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初探

2020-09-10 02:37上海
中国钱币 2020年1期
关键词:战国咸阳钱币

上海)

一 何谓横向茬口型半两钱

图一

秦半两钱的铸造时期可分为战国时期与秦王朝时期,前者自秦惠文王二年(前336 年)“初行钱”至秦灭六国统一为秦王朝(前221 年),历时115 年,后期随秦王朝的兴衰历时15 年,其铸量浩如烟海。在出土与传世的秦半两钱中有两种较为独特:一种直径31 至33mm(图一1-4),横向直径一般都大于纵向直径,重3-5g,厚0.6-1mm,钱文方正而纤细,通常有多个铸茬口分居上、左、右,也有居上、左或上、右者,铸茬口多为断面,呈面窄底宽的梯形,通常上铸茬口宽6 至9mm,左右铸茬口宽6 至8mm,笔者于《战国秦半两钱的类型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称其为“横向茬口型”。另有一种中型半两钱直径26 至27mm(图一5-8),重3 至4 克,其铸茬口的位置与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基本一致,通常上或下铸茬口宽5-6mm,左、右铸茬口宽4-6mm,也有上、左或上右与下、左和下、右者,因其直径较前者小,姑且称其为:中型“横向茬口型”半两钱。虽然这两种半两钱存世量较大,但以往的报告中尚无提及此二型半两钱铸钱之钱范。

二 从咸阳城遗址新发现半两钱陶母范到横向茬口型半两钱

图二 咸阳城遗址新出半两钱陶母范

2019 年夏,秦都咸阳城遗址新出半两钱钱范两块(图二),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观察得知其为典型的直流分铸式陶母范,两块范均已残,灰陶质,钱模直径28mm,钱文纤细、方正渐阔,范面覆有灰色土锈,一块范面右侧有一突起的主浇道(图二1),两侧排有垂直于主浇道的支浇道,支浇道宽6mm,左侧残存三枚半两钱模,右侧残存一枚半两钱模,左侧钱模之间有一段极短的、自上而下的支浇道,宽5mm;另一范范面残存两枚半两钱模,钱模直径27mm,钱模之间亦有自上而下的支浇道(图二2)。半两钱陶母范在以往的出土报告中仅有2002 年初聂家沟村咸阳城遗址北出土一例[1],据报告称,虽然其出土了不少陶范,但由于建房垫基,大部分被村民填入房基之下,仅获一块残缺半两钱陶母范,钱模直径33mm,同出的还有陶质浇口,姜宝莲、袁林、秦建明在《秦半两钱陶质范母的初步探讨》中认为此范应在秦统一前后。笔者观察发现,聂家沟村半两钱陶母范主浇道左侧残存的钱模之间亦有一段极短的、自上而下的支浇道(图三),因其不易察觉,在报告中未有提及。从形制来看,咸阳城遗址两处出土的秦代半两钱陶母范翻制的子范所铸半两钱与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此二半两钱陶母范翻制铸币的子范所铸半两钱钱体之间必然留有自上而下连通的金属连枝,拆分钱体后又必然在其两侧的支浇道处留下铸茬口,这一现象正符合前文中大小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的主要特征。其二、翻模制范技术虽提高了铸币效率,但从母范翻制子范到子范铸出钱币的过程中还是会发生直径的两次缩小,而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直径也确实略小于咸阳城遗址两次出土的秦半两钱陶母范的钱模直径。根据以上两点笔者认为:聂家沟村咸阳城遗址出土的陶母范翻制的子范所铸半两钱与横向茬口型半两钱为一类;咸阳城遗址新出土的陶母范翻制的子范所铸半两钱与中型“横向茬口型”半两钱为一类。两次陶母范相隔十多年同出于秦咸阳城遗址附近,可知此类半两钱陶母范绝非个例,且笔者在收集过程中发现横向茬口型半两钱钱文相近者甚多(图四),亦可知其绝非一钱一范。

图三 聂家沟村咸阳城遗址北出土半两钱陶母范

图四

三 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的考古信息与铸行年代

横向茬口型半两钱据现有考古报告已公开的半两钱拓片中较早的出现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窖藏战国半两中,其铸茬口居上、左、右(图五1-4),杜维善先生在报告中将其归为Ⅳ型,并在Ⅳ型1 式的分析中认为“此式中的半两即一般旧说的西汉高后二年所铸的八铢半两,如Ⅳ型,旧说纯属臆测,应予以否定”[2]。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M50 发现的“青川七钱”中,一枚直径32.1mm,重4.5g,铸茬口居上、左、右(图五5),此墓同出木牍可证其墓葬时间下限为秦昭王元年[3]。河南卢氏官道口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钱中,一枚铸茬口居上、左、右(图五6),报告者据其同出铜铃与铜鼎认为其时代应在战国晚期、下限在秦统一前后[4]。另湖北宜城县战国墓也出有此型半两钱(图五7)[5]。

图五

至秦代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的出土可见于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秦咸阳宫遗址所出窖藏半两(图五8),据报告其出于咸阳第二号宫遗址北约100 米处,总重约25 公斤,出土时半两钱盛放于陶瓮中,报告者认为此窖藏时间当在项羽焚秦宫以前,属秦钱[6]。甘肃省庆阳县董志塬出土1918 枚半两钱窖藏中也出现过此型(图五9)[7]。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半两钱中一枚直径32mm,重3.4g,铸茬口居上、左、右,钱文清晰、形体渐方(图五10)[8];另一枚直径31mm,重3.17g,铸茬口居上、左、右,钱文较模糊(图五11)。中型“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在战国秦墓或窖藏中鲜有少见,似乎至秦代窖藏中方才开始出现,以甘肃庆阳董志塬[9](图五12)与山西省河津县东辛封出土的秦代半两钱窖藏为例[10](图五13),其铸茬口都分居上、左、右。半两钱具有铸量大、通行时间长的特点,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由于其钱范出土少而晚,且范面钱模间的垂直支流道因窄小而极易被忽略,以往的学者根据西汉初期的中流散铸式钱范具有多支槽的特征认为“从此类范的历史年代出发,多铸茬、体大质薄的这种半两钱,铸造时间应该在西汉早期”,并根据其“钱文方正而宽阔、隶意内蕴”的特点推测为《汉书·高后纪》中的“八铢钱”[11]。

根据秦咸阳宫遗址两次出土的半两钱陶母范,与战国晚期至秦代诸多墓葬、窖藏所出两种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可知,其并非为西汉的吕后“八铢钱”,而是一种在秦代便已采用翻模制范技术所铸半两钱,较早的或可至战国晚期,这点也印证了前文杜维善先生早年在首帕张堡窖藏战国半两的报告中对此型半两钱铸行年代的看法。

四 余论

笔者近年于西安、临汾、桂林、新乡等地收集到一些横向茬口型半两钱,观察发现其铸茬口多为上、左、右,部分半两钱铸茬口或因磨损、或因钱体拆分时铸茬残余部分较少而隐,使之难以判断其铸茬口的位置,从而误认为其侧边无铸茬。但从直径来看,其横向直径仍大于纵向直径,重3 至5g,且钱文方正、纤细,通过以上特征可以基本判断其应也属于横向茬口型半两钱。另有一种半两钱的钱体左右仅一侧具有铸茬口,其左斜上或右斜上也有一铸茬口(图六),此类半两钱的铸钱钱范在已公开的考古资料也未有所见,但因其钱型、直径、重量、钱文方正而纤细、一茬位于钱体侧边等特征,笔者推测其或许也采用了翻模制范技术,且更有可能为聂家沟村半两钱陶母范一类的范,由范面最下端处的钱模翻模制范后铸币所得。当然,对战国至秦代半两钱翻模制范铸币技术的考证还有待更为丰富的考古物证出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各种“线索”不断的浮现,战、秦半两钱的分类断代工作也终将拨云见日。

图六

注释:

[1] 姜宝莲、袁林、秦建明:《秦半两钱陶范母的发现与相关问题》,《秦文化论丛》,2003 年7 月。

[2] 杜维善:《首帕张堡窖藏战国半两型式分析初探》,《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 年10 月。

[3] 成增耀、蒋若是:《关于四川青川战国墓的年代》,《中国钱币》,1990 年4 月。

[4] 张玉芳:《河南卢氏出土秦半两》,《中国钱币》,1999 年5 月。

[5] 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 年4 月,第62 页。

[6] 肖安顺:《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窖藏半两》,《中国钱币》,1988 年7 月。

[7] 彭凯博:《甘肃董志塬出土秦半两》,《陕西钱币论文集》(陕西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大特辑)。

[8] 龙京沙、郭立格:《湘西里耶出土秦半两钱初探》,《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七期》,2018 年12 月。

[9] 彭凯博:《甘肃董志塬出土秦半两》,《陕西钱币论文集》(陕西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大特辑)。

[10] 胡振祺:《山西河津县发现秦半两钱》,《中国钱币》,1986 年4 月。

[11] 王雪农、刘建民:《半两钱研究与发现》,中华书局,1997 年4 月,第295 页。

猜你喜欢
战国咸阳钱币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沐猴而冠
咸阳锁紧烟雾与尘土
咸阳值雨
孟母教子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