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2020-11-02 02:35吴小洪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吴小洪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思想已逐渐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美术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美育培养、审美判断、绘画技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其美术基础的培养和绘画技法的教授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引导策略,导致学生的美术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208

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学生的绘画技巧、动手能力、审美意识等方面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小学生的美术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其素质发展的目标。但在实施的教学培养中,学生普遍存在参与兴趣不足、课堂理解不充分、绘画技巧掌握不扎实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绘画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运用不当而导致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1 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主体引导不足。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构建以学生位主体的学习活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美术素养难以提升。第二,教法运用不足。多样化的教法运用,不仅能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还能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限制。第三,环节设置欠缺。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环节,既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课堂效果,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在课堂环节的组织手法上,未能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出发,导致课堂活动与学生主体产生脱离。

2 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2.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对于正处在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其知识的认知大多基于图像的观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情境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使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加强,进而实现其有效学习的课堂效果。因此,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组织目的。

例如:在“未来的建筑”的教学中,这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的一节内容,在了解典型的中外建筑的材料、造型、功能等知识后,描绘出一幅关于未来建筑的想象画。为了激发学生对未来建筑绘画的参与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图片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对其欣赏与观察,进一步了解建筑物的基本特点。随后,将建筑师对未来建筑的设想与勾画呈现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这对下一步的绘画活动做好铺垫。学生看到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建筑物后,迫不及待地拿起纸笔进行绘画。通过情境课堂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创造的想象力。

2.2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美术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美术元素,将这些美术元素代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基础认知范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主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以此,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结合实际生活,将生活与美术相融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术、从美术中体会生活,既能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效果,还能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良性发展。

例如:在“快乐的节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节假日等活动,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并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庆典活动,如阅兵仪式、赛龙舟、泼水节、扭秧歌、舞狮子等活动,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为导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帮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生活现象,这对下一步的绘画创作起到帮助作用。学生通过生活事件的观看,回忆起自己所参加的快乐活动,进而对所要绘画的内容产生直接的构想。通过生活事件的引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生活联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2.3 注重个体基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美术知识和绘画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差异化学情,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绘画质量,还使课堂活动的整体难以保持。因此,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基础,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使不同个体的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家乡的桥和塔”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现象,对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绘画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帮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绘画基础,提升自身的绘画技巧。同时,在各组成员的搭配上,我还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学生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使学生更为清楚的了解桥或塔在作画时的布局地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对图画中主次场景的识别能力。此外,我还根据各组的绘画情况,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共评等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实际生活的结合、个体基础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意识和学习习惯,打牢学生的美术基础,促进其主体发展。同时,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出发,深入探索学生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多样化的引导策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其素质培养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一菲.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微探[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5):223-223.

[2] 刘勇.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4):209-209.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