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渗透理性思维例谈

2020-08-09 12:55瞿文超
读写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细胞增殖理性思维教学设计

瞿文超

摘 要 以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渗透理性思维的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以“自主合作、实践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性思维;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0197-02

生物学科是学生理解生命,探究生命奥秘的一扇大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也是生物教学最终的核心价值体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学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既是过程,又是概念体系,两者都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过于关注细小、琐碎的知识点,强调让学生背诵记忆术语,认为记住了术语,就掌握了概念,而学生往往考完试就遗忘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需要深入理解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的抽象规律和原理。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迁移应用于情景中。

二、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 → 激发兴趣 → 观察讨论 → 实践操作 → 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人的个体发育过程和细菌分裂动画,

提问:两个动画有什么异同点?教师讲述:生物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将遗传物质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学生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细菌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设计意图: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引发思考。使学生以较为轻松的心情学习,通过步步深入的方式获取知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细胞周期

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就来探究细胞分裂是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提问:真核生物细胞分裂有哪三种方式?过渡:那么我今天就来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多媒体展示:细胞周期的时间图,设问:什么叫细胞周期、分为哪些阶段、时间是多少?过渡:细胞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用多媒体动画显示间期的特点。过渡:在多媒体和教材中我们知道了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准备的材料模拟它呢?讲解:强调DNA和染色体数目的算法,假设生物的体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2个DNA分子),以1张纸条为1条染色体(1个DNA),以课桌为1个细胞,那么在细胞分裂间期应该怎么操作?教师回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纠正。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学生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细菌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学生阅读P112第二段讨论得出。带着三个问题阅读P112第四段和图6-1得出结论。学生阅读相关内容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进行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学生产生好奇感,学生讨论交流后拿出准备好的纸条进行操作(由1张纸条变成2张纸条,以2條纸条的中点为染色体着丝点)学生阅读教材P112第一段,观看动画,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间期的特点,使微观的东西宏观化,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便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并理解细胞分裂是一个动态过程。

2.细胞分裂期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植物细胞分裂前期动画并要求学生总结得出前期的特点、DNA、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三者的关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过渡: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操作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教师下讲台进行指导。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中期细胞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发生了如何变化?(重播中期动画)。过渡: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操作(以课桌的中线为赤道板)解释为什么叫赤道板。重播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动画,并且要求学生观察染色体数目是怎么加倍的?过渡:那么我们用实际操作来证实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播有丝分裂末期动画(要求观察细胞中的特点以及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过渡:那么我们就来完成细胞分裂最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学生活动:(前期的特点:略,DNA:染色体=2:1,1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学生操作纸条(2条纸条的着丝点杂乱排在桌面上)。交流讨论的结论:三者形态和数目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学生用纸条进行操作把含有2条染色单体的纸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移向课桌中线。阅读后期的相关知识总结:DNA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染色单体随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数目为0。学生实际操作,把含有2条染色单体的纸条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条,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观察动画得出结论: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染色体、DNA数目减半(4条减为2条)、染色体变为丝状。学生把分开的染色体拉向课桌中线的两边,以中线为细胞板形成两个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条。

设计意图:理解前期的着丝点位置和细胞中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实际的模拟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了在做中学到知识的乐趣,深刻理解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质;深刻理解物质的变化和运动过程。得到结论是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由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的结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小结: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际模拟操作,指导学生总结口诀。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如下表格,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下表并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如下坐标,引导学生自主画图。

学生活动:前期:膜仁消失两体现,中期:形数清晰赤道板

后期:点体倍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通过讨论完成下表

归纳并做DNA和染色体变化曲线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反思

上完课过后,通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对比和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笔者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

2.教师充分的引导和相信学生,让他们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在“提出问题 → 激发兴趣 → 观察讨论 → 实践操作 → 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探究和实践获取知识。

3.在此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微观世界的事物宏观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学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方法。

猜你喜欢
细胞增殖理性思维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miRAN—9对肿瘤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类microRNA—1246慢病毒抑制载体的构建以及鉴定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有关“细胞增殖”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