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

2020-09-10 07:22徐增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徐增芬

摘要:小学是学生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黄金时期。在数学课堂中如果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与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数学成绩大幅下滑。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人优势及特点,设置有效的互动问题,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引领 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 教学方法

课堂有效互动的前提条件是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根据不同年级段,教师在设置互动问题时,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原则。如果设置高难度问题,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如果设置简单的问题,教学效果容易流于形式,对数学成绩的提升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为契合点,使学生在和谐互动氛围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感知数学的魅力。

一、以趣为本,引发共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大凡人做一件事,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味有了,才可以期必往前进……越发肯往前进,兴味越发浓厚。”可见,兴趣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之源。

1.借助工具设疑,构建互动课堂

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的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教学内容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将要讲述的数学知识制作成视频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融入趣味性元素,然后通过视频画面,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使问题迎刃而解。

以《加减混合运算》的单元知识为例,教师事先将混合运算内容制作成画面感强、动态十足的视频课件。视频中首先出现一条小河,在小河的中央有6只小鸭子正在游泳,有8只小鸭子在河岸上吃青草。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有5只吃青草的小鸭子慌慌张张地往家的方向跑。然后在画面的下方出现一个问题,这时的画面当中还剩下几只小鸭子?在播放视频课件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画面中。此时,教师可以根据画面内容提出一个互动讨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计算画面中还剩下几只小鸭子,需要用到几种运算法则?”当学生接收到教师的问题后,随即进入讨论状态?有的学生用手指比画,有的学生用铅笔在草稿本上计算。在热烈讨论过后,教师选择学生代表作答。这种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混合运算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2.情境演示设疑,展现集体智慧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正是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为出发点,通过演绎一个真实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情景当中。当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与情境相关联的数学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与能量,共同讨论出最后的正确答案。

以《位置与方向》为例,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且能够准确辨识四个方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5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其中4名学生分别站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另外1名学生站在4名学生的正中间,然后通过教师的口令来变换方向与位置。如学生甲、乙、丙、丁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学生A则站在中央。这时,教师发出指令:“请学生A站在南方。”当学生A站好后,教师继续发出指令:“请学生甲向北方步行。”当情景演示结束后,教师向其他学生抛出一个互动讨论问题:“请学生们想一想,学生丙位于学生丁的哪一个方向,而站在中央的学生A位于学生甲的哪一个方向。”由于方向与位置涉及的信息量较大,部分学生会一头雾水,因此,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以得出最后的正确答案。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丙位于学生丁的西方,学生A位于学生甲的西方。”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生为本,角色互换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优势,展现学生的智慧与风采,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當以学生的主观所需为着眼点,转换师生的课堂主客体角色,使学生的个人表现力能够发挥到极致。同时,教师可以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解开谜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1.逐渐加大难度,公平评价

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应当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两到三个课堂互动问题,而且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连带递进关系,使学生通过互动讨论,逐层揭开问题的谜底。当学生代表作答完毕后,教师应适时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并适当鼓励学生,使其树立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当中。

以《乘法运算定律》为例,在设置互动问题之前,教师先将乘法运算定律利用投影屏幕呈现在学生面前。乘法运算定律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即ab=ba;乘法结合律,即(ab)c=a(bc);以及乘法分配律,即(a+b)c=ac+bc。当学生掌握了乘法运算定律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思考,54×?=39×?这个计算式中的问号处应该填写什么数字,这个计算式运用了乘法的哪一种运算定律?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想一想,34×9+46×9=(34+46)×9运用了乘法的哪一种运算定律?”这两个问题与乘法运算定律有着直接关联,而且第二个问题的难度明显大于第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互动讨论时间,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讨论出最后的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提示。如第二个计算式与运算定律左右两边的关系正好相反,从这一规律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再进入讨论状态,能够快速得到最后的正确答案。当讨论时间结束后,教师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第一个问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计算式的左边问号处是数字39,而右边问号处是数字54。第二个问题是乘法分配律的反用,将等式两边分别调换了位置。”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应当及时予以点评,并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这种逐阶加大问题难度的方法,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

2.一问一答引导,逐步揭开真相

在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防止學生出现溜号的现象。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根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进而为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在创设一连串的数学问题时,切忌脱离主题,应当紧紧与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够彻底吸收和消化知识。

以《三角形》的知识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三角形知识向学生连续发问,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如“请同学们说一说,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小于多少度?”学生:“都小于90度。”教师:“直角三角形有几个角是90度?”学生:“一个。”教师:“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另一条边是什么关系?”学生:“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另一条边。”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也逐渐产生了默契。这种方式既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又激活了教学课堂氛围。学生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逐步被引领到本堂课数学知识点的讲授氛围当中,使授课与知识获取同步,对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也大有帮助。

三、结合生活,有效互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并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借助生活道具,引出互动话题

小学应用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应用题型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现场演示,并引出互动话题。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能够逐层拨开迷雾,进而快速计算出应用题的正确结果。

以《油桶应用题》为例,教师首先出示题目:小明买一桶油,连油带桶共重5.5千克,用了一半油以后,桶和油共重3千克,问油桶原来有多少油?桶的重量是多少千克?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作为实物进行演示。

教师:“假设矿泉水瓶与水的重量是5.5千克,喝了一半水后,瓶和水共重3千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5.5-3得到的结果代表什么?”

学生:“代表原来瓶子和水的重量,那么除以二分之一的结果代表什么?”

学生:“代表原来瓶子中水的重量。”

教师:“如果再用5.5与水的重量相减,就会得到矿泉水瓶的重量。所以这道题中油桶原来有5千克的油,而桶的重量是0.5千克。”

通过这种借助生活实物直观演示的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解题思维。

2.融入生活情境,自行创设问题

为了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教师可以采取生活体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自行创设问题,然后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

以《物体形状》的知识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留出足够的生活体验时间,将教室作为生活体验场地,让学生找出教室当中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等形状,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发挥想象力,设置一些互动讨论问题,由教师负责整理问题,再由学生进行统一回答。如学生甲的问题是:课桌的桌面是长方形,那么班级里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桌面?学生乙的问题是:班级里的流动红旗是三角形,椅子的表面形状是正方形,那么教室里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数量一共有多少?学生通过自行设置问题,既活跃了大脑思维,又养成了一个认真观察生活和留意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

构建有效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条捷径。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应当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设置互动问题时,始终以教材内容为纲,以学生为课堂焦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汲取数学知识养分,为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艳.益智课堂,妙趣横生——培育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6).

[2]王倩,李佳,张亚婷.小学数学知识整体性探究及其教育价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5):61-63.

[3]洪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 J].中国教育学刊:2017(6):72-74.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师生课堂互动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