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阐述及其当代意义

2020-08-04 08:26吴雪芹关颖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吴雪芹 关颖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科学阐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托举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科学阐述,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进程中形成的民族习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等共同特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并随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

爱国主义就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社会实践凝结积淀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深厚的感情,它集中表现为人们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命运和前途的关心。中华民族素以爱国为荣,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沉船殉国,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摔枪跳崖,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践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我民之眷怀祖国,每遇国耻,义愤飙举,犹且如是,乃至老妇幼女,贩夫乞丐,一闻困难,义形于色,输财效命,惟恐后时。以若彼之政象,犹能得若此之人心,盖普世界之最爱国者,莫中国人若矣”。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鼓舞着各族人民努力向前进。

团结统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指中华民族基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基础上,凝聚全民族意志和智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安身立命之本。自秦朝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两千多年以来,尽管有过三国南北朝的分裂、唐末五代十国的割据和辽金宋的对峙,但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主流。汉景帝时,周亚夫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唐玄宗时,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抗击平定安史之乱;清康熙帝率军亲征平息三藩之乱都谱写了团结统一的历史篇章。古人云,“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各安其所,我尔不侵”“不贪其功,不贪其利”“一统天下”等,都暗含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团结统一的思想。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是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致中和”等,一直是我们祖先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唐玄奘历万难印度取经,鉴真传真经东渡扶桑,郑和通亚非七下西洋,严复通中外翻译西洋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积极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艰苦奋斗的精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惟勤”等说的就是这种精神。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无数神话故事,都展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身影,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取于《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意是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作为“君子”,应当效法天道,永不懈怠,自强不息。古有志者,皆有自强不息之品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苏轼受贬,写千古绝唱《赤壁赋》;蒲松龄屡次落第,完成绝笔佳句《聊斋志异》。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贯彻古今的优秀传统。这种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向心力,孕育了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二、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科学阐述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爱国主义的薪火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早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就表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奋勇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尝试各种途径建设自己国家的历史,深刻证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整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是联结各中华民族在一起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爱国基因,鼓舞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习近平尤其重视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多次在纪念抗日战争场合谈起过,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广大中国民众发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面对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机,中华民族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敌仇恺、浴血奋战,超越了任何党派和阶级,铸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英雄史诗,出现了一批如杨靖宇、张自忠、左权等为代表的卓越的优秀爱国抗日将领,还有一些爱国抗日团体,像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和英雄。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

习近平特别强调民族团结。早在2003年,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栏目《打好“团结牌”》一文中,就将团结生动地喻为“指头”与“拳头”的关系。他指出:“一个手掌,摊开是多个指头;握紧就是一个拳头;只有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工作才能做好。”“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时任福建宁德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指出党和国家要特别关心少数民族事业问题,“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的问题”。“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习近平还曾多次论述团结问题。“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都要珍惜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56个民族胼手胝足、负芒披苇,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交汇融合成民族共同体。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对于两岸统一,习近平也多有论述。习近平曾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海峡两岸目前还没有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历史事实。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和平问题多次进行了论述。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20多次提及“和平”。南京大屠杀首个国家公祭日,习近平参加并发表讲话,强调中国人民要珍爱和平,不忘历史。和平犹如阳光雨露,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才能实现梦想。习近平回忆近代以来的战乱,并表示中国特别需要和平。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纷至沓来,内忧外患使中国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深刻知道和平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失去了阳光和空气,世界上万物没有办法生存。习近平多次重申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不动摇。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讲话,历史的规律证明,武力扩张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老路,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今天处理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仍然坚持和平的理念。纵观历史,那些不可一世的帝国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地球上各国都走和平之路,人类共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理应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克服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障碍。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没有和平,冲突不断甚至战火纷飞,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等都会沦为空谈。

对于勤劳勇敢,习近平多有论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特别需要勤劳勇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中国目前生产力还不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富裕的情况下,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勤劳勇敢,开创幸福和谐的明天。习近平对各行各业人民的勤劳勇敢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时,习近平高度评价劳模的重要作用,并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勤劳过时论”。他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2019年习近平特别赞赏了北京快递小哥的辛勤劳动,指出他们像辛勤小蜜蜂一样给老百姓的生活送去了方便。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勇于创新,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阔步前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要努力拼搏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自古以来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他们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在同全国道德模范、助残先进集体、优秀青年代表、航天战线英雄等代表座谈时,多次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习近平表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是激励社会向前发展的正能量;在全国自强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大家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了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志气,看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充分发挥,看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表示,“长江前浪推后浪,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你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决定你们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表示,“正是由于航天战线工作人员自强不息、拼搏进取,才取得今天航天领域骄人的成绩”。

三、習近平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阐述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内涵的阐述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启示

2019年十九届四中会议再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多年高速发展中积存下来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国内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均衡,如何改善民生?国外“唱衰中国”的声音络绎不绝,促使人们警醒:如何保持中国的持久健康发展态势、继续走向现代化目标?如何在一个大国崛起途中解决好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富足,避免种种发展“陷阱”?这自然需要高超治国理政的艺术,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像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等,形成于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给我们治国理政提供天然宝藏和深厚滋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挖掘,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动力。习近平提倡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正是一个优秀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二战后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迅速崛起,当时利益分化严重,其重构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弥合分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丰富治国理政内容,“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习近平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都有过论述。此外他还提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民间道德资源,更好地为治国理政服务,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基因,流淌中华魂民族魄。其先天下后个人的宏伟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始终激励中国蓬勃向上。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西方文明不断向外扩张,中国文明注重平衡,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拯救世界统一于和平的根本,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儒家思想家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译成英文镌刻在联合国大楼。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圣经》,位居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之首。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也充斥着另一种声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丑化革命先烈英雄,抹黑中华民族精神。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大国崛起威胁论等话题方面,企图弱化青年的爱国主义认同感,严重威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这种否定革命、颂扬改良;或是臆测、假设某些历史事件;抹黑党的领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说法,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其最终目的就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动摇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根基。正如习近平十九届四中全会所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的教育,不断弘扬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彻底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张文江.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M].上海:上海文艺出社,2015.

[3]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4][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

[5]孙宇博.“微时代”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