早期DN。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response in the two group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s)Table 5 Comparison of mean CD4+,CD8+and CD4+/CD8+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s)Table 5 Comparison of mean CD4+,CD8+and CD4+/CD8+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CD4+=辅助T淋巴细胞,CD8+=抑制T淋巴细胞,CD4+/CD8+=辅助T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29.14±2.87 33.62±3.15a 36.48±3.27 31.74±2.89a 0.87±0.24 1.09±0.32a观察组 30 27.85±2.63 39.87±3.68a 37.92±3.46 26.21±2.35a 0.82±0.18 1.58±0.45a t值 1.368 4.152 0.853 3.315 0.057 3.874 P值 0.115 < 0.001 0.269 < 0.001 0.524 < 0.001组别 例数 CD4+(%) CD8+(%) CD4+/CD8+

本研究所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正体现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法。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由八仙草、三七、黄芪、(制)大黄、薏苡仁、甘草组成。八仙草味苦、辛,性微寒,归少阴、太阴经,有清利湿热、解毒散瘀、利尿消肿之功效。《滇南本草》云:“八仙草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江西《草药手册》记载“八仙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有补血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消肿之功效。《本草纲目》曰:“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楸药解》记载:“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之功效。《名医别录》云:“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神农本草经》曰:“黄芪主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本草求真》谓:“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纲目》记载:“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肝、大肠、心包经,有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逐瘀通经之功效,酒制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更强。《药性论》云:“大黄蚀脓,破留血”,《名医别录》谓:“大黄主诸老血留结”,《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日华子本草》云:“大黄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雍滞、水气”。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肺、脾、胃经,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止泻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本草经疏》曰:“薏苡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本草新编》云:“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甘草甘温,调和药性。上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同时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邪祛而正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八仙草中所含的有效提取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抗炎等作用[19]。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等作用[20],其中提高免疫能力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及三七多糖[21],而三七黄酮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22-23]。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黄芪甲苷可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微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减少尿蛋白,能够减轻肾脏足细胞及肾小管损伤、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保护肾小管损伤,从而减轻或延缓DN的进展[24-25];黄芪多糖等能够从黏膜免疫、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等多条途径提高机体免疫力[26-27]。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类等化合物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生物活性作用[28];大黄素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9];酒制大黄所具有的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更强[30]。薏苡仁的有效活性成分薏苡仁多糖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脂等作用[31]。甘草的有效成分具有多重免疫调节、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32-33]。

微循环障碍是DN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其中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和血管壁的滤过屏障功能受损等微血管病变是DN患者出现蛋白尿等典型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同时,血流动力学异常也是造成DN患者出现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4]。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存在明显的时相一致性,与病程呈正相关[35]。研究表明,DN病理过程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且在DN发病的前期已存在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36]。研究表明,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37]。DM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功能和内皮细胞异常,其主要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减慢和微血栓形成[34]。

血液在高凝状态下,纤维蛋白原易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凝血酶能使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增强。活化的血小板和交联纤维蛋白能够增高血液黏度,造成血流对血管内皮的高切应力,这将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表达组织因子,使得细胞膜上的TM减少[38-39]。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之后会加重血液高凝状态。NO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vWF分泌增多,使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能够与糖基化终产物协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趋化,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硬化[40]。缩血管物质内皮素与舒血管物质NO之间失去平衡,使得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血小板发生黏附后产生血栓素A2,血栓素A2的水解产物则为TX-B2,TX-B2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更强,使得血流量减少,最终造成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41]。

DN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DN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时,其血栓素增高,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功能亢进,使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生长因子释放,刺激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增生,血液黏稠度增加则导致微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肾脏的缺血缺氧,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尿蛋白漏出,加速DN的发展[18]。DN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自身抗体及自身免疫应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引起,其发生及进展过程属于免疫系统自身调节异常的过程[42]。研究表明,DN患者CD4+T淋巴细胞分化功能减弱及CD8+T淋巴细胞异常上升导致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分泌异常,从而导致DN患者免疫功能障碍[43-4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UAER、Scr、Cys C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Scr、Cys C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UAER、Scr、Cys C低于对照组,提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在TX-B2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X-B2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X-B2低于对照组,提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有效减轻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在NO、ET-1、vWF、TM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O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O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ET-1、vWF、TM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T-1、vWF、TM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的内皮功能。在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ηbH、ηbM、ηbL、ηp、FIB、红细胞AI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在CD4+、CD8+、CD4+/CD8+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D8+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8+低于对照组,提示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能够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早期DN脾肾亏虚、湿热瘀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并能够进一步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通过降低TXB2,减轻早期DN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通过升高NO,降低ET-1、vWF、TM,改善早期DN患者的内皮功能;通过降低ηbH、ηbM、ηbL、ηp、FIB、AI,改善早期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通过升高CD4+、CD4+/CD8+,降低CD8+,改善早期DN患者的免疫功能。然而目前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下一步将通过进行动物模型试验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志谢:感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提供病例。

作者贡献:黄雅兰、蔡林坤进行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处理;黄雅兰撰写论文;黄国东进行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黄雅兰、蔡林坤、黄琼荷、甘佳丽、薛涵予进行论文的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仙草内皮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清凉可口的烧仙草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仙草石斛的护肤传奇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