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渗透

2020-06-30 10:05张玉俊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

张玉俊

【内容摘要】笔者通过论述高中地理教学在渗透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渗透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具有自己的地理观点、态度,并养成一定的地理情感;核心素养渗透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颜 渗透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地理专业知识,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养成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形成对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的综合认识。高中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渗透核心素养时要注意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通过论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高中地理渗透核心素养的方法,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一、高中地理教学在渗透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应试化,学生兴趣度不高

高中地理是集抽象和形象内容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只有将地理作为整体的概念来理解,将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进行融合学习才能彻底理解地理中的内涵精神。我们发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模式仍然比较传统,采用“唯成绩论”的思想来衡量学生的素养,学生在其他方面比如,地理态度、地理方法等方面能力再强,如果成绩不好,就会被定义为一名差生,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到位,很少有教师将核心素养渗透进教学中,在仅有的一些渗透中,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提问方式观察学生的地理观点和能力,主要还是理论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兴趣度不高,学习地理纯粹是为了取得成绩和应付教师的检查,失去地理学科的价值。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喜欢接触一些新事物,学习中也喜欢教师的创新教法。相关的调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板书授课,教师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学习,过程一般是教师讲解地理内容、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死记硬背、教师检查的过程,教学存在大量的填鸭式内容,没有从学科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总体把控,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微课教学等都是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将一些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非常适合地理学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探究学习,让他们养成自己的地理观点和态度,同时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也会很牢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却不多。

3.渗透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实践

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最终也要服务于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仅有的一些渗透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较弱,指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不强,课后的作业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没有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学生不能从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对其做不出合理的解释,对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欠缺,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1.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素养

要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地理能力,从多方面衡量他们的课堂表现,摒弃“唯成绩论”的思想,通过自学、互学、展学的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先让他们通过自学回顾旧知识、预习新内容,找到新课的主要地理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知识中"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有助于他们地理能力的提升,形成比较强的对知识的概括积累。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在他们遇到不理解内容时先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找到解决方法,如果通过合作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再通过适当的点拨教育,开动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途径,这比直接分享答案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中,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思路,以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科学的读坐标图的方法,启发学生引起近现代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这主要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有关,因此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唤醒学生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问题的思考中,提高他们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对媒体导入新课,将一些全球荒漠化的城市利用图片、视频和声音的方式呈现在多媒体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荒漠化对于全球的影响,让自己具有地理的态度,更好的保护环境。在学生看完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效问题,比如“你是怎么理解荒漠化的?”、“实际生活中你遇到过沙尘暴么?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全班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和点拨让问题更加深入化,增强学生地理观点和情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在新课讲授中,教师也可以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设置“村庄荒漠化,动植物面临灭绝”的现实场景,让小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提出治理荒漠化的具体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因此,丰富課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于地理问题的思考,积极调动他们情绪,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新课教学。

3.核心素养渗透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践

课堂教学毕竟是小范围的教学,教师要尝试将课本内容进行生活的延伸,多采用一些鲜活的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的寻找一些生活素材,将其带入课堂之中。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时积累地理生活知识,多让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周末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中,搜寻社会中的一些与地理联系紧密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懂得地理与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地理是一门深奥的科学,由衷的喜欢上地理。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渗透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主要是教师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不丰富等,造成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较弱。下一步,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素养,通过情境创设等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探究性,让学生具有自己的地理观点和态度,并尝试培养他们的地理情感,真正的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霞,舒秋贵,赵平凡.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设计[J].高考,2018(5).

[2]刘威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8(10).

[3]夏晓凤.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渗透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