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之思考

2020-09-22 22:49朱丹阳李启迪
体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

朱丹阳?李启迪

摘  要: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形式:(1)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互助精神;(2)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3)具有规则意识,维护比赛的公平正义。并根据以上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社会责任感;合作學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8-000-03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感”是体育品格所涵盖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1]。已有研究指出,我国学生整体的道德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正直感、责任感、公益感、合作意识以及遵守公共秩序上亟须加强[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些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诸如: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等不良行为。体育教学活动具有集体性、互动性、体验性等显著特征,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教育创造了优良的培育环境。尤其当学生在参与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时,每个人在团队小组中都要充当特定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职责。这犹如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都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充当某种角色,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并按照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因此,“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体育教学特殊的育人意义。那么,什么是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都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个体社会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综合表现。从心理学角度上看,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帮助他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古人云,“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是对“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的深刻凝练。

影响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社会认知的偏差、自我意识的不足及缺乏进取心等方面。外因则主要包括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社会方面,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网络文化所产生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都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造成冲击和影响。学校教育方面,重智育、轻德育、成绩至上的思想,忽视学生责任教育。家庭教育方面,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享受型的心理、怕吃苦、经不起挫折、责任感差。总而言之,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不可忽略的社会根源,也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根源,更体现出了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现状。

三、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指向

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互助精神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与人沟通、交往,善于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以团队的学习任务为核心,与同学密切协作配合,妥善处理好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团队需要之间的关系。当同学在体育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需要保护与帮助时,可以及时主动地提供关心与帮助,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此外,学生还能够认真值日、乐于临时性的工作,积极主动协助教师布置场地、整理器材,有良好服务大家的行为。

(二)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

尤其体现在篮、排、足等团队运动项目中,每个人都充当了重要角色,每一角色都有特定的责任,学生应能履行特定的运动职责,承担相应的角色任务[3]。若由于失误给团队造成不利影响时,能够敢于承担责任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将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只要能够贏得比赛,愿意为他人奉献和牺牲,为同伴创造有利的进攻时机,协助同伴补防,表现出负责任、敢担当、善担当的社会行为。

(三)具有规则意识,维护比赛的公平正义

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课堂常规,明确体育课的服装、考勤等要求;在集合整队时能够做到队列队形协调一致、步伐整齐;能够自觉爱护体育设施与器材,保护体育场地内外的环境卫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游戏和比赛规则,不在背后搞小动作,敢于指出游戏或比赛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敢于同“假球、假摔”等不正义的现象作斗争。

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重要目标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应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党的十八大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体育课程目标而言,2017年颁布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将“社会责任感”列为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目标。面对当下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错位和断裂的现象,我们需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关注与实施“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种新尝试,更是新时代、新形势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唯技术论”的体育课堂教学观,把运动技术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运动技术教学特点与优势强化育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效培养诸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学生体育品德。

(二)创设合作学习或教学比赛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体育教学中团队的分工合作、角色分配等,均能培养个体对所处位置职责、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契机和载体。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它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每个小组都有共同的目标,每个人都能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4]。合理组建小组是合作成功的重要基石,要最大限度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教师首先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积极的角色依赖有利于人人尽责,从而避免了某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不作为现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此来激发组内各成员的责任感。例如篮球传切配合的一传一切配合、空切配合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帮互助,感受到彼此的信任与友爱,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设置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情境中担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迫使每个学生都身负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提升了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能力,让学生明白个人责任是与全队的成败和荣誉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不断的责任承担,学生在参与的每一次教学比赛中都能有所感悟,其社会责任感就会逐渐增强。另外,体育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伤害事故发生时,学生积极采取应急措施,对受伤同学进行及时处理或关心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表扬,并树立榜样,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社会角色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角色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学生总会处于一定角色之中,并随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处于不同的角色变换之中,这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体育教师可以改变过去体育委员由一人担当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表现,不定时选举产生新的体育委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组织者所承担的相应责任。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扮演各种体育课堂角色,如小组长、安全员、记分员、发令员等,让学生在角色实践中明确角色任务,掌握角色特性。当学生的责任感有所提高时,教师可有意多施加任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成功,刺激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到体育器材,如进行迎面奔跑的接力赛中需要用到接力棒,在体操技巧类项目的前滚翻教学中要用到小垫子,在田径项目的短跑教学中要用到起跑器等。教师可以恰当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勞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体操的前滚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领取、摆放及收回小垫子,树立合理摆放和爱护场地器材的责任意识。通过有组织地将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课上的各类劳动内容,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体育教师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足球课结束后,部分学生并未按照规定将足球放入球筐,而是任由足球滚得满地都是,这常常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秩序。教师可结合场地器材和班级的人数,将回收器材的责任明确分配到个人或小组,进而和学生达成约定,若有不遵守者,则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由其本人负责全班的器材回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其“社会责任感”才会逐渐增强。

(五)合理借鉴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

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当代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唐纳德·海尔森开发的培养提升学生责任感的体育教育模式——TPSR责任模式,即“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或海尔森模式,非常注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来发展个人的责任意识,要求学生成为勇于担当且负责任的人[5]。这一教学模式源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其成年之后的行为往往对社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该课程模式希望能够在改变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方面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目前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逐步推广TPSR责任模式的责任层级理念,通过渗透该理念、建立初步的教学规划,最后有计划地实施该模式来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将“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如何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嵌入这一模式,怎样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挂钩,教学目标怎样实现等问题需要验证,才能去进一步推广,而不只是翻译和引介,只停留在西方研究的表面。

五、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隐性因素,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还是一个崭新的德育主题,其培养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反复的感受才能建立,最终将体育学习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落实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尹志华. 论核心素养下体育品格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 体育教学, 2019,39(12): 4-7.

[2]季浏, 马德浩.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 体育科学, 2019,39(03): 3-12.

[3]李启迪, 齐静, 王章明. 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42(08): 131-137.

[4]董翠香, 苏银伟, 钟键.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新探索[J]. 体育教学, 2020,40(04): 13-17.

[5]李凌姝, 季浏. 基于“立德树人”思想的TPSR责任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29(03): 217-220.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