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情境,感知“矛盾”,想象补白,明确寓意

2020-08-07 09:00罗道燃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寓言寓意矛盾

罗道燃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自相矛盾》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语言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可笑故事,火辣地讽刺了那些说话不讲逻辑、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的人。寓言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寓意: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有趣;人物形象鲜明而逼真,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这是一篇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俄国寓言家陀罗学维文称寓言为“穿着外套的真理”。如果说寓言故事是漂亮的外套,那么寓意就是寓言的灵魂了。《自相矛盾》的作者韩非子以其精练简洁的语言,辅于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寥寥数语,淋漓尽致而又生动有趣地表达寓意,不失为一篇寓言的经典之作。

二、彰显文体说目标

寓言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之一,也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要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须凭借形象的描述作铺垫。寓言教学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的形象,学生才能明确它的寓意。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在寓言阅读和思考文本语言中明确寓意,汲取人文精髓,积淀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在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时,应遵循这一原则,把目标指向发挥寓言本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总的教学目标是: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寓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结合学段特点和单元目标以及文本特征。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是: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注释识字去学习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想象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品读课文,感悟“矛盾”,产生心灵的触动。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5.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习古代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扎实求真说思路

相对于其他文体,感知寓言的目的不单在于言,更在于语言背后所寓之意。黑格尔说:“寓言实质上是从外在事物出发的比喻艺术形式,是自觉的象征表现。”这就决定了寓言是靠情节说话的,它寓理于故事之中的表达方式。寓言的情节是灵魂,它所说的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激发人们遐想。因此,寓言教学要重情节,要把握人物言行特征,感悟情意。基于“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之理念,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读中感悟、品味;读中质疑、探究;读中产生角色感。让学生的学习维度始终维系在参与文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去把握语言表达的精妙,体会故事的深刻内涵。要引领学生从众人对楚人的批判声中,去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使得学生在文本感悟中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有所启迪。教学时教师还要尽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自己脑海中建立丰满的人物形象,引发思辨。让学生在思维风暴中,开启更为智慧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味,寓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寓言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元支架,为今后自主、自能阅读寓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构想,《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分成四个板块。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试读课文。寓言往往借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的寓言是文言文,与现代寓言在语言上有所差别。同学们先试着读课文,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范读课文。教师配乐有韵味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不会读的字词。

3.自学课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我们学文言文的诀窍。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和拗口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再借助课文下端的注释或工具书试着流利的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4.想象情景。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内容。同学们再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5.矫正读音。多媒体出示“鬻、誉、坚,利、陷、弗”等生字,矫正读音,理解字义。

6.交流互动。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试着简单的说说,这个寓言主要讲什么。

设计意图: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节奏学说”认为,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是初识、渲染,这时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模糊,因为,模糊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产生对精确知识的渴望。这里,学生依托教材,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文本大意。这就是一种初识、渲染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范读降低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坡度。学生在不断接触文本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其实也不难。他们在自主学习和自由表达的自主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去自学、思考、想象,为后面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

1.回答问题。出示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什么的意思?(夸耀)假如你是楚人,你为了能卖出自己的矛和盾,会怎样“誉”盾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试着吆喝吆喝)

2.读中想象。这面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穿透它;这支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你是从哪两句话读懂的?(多媒体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楚人夸自己的盾和矛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要怎么读才能正确地表达他的意思?(楚人用“无不”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读时要加重夸的语气。)

3.图文结合。(1)出示课文插图。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这一番吆喝后,到底有没有人买他的矛与盾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读这一句话要用什么口气,(讥讽)为什么?说这句话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3)想象一下,图上的这些围观者分别会对楚人说什么?(4)大家再看看图,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你从哪里看出?(其人弗能应也)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楚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狼狈样子。(5)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想象及教师不断的提示,既让学生学习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拐杖”,又发挥了教师的“首席”主导学习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以朗读促进理解,又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在课文重点空白处,启迪学生想象、补白,促使他们在想象中对自己获取或已有的表象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加工、补充,有效的挖掘了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成思维品质的飞跃。

(三)想象补白,揭示寓意

1.加深体会。(1)多媒体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讨论:即使这个楚国人没有卖矛,这种说法妥不妥?韩非子为什么要让楚国人这样说话?(体会寓言语言夸张的效用)(2)多媒体出示:“其人弗能应也。”讨论:如果其人能“应”,他会怎么说?我们在插图上看到楚国人的表情十分狼狈,韩非子为什么不写?(体会寓言语言的简洁而传神)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帮帮楚人总结一下教训!(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难自圆其说)(3)这则寓意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讲述故事。如果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准备怎么讲?同桌试着对讲。

3.背诵寓言。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诵寓言。

4.交流互动。明白道理以后,现在如果你是楚人,你想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呢?

设计意图:寓言文体是十分重意的,但是,它进入语文课本,教师就不能忽视语言了。语文课,语言教学任何时候都是首位的。这则寓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完全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精读深究,其目的是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深刻蕴意。而启发学生想象,目的是让他们深入角色内心,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形成立体丰满的人物艺术形象。给学生一定的时間,带领他们背诵寓言,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积累古代寓言的语言。这样引导,课堂就成为学生的一种语感体验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寓言所蕴含的文化有所浸润,让他们带着潜心悦纳,走向课堂高潮。这就达成与作者同频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践行了“教学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又着眼课程”之理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讨论。生活中你遇见过说话、做事自相矛盾的人与事吗?《自相矛盾》说的仅仅是一则故事吗?(讲述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思维方式)

2.作业。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以下几项作业。(1)续写。《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想象一下,续写这个故事。(2)自读寓言《刻舟求剑》。(3)向亲朋好友讲述这个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4)设计一份介绍文言文知识的小报。

设计意图:寓言的目的在于引发反思,本环节通过组织讨论,意在触动学生心灵觉醒,在思辨中为学生种下智慧的思维方式。续写故事,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文本情节,加深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结合。自读安排,是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他作业的安排旨在课堂与生活结合,实现“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零距离”贴近。这样层层推进拓展知识,以促成厚重学生的语文功底和顿悟理解力,为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推波助澜,使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真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矛盾
矛盾的我
时装寓言
“矛盾多发”可怕吗?
模仿老鹰的乌鸦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