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2020-11-18 15:25程雨青张思楠辽宁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政治

■程雨青 张思楠/辽宁大学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

网络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指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所创造出的全部物质精神产物;狭义的网络文化指人们在互联网中通过各色各样的交流活动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国内学者在不同研究视角下对网络文化内涵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陈晓认为,网络文化以物质载体不同、信息瞬时传播、资讯储存量庞大三个特点区别与以往的文化。它以动态的形式不断更新创造着新的文化的内容。[1]陈佳指出,网络文化既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也是一种现代层面文化,它运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方式诸如数字运算、语言符号等实现了人们对于情绪和观点的表达,传递了自身的价值观念。[2]王文宏,高维钫在《网络文化研究》中指出,网络文化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为网络低级文化,而网络高级文化则是当今网络文化日后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把握方向和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二者结合起来全面地进行考察。[3]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首先,网络文化具有虚拟现实性。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同时存在的特征,它的形成与发展皆以现实文化为依托,同时其发展方向和存在内容又反应了现实文化,其虚拟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得以呈现的,其现实性则体现在它不能脱离现实文化而独立存在。

其次,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得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得到极大发展,全球的资源文化得在网络平台上同步共享,中西方文化在网络上交流碰撞,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各国文化中蕴含的信息复杂多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糟粕与精华同时存在,而它们通过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传播,会让大学生接触到新型的文化形态和意识观念,同时也潜藏着危险的因素和内容,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取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最后,网络文化具有互动平等性。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一输出模式,而是需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方式通常是以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得以进行的。由于网络匿形匿名的特点,打破了权力集中的壁垒,这种去权威化为人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每个人不仅是网络文化的接受者,更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种平民性的双向互动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对于大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网络技术消弭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在多元化的信息中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部分,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概念。对于思政教育者而言,在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面前,他们不再仅仅是曾经的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接受者。思政教师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比对和筛选,将网络信息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提炼出来,挖掘网络文化中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将其融入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当中,会使高校思政课的层次感更加分明。

其次,网络文化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利于大学生形成平等、开放等正向观点。大学生的平等权利不仅体现在言论自由方面,他们在接受网络文化传播和影响的过程中也是平等的,不受在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状况、民族、信仰等方面的约束。同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点也有利于打破大学生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开放多元的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接触不同地域和国家文化的可能性,利于他们打破“象牙塔”的保护层,透过形色各异的文化考察世界的联系与脉络,促进全球化视野的形成。

最后,网络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网络文化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信息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从闭塞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从封闭的思维中剥离出来,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意识的效果。同时,网络文化转变了传统思政课的话语体系,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话语权。网络文化背景下传统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削弱,加强了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通过网络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新兴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会对思政课产生影响,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对课堂内容提出创造性要求,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网络文化注重个性化的特点,也能够增强大学生创新价值意识的自觉性,网络文化不设门槛的特点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文化的纷繁复杂又要求大学生自行分辨其中同时存在的优秀和低劣文化,去伪存真,这便强化了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思维模式,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发挥创设了平台。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极易收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文化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的传播也易冲击大学生的尚未成熟的价值观,而其中一些以隐形形态存在于网络中的低俗文化会对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文化影响传统主流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的传播通常是以独白的形式进行的,且传统媒体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一致的,他们通常使用科学语言而非生活语言,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其权威性却逐渐下移至全体人民,人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无疑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权威性发起挑战。网络的交互性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种交流方式本身便弱化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他们话语权的增强意味着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语言表达自身诉求,但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削弱。

最后,过度沉溺网络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产生阻碍。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内容,网络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又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推送,大学生过于沉溺于网络文化之中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逃避表现,这回造成他们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混淆,将网络平台中的交往方式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逐渐模糊现实和网络的界限,人格出现异化。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措施

首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义,通过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网络形式如撰写博文、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提升大学生辨别不同性质网络文化的能力,使他们树立“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观念,增强网络交往过程中的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关于网络方面的规定,从而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借助网络文化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精品课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网络精品课是通过对海量思政课进行筛选所评选出的高质量教学课程,它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拓展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形式倾听名师讲学,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还能激发思政教育者的进取心,不断增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社区文化开展道德教育,诸如打造精品德育文章,以德育人,通过鞭辟入里的德育理论力量感染大学生,对其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同时,也需要在网络社区树立道德模范人物的形象,宣传社区中的好人好事,让道德典范的形象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这种隐形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引起他们的共鸣。

最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网络文化形式授课的技术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应该自觉提升自身的网络文化意识,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只有教育者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学习党的大政方针才能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坚守本心,不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不被不良信息所影响以致误入迷局,走上歧途;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放眼全球,以宏阔的眼光洞察整个世界,树立全球性的意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在充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在拓宽文化视野的同时增强本土文化的底蕴,在全球化的指引下,立足民族特色,拓宽学术视野,从全球化视野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政治
品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思政课“需求侧”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