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中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优势

2020-08-03 02:02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习近平

高正礼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的群众根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等确保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盘行动、按劳分配为主和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奠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二为”“双百”等文艺方针、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价值引导厚植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事业的普惠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打造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A811,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2-0027-06

On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GAO Zheng-li(School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2,China)

Key words: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the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Abstract:The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ystem of Chinese state governance have shown remarkable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core,mass foundation of people's democracy,basic strategy of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national unity have ensured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the coordinating ope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n doing big things,the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socialism combined with market economy have la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Marxism,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foundation,“literature and art serve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and “double-hundred policy” as literary and artistic policy,value guidance of 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have deepened the ideological consensus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Goal orientation of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life,the universal sharing positioning of social undertaking,new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with co-construction,co-governance and share have created a social environment of developing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中國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实践证明“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1]。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新世纪新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续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共同使命和伟大壮举。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形成、发展的170余年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看,当今中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理论基础坚实、实践平台广阔、历史经验丰富、文化渊源深厚等有利条件,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牢牢把准正确方向: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1]。其中,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各方面的政治体制等具体制度。其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呈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深刻阐释党的集中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工人阶级建党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始终注重在各个领域、各级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住中国发展进步的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政治方向。当今中国,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其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遵循,而且保证其发展能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本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革命性斗争性的理论特色、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目标导向。

(二)人民实践和集体智慧的动力源泉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的思想认识发展的源泉、动力、目的、归宿和检验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持续探索和发展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路径,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其“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2]127,全方位立体化地激发了各派别、各群体、各民族、各地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3]20。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投身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实践经验、聪明才智和检验平台,也是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根本力量,其中的知识分子又承担和发挥着传播、研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作用。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法治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他国治理经验的有益借鉴。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于2010年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138党领导人民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研制并实施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取得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规治党的明显成效,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以新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国家治理等理论的科学性,又以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国家治理等理论。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知识产权法律框架的基本建立,到与世界经贸体系接轨,再到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先后加入《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20多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目前,我国建立了以《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基本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这也为传播、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法律保护。

(四)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

民族问题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研究、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5]299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优势日益彰显。新时代,坚持民族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仍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解答的重要课题,同时,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凝聚了民族力量,提供了稳定环境。

二、坚定夯实物质基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1] 其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优势主要有:

(一)公有制经济的鼎力支撑

“一定的文化(當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6]663-66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支撑。具体体现在:(1)创新主体的公有背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主体是党政干部、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公有的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等部门,即通常所说体制内的人。(2)科研经费的公有来源。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各省市区等设立的人文社科研究基金。(3)展示平台的公有支持。传播、刊载和展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刊物、报纸、网络和电台电视台等平台主要由国家财政、公有经济支持。

(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存在工农、城乡、区域等差别和矛盾,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党通过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调动各种优质资源用于急需、关键领域的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其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优势和成效也十分明显,例如:调动全国知名专家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新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文献,编写出版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系列重点教材100余种;十九大以来,中宣部组织专家编写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全面或专题化研究新思想的著作;有关部门依靠全国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开辟了“学习强国”“时代党建”等网络学习和传播新思想的平台。这些都是集中力量研究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

(三)优化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基本的分配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之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力,促進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8] 这一全新的体制既遵循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既发挥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既发挥了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又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功能。其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优势是:通过一系列科研课题立项、学科评估、学位点调整、研究成果发布和评价、人才选拔等鼓励党政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多申报项目、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多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通过对若干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网络、刊物、出版社等重点支持,激发更多的人财物汇集成资源优势,产生聚合效应,增强重大理论攻关能力,推出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此外,国家还通过转移支付、再分配将资源引向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如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特设西部计划、思政课教师专项等,有利于改变理论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使得理论创新呈现出多领域齐头并进、蓬勃发展之势。

三、持续厚植思想共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就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9],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及传播流通、评价激励、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10]2其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使其成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通过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革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确立了指导地位,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之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5]66,“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1]27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

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繁荣、理论创新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日益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命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并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心聚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大地“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12]559。十八大以来,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3]5,这些都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二为”“双百”等方针原则的政策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理论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提炼并实施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用”“三贴近”和“双创”原则,即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原则,这些方向、方针和原则等妥善处理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古今中外、人民内部的关系,成为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等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同时,我国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既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吸收各国有益文明成果,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参与到中国问题、中国模式的研究中来,甚至对习近平生平、事迹和重要论述开展了积极研究,如美国学者熊玠主编的《习近平时代》、美国《外交事务》发表的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欧盟《智库评论》推出的“中国特辑”、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等研究成果迅速介绍到国内,为国内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引导机制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实现了对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调控等有效管理,并形成了日渐规范成熟的体制机制。这些体制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税收增减、表彰评价、惩戒约束等,引导我国文化事业产业创新发展朝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之共同思想基础等方向前进,不断催生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绩和经验等精品力作,如历届“五个一工程奖”作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系列成果等,其中新时代以来的众多理论成果都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四、紧紧咬定共同富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基础上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民健康、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其优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1],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普惠兜底的民生机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紧紧依靠和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之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改革開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当今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国际国内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进和完善着普惠兜底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5]362-363中国特色民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设了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而且促进了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培养了各类人才,提出了研究课题,创造了安宁环境。

(二)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

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3。因此,党的十九大依据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态势等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定为党和人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3]5,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等,从而大大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相互协调、持续互动的过程,是为获得公共秩序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协商、合作、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认同等。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社会矛盾转化的新时代,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错综复杂矛盾,中国共产党转变治理理念,以“善治”为目标,以基层社会治理为重心,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逐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脱贫攻坚为例,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13]。正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和宝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社会基础。

总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群众基础、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制度优势,不论纵向地从马克思主义170余年发展历史看,还是横向地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现状看,其优势非常显著,其他时期和别的国家地区无与伦比。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9-11-0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N].人民日报,2019-08-16.

[8]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19.

[9] 评论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J].求是,2019(21):1-3.

[10] 冯颜利,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 习近平.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EB/OL].(2015-10-16)[2019-11-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28325018.htm.

责任编辑:钱果长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