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分析

2020-06-21 11:59沈永明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小学数学

沈永明

摘 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其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构建的效果。优化数学问题创设途径,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构建当中,提升其教育价值,增强问题情境教学有效性。文章将从“兴趣导向,创设问题”“思维启发,创设问题”“批判学习,深度思维”“逻辑设问,推动教学”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创新。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小学数学

古语言:“博学之,审问之。”学习要善思、善问才能够开拓思维、积累知识、明智睿思,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构建优质数学课堂,科学控制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兴趣导向,创设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兴趣是导向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参与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虽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触动学生数学思维,但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教师就问题进行互动者少之又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自然也就无法创设优质数学课堂。通过仔细观察可发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缺乏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以及社会经验相距甚远,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问题情境兴趣不足,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情境之中。

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点,为学生创设喜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真正提升其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增加学生与问题情境的熟悉度,激发学生问题参与的兴趣,以此起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挪至室外,借助游戏形式构建生活化有效问题情境。首先,明确知识重点:(1)让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2)根据钟表正确读数;(3)掌握时、分、秒换算进制。其次,教师创设“老狼几点了”数学游戏。游戏内容:教师为学生展示圆形钟表示数卡片,让扮演“老狼”的学生回答几点,回答正确则可以抓其他学生,被抓住的学生则进行替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情况,将学生识别困难的钟表示数卡片进行“快问快答”强化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时、分、秒》的知识。

二、思维启发,创设问题

问题情境通常由教师进行创设,情境问题的思维角度较为局限,问题主要体现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期望学生所掌握的数学学习内容。就知识掌握程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学思维差异性显著,这也就导致学生与教师在思考问题时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妨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激活学生知识印象,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多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于负数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认为“0”就是“无”,比“0”更小的负数让学生产生思维困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温度计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负数,扭转学生对于“0”的认知。首先,教师用电子屏幕为学生播放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刻度上的数字特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仔细进行分析,许多学生发现在“0”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着相同的温度示数。其次,教师设置问题“0”上面代表的数字温度与“0”下面数字温度有什么区别”,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说出“‘0上面代表的数字温度更高”,认识到即使数字相同,但由于与“0”的位置关系不同,代表的含义也有所差别。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纷纷表示“‘0就是‘无,为什么将‘0放在中间”。教师反向抛出问题:“在温度计中‘0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0”不仅能够表示“无”,也可以表示临界点,由此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理解负数概念。

三、批判学习,深度思维

数学与语文、音乐、英语等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知识准确性特征,一字之差、一数之变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在数学学习中,不可盲目跟随大众观點,要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权威结论,深度思考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点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教师可以将相反或相近的数学知识点列出,引导学生从同质与异质角度出发,以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纵深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数学学习思维,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应用题内容为:学校要进行校园绿化,现有绿化面积为15平方米,学校愈增加20平方米的校园绿化面积,工人每天可完成5平方米绿化面积,请问几天可以完成工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内容,根据题目可以提出三项数据。教师让学生批判性分析数据是否都与所求问题有关,学生通过所求问题可以得知只要知道增加工程量与工人每日工作量即可,由此排除“绿化面积为15平方米”的干扰因素。此时,教师将问题中“增加”改成“增至”,让学生对比、思考在改变一字的情况下,计算方法否发生变化,“绿化面积为15平方米”是否仍是干扰因素。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从思考到质疑,增加了其思维纵深度。

四、逻辑设问,推动教学

数学问题教学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检验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于特定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由此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学情反馈修正教学方向。第二,启发思维。“学源于思,思起于问。”学生会因为问题产生思维学习动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深度探究欲望,以此满足对于位置问题的好奇心。问题通常由单个数学知识点组成,因此教学作用相对有限,数学知识点不同,其作用差异性点也有差异,但诸多问题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问题情境,则兼具检验知识、启发思维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逻辑设问的方式创设数学情境,增强问题组合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分数乘法》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分数的意义”(问题一)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强化对于分数概念等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其次,教师設置问题“整数乘法的意义”(问题二),激活学生对已有“乘法”知识的印象;最后,教师为学生共同解读分数乘法含义,并以“×”与“1×”为例,通过数学结合方式实际验证分数相乘过程中“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正确性。

“教有教法,学无定法。”教师在构建有效教学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教学的作用,结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多个角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充分内化知识,形成好学、好问、好思的数学学习习惯,增长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五、结束语

文章中简单陈述了四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教师在应用与借鉴过程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调整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充分发挥其数学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丽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3,(27).

[2]欧阳芳.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氛围[J].魅力中国,2019,(28).

[3]谷云,陶玲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J].新智慧,2019,(20).

[4]石明德.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3).

[5]王占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

[6]王玉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7]王玉萍.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9,(8).

[8]许径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9,(7).

[9]朱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10]房燕.试论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与构建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8,(9).

[11]宋磊.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7,(12).

[12]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6).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