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14 08:25盘寿妹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翻转课堂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应遵循适用性原则,教学活动应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学评价应遵循适时性原则,提出将翻转课堂教学分为“前过程”“中过程”“后过程”三个阶段进行,并以“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块为例论述翻转课堂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 翻转课堂 课堂教学 应用

语文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在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教育资源、方法、思维等改革浪潮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亟待改进,以更好地契合“创新 2.0”对传统教育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方法媒体化、教育思维互动化的引导,突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充分条件。本文探索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一、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我国中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以初中生及初中同等学力对象为生源,表明中职教育脱离了基础教育层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相对独立的模式。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具有中等水平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践活动应具有一定的职业化特色。由此,尽管中职语文学科在课程内容、教材资源、教法设计等方面与初高中语文学科存在交叉性,但必须突出职业性的特色。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情,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应遵循“三适”原则。

(一)教学内容遵循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主要指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要契合中职学生特点。客观上,翻转课堂是一种工具价值鲜明的教学方式,它对课程内容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中职学生作为较特殊的教学对象,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时必须考虑内容加工、呈现的特殊需要。同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翻转课堂”对应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则主要通过适用中职学生的语文内容来实现。由于中职语文教材与高中语文教材存在较大相似度,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意见稿)》划分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展开,以此凸显出与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区别。例如,在“职业模块”中,运用“互联网+教育”渠道中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文本资源,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二)教学活动遵循适当性原则。所谓适当性,主要是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相匹配。中职学生是“准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尽管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考入高职、普通高校的方式寻求发展,但大多数学生将走向社会、走上岗位,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就不能局限于纯学术、纯理论、纯知识的狭隘领域,而要注重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相结合,为学生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引导“手、脑、口、心”学习机制的协同合作,将重心放在学以致用能力培养上。以“阅读”为例,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子模块之一,翻转课堂的“前过程”中,应让学生根据课文范本,自主搜索一些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内容,这样在拓宽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借助专业知识经验多视角体会阅读文本的内涵。

(三)教学评价遵循适时性原则。所谓适时性,主要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时要抓准时机、有的放矢。客观上,中职生源在文化课方面存在弱势,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修课,从初中进入中职以后更容易产生排斥,主观注意力会放在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上。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机制,很容易削弱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利于其语文素养的培养。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互联网+”条件下具有学习主导权,适时进行评价可发挥监督管理作用,避免一些中职学生偷懒。同时,适时性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空间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的线上渠道,如微博、微信、QQ 等工具,依据学生的课上表现在课下评价,形成持久的学习动能。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翻转课堂的一般模式,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可分为“前过程”“中过程”“后过程”三个阶段,分别對应传统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其中,“前过程”主要完成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准备工作,即“翻转准备”,学生要按照教师、教材的相关要求,自主收集语文资源,分析语文知识,汇总语文问题。“中过程”主要实现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价值,即“翻转实现”,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建议,重新规划语文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如利用视频、游戏、动画等授课,以此保障语文知识传授的针对性,是构建中职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环节。“后过程”主要延续、强化翻转课堂创新效果,让中职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中,能够拓宽语文视野,并利用语文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意见稿)》中对语文课堂模块的划分,相关实践策略可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等模块教学中展开。

(一)“阅读与欣赏”模块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阅读与欣赏”范围内,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职能是促进教材、学生之间的交流,以阅读为语文信息输入机制(理解分析),以欣赏为语文信息输出机制(感悟分享)。

首先,在“前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情、教情进行整体掌握。以苏洵《六国论》为例,这是一篇充满辩证性的议论文,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苏洵其人有所了解,如生平事迹、主要成就、社会关系等,通过作者身份定位强化阅读价值。另一方面要精析教材文本,从中筛选出适用于“翻转课堂”的部分,如“弊在赂秦”这一主题下,学生便于从互联网渠道获取翻转资源,了解战国时期六国赂秦的方式(土地、财富、人口等),而“借古讽今”(北宋和金辽)的理解难度较大,适合在后过程中进行拓展。

其次,在“中过程”中,以学生对教材文本理解阐述作为“第一轮翻转”,可以谈一谈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网络素材,建立“课内—课外”的联系。这一阶段以学生主观表达为主,完成“第二轮翻转”。例如,借助影视作品、纪录片等资源,以“秦和六国”之间的关系,影射“北宋与金辽”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前期问题“潜移默化”地解答,完成“第三轮翻转”。

最后,在“后过程”中,采取“以读促写”的方式,鼓励学生写出感想,可结合所学专业展开,如管理学专业可以思考如何优化六国资源配置,共同与秦国竞争。

(二)“表达与交流”模块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表达与交流”下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两种形式,由于本质上都是学生主导视角下的“信息输出”,符合翻转课堂创新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定。

第一,在“前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一些中职学生性格开朗、健谈,可基于“口语”形式实践,部分中职学生性格内敛、文笔较好,可采用“书面”形式实践。事实上,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表达交流实践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工具,如快手、抖音等视频 APP。进一步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有针对性的职业话题,让学生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准备工作。

第二,在“中过程”中,以口语交际为例,课堂上可采用辩论会、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途径,如播音主持专业中职学生,可用扮演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方式,用语文课本内容作为“播音稿”。又如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生,可模拟为幼儿讲课的过程,讲解语文教材的相关知识点。

第三,在“后过程”中,工作重心应放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如“普通话”“节奏”“语言得体”等标准。

(三)“综合实践活动”模块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意见稿)》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对应“职业模块”,在坚持语文学科教学价值的同时,语文课堂应与专业实践建立密切关系,由此而形成的翻转课堂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例如,学习《采莲赋》的过程中,以语文教材内容作为“前过程”的素材,讓学生通过互联网途径收集、了解相关文化意象,建立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进入“中过程”阶段,教师可进一步扩充《采莲赋》教学资源,如《爱莲说》《江南可采莲》等阅读文本,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与专业领域衔接提供多种渠道。在“后过程”阶段,则是“理论—实践”的翻转实践,如美术专业中职学生,根据前期翻转课堂创新认知,提交一幅与“采莲”相关的绘画作品,而建筑专业的中职学生,可根据“莲”所代表的文化意境,提交一个古典园林建筑模型。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翻转课堂模式创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借助“互联网+”引领中职语文教学理念、思维、学术层面的创新,并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创新设计转变为创新方案、方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华冠,汤海明.论中职语文文言文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2)

[2]刘 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6)

[3]徐可奋.“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

[4]金 玲.“翻转课堂”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以《项链》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

【作者简介】盘寿妹(1987— ),女,瑶族,籍贯广西桂林,文学学士,二级教师,现就职于桂林市永福县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翻转课堂应用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