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科研机构发挥好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服务功能

2020-06-08 10:29张琰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县区教科研

张琰

当下,虽然多数校长能够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功能,但实际上运作起来很恍惚,虚无缥缈式教科研管理是多数,心里真正较劲的还是成绩。为此,需要合理定位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功能和任务,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一、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功能

1.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

傳统教科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上,甚至有倒退现象。因此,学校教科研组织要发挥引领学习职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教科研组织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创新教科研模式,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教科研实效,以校本教科研为重点,积极开展校际教科研,推进区域联片教科研,大力提倡网络教科研,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切实成为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理念转变的“助推器”。

二、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的任务

要充分发挥县区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鼓励教科研组织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1.县区教科研组织是深化课改的推动者

教科研组织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最能依靠的专业力量,如果没有教科研部门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深化课改很难实施和进行。教科研工作者要研究教材教法,聚焦教学,聚焦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帮助广大学校进一步转变认识,投身课改,深化教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科研组织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服务

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是创新教科研体制,在准入制、轮岗制、退出制、激励评价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特色。二是创新教科研模式,在校本研修基地校,联片研修、区域研修、网络研修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优势。三是开展推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应用项目研究,让教科研成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形成专业支撑力量。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科研活动,狠抓课堂教学,以深化课改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社会共识。

三、有效发挥教科研机构的引领、指导和服务作用

1.强化管理职能

一是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市、县(区)教科研机构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较多地以联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促进区域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活动有利于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促进各学科教师积极学习,更新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二是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场域更多是在学校,市、县(区)级教科研机构工作的重心要下移,工作的重点是要抓好校本研修工作。三是市、县(区)级教科研机构要引导学校加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工作的各项制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2.督促和指导学校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教科研人员要积极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听评课质量;要强化教学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要开展优秀教科研组建设工程,创新活动形式等。

3.开展区域合作研究

活动形式包括教学开放周、专题讲座、读书活动、课堂展示或竞赛、教学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统一的教学检测及比较分析等。市、县(区)教科研人员要包片参与片区教科研活动,进行专业引领,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

四、在县区教科研机构协调下发挥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

在部分城镇区域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区域全面化和均衡化是教育科研发展的一大桎梏。要想推进区域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向更高水平迈进,必须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教育科研软实力的均衡化发展。一是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发展基层教育科研活动,解决普通学校、边远学校的教育科研薄弱问题,如开展教育科研帮扶工作,组织一线教育专家深入到办学力量最薄弱的学校,集合乡镇、农村中小学的科研力量,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薄弱学校的教育科研相关课题活动提供科研支持。二是发掘基层学校一线教师队伍的潜力。尤其是在龙头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中,鼓励一线教师主动参加,给基层教师提供更多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是区域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才真正反映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因此,在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发挥名师的引导力量,更要努力挖掘普通教师的教育科研潜力。

1.强化指导与服务职能

教科研机构要在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中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2.健全培训模式

县区和学校教科研组织协调配合,加强对教师培训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充分利用市内教育资源,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形式由单一的讲座丰富为对话、沙龙、论坛等,通过教研员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促使教师建立并强化科研自信。

3.做好调研和指导工作

教研员对学校、教师的调研、指导,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平等公开的“探讨式”,使教研员成为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伙伴和知己,帮助年轻教师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组织牵头实施 “名师工程”和“助教工程”

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研员与优秀教师作为模范名师。加大对教学上存在较大困难的教师的指导和帮扶力度,采用“一帮一”的帮扶形式,通过学历提高、集体备课、拜师学艺、深入课堂指导等途径,帮助这类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

五、营造基于实践和量力而为的生态教科研环境

1.营造多样化的教科研范式

我国目前教科研主要范式有听课评课、报告会、课题研究、学科培训等,无论哪一种范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教科研中我们不能只采用某一种教科研范式,而是根据教师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范式或不同范式的结合,如基于课题研究的主题研讨范式、基于报告会的听课评课范式等。

2.营造多元化的互动氛围

多元互动是教科研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缺失将会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在多元互动的氛围中,一线教师与教研员、校长、学科教学专家组成教科研团队,共同制定教科研总体目标与分级目标,团体成员各司其职,教研员是教科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者,校长是教科研活动的监督者,学科教学专家是教科研活动的顾问,而一线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真正执行者。在教科研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元互动的机会,即使是报告会,也要设法让与会者参与讨论,引发一线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思考。

3.营造均衡的教科研发展态势

均衡发展态势是教科研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教科研活动主题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教师的需求。教科研活动主题选择要均衡,可供选择的范围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此外,通过区域协作教科研,促使中西部与沿海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教科研的均衡发展。在区域协作大背景下,以几所学校教科研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教科研制度、教科研总体目标,共同组织教科研活动,以实现强弱联合、优势互补。

六、搭建引领和驱动教师互助研修的发展平台

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战线协同攻关能力。积极搭建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全国教育数据公开共享机制;搭建全国教育调研平台,聚焦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和重大现实问题,协同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使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发挥不同类型教育科研机构的特色优势,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

市、县(区)教科研机构要积极搭建平台,不仅要壮大教育科学普及专家队伍,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全民教育素养,指导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准确研判社会舆情,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预期,營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让基于实践的教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县(区)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最终目的是让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区域内教育教学事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主题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转化。如在小片区内开展“教、学、思”的主题科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课题调研和课题实践等三项活动,组织片区内教师积极参加,发展相关课题小组,将各位教师的科研成果集中起来,撰写科研报告,开展专题讲座。最后,要将该主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力量,一方面,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素养,加强基层教师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让科研成果指导日常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然,在教育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中也要加强一系列指导和帮扶工作,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县区教科研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科技评估在科技管理中的分析与认识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如何抓好园本教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