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下学校仪式活动育德的不足与对策

2020-11-18 15:25林楚瑶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育德仪式德育

■林楚瑶/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仪式伴随人类始终,自学校产生起,仪式在学校中就有了特殊的形式,学校仪式特指由学校主办的,借助一系列蕴含着德育价值的符号来呈现,渗透一定文化传统并具有德育意义的仪式活动。学校仪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渗透在活动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仪式活动的育德功能,实现其德育价值。

一、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

(一)文化折射,增加对文化资本的认同

不同学校的仪式活动是学校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用于彰显学校特色的一种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凝聚师生和校友的厚重文化资本。学校仪式活动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学生在不同的仪式活动中追问历史事件、思考民族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正如有学者说到:“学校仪式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符号化的象征塑造了群体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追求,使个体获得情感共鸣,因而对置身其中的文化传统产生归属”[1]。

(二)价值导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处在特定的群体之中,易于接受并认同集体文化氛围之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而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仪式活动突出表现了学校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集中的、巨大的。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符号化,融入学校仪式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情感升华,触动积极思想加深认识

学校仪式活动可以发挥活动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通过音乐开场、游戏热身、深情讲述等环节,把仪式内容融入具体的、可感知的情境之中,营造一种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触动,实现情感升华。

围绕明确主题展开的学校仪式活动会在传递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比如,在18岁成人礼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新身份和新角色的认识;在祭奠英烈的仪式活动中,学生会学习榜样的积极事迹,领会革命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二、学校仪式活动育德功能的不足

(一)对学校仪式活动德育价值认识欠缺

从实践上看,各种仪式活动一直在学校举办,但其育德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一些学校对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和教育意义认识不正确。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学业成绩、升学目标”,认为其只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还有学校充分发挥仪式活动的“经济价值”,利用学校仪式活动的规模化、集中性和影响广泛性,大规模引入商家获取经济利益,导致学校仪式活动充斥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还有学校花费巨额投资仪式,请来上级领导干部和有影响力的媒体,利用学校仪式活动“装点门面”,谋取领导个人利益、争夺学校名气。

(二)学校仪式活动形式开发不够

一些学校对仪式活动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开发力度不够,活动开展前准备不充分、策划不到位、规划不详细,活动开展过程中操作程序不规范、组织安排不科学、技术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比比皆是。也有不少学校过分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感性手段,片面地将学校仪式形式化而忽视了对学校仪式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的诠释,没有抓住仪式活动的精髓。

(三)仪式活动组织程式固化、同质化

学校对待仪式活动不正确的态度促使它们将开展仪式活动的套路固定下来,不加创新盲目套用。没有考虑学生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变化,一些陈旧的主题使学生对仪式活动产生了距离感和抵触、厌倦之情。一些学校没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导致仪式活动与学生的心里期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可[2]。部分学校模仿别的学校的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而忽视了对自己学校特色的开发,照搬仪式活动举办突出的学校的做法,导致学校仪式活动同质化现象严峻、缺乏个性特色。

(四)仪式活动学生参与被动化

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被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学校集中心思筹备仪式的“表皮”,对仪式活动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安排、教育的意义以及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仪式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不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校仪式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性意见,加剧学生从仪式中离场的现象。

三、提升学校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仪式活动的育德设计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正如罗宇明学者说道:“仪式教育是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优秀人才,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及手段融入学校仪式教育的每一个环节。”[3],学校仪式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路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另一方面,仪式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学校仪式活动的育德设计。学校管理者要认真思考仪式活动的程序规范和组织安排,正如有学者指出,“要发挥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价值,就必须对学校仪式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实现仪式各个要素和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恰当选择仪式活动的开展时机,精心策划仪式的过程,规范仪式操作以及把握仪式实施的节奏都是加强学校仪式活动育德设计要考虑的内容[4]。

第二,处理好衔接,形成系列。学校仪式活动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仪式活动体系,使仪式活动与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组成系列。因此除了要考虑仪式活动内部各环节的自然过渡,还要注重学校各个仪式活动的系统化,要重视学校仪式活动的日常化和生活化,使之与日常的德育活动构成完整体系,实现学校仪式活动德育价值的保持和巩固。

(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创新仪式活动

学校仪式活动规范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同质化的现象也容易导致学生疲倦、兴趣不高,因此,要实现仪式活动的育德功能,就要注重学校仪式活动的创新。

第一,深入发掘学校特色,创新仪式活动。由于学校仪式彰显着鲜明的“学校个性”,各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发掘本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进行创新。

第二,重视历史文化资源,深化德育内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仪式资源和重视仪式的传统,新时代下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充分运用节日传统、红色革命文化、建筑遗产等资源深化学校仪式的德育内涵,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

第三,提炼世界文化资源,开发新模式。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仪式应秉持开放的态度,整合中西文化资源,提取其中优秀的仪式环节对国内仪式活动加以改造,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的良好方法,实现仪式活动的创新。

第四,结合实际融入技术,增强体验感。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科技背景,创新学校仪式活动要以新的传播媒介为载体,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利用网络视频的继时性将仪式活动渗透到不在场的学生中,增强不同时空下学生对同一仪式的体验感。

(三)重视仪式活动的价值而非形式

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与内在德育价值是“形”与“神”的关系,“神”决定“形”,“形”反映“神”。诚然,适当使用丰富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校仪式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多样的“形”而忽视对“神”的把握与要求。所以应在保证仪式内容具有深刻意义的同时充分发挥形式多样化的作用,让两者相得益彰,而不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利益和名声“制造声势,哗众取宠”。

(四)吸引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主动参与

学校仪式活动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需要,使仪式活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相匹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担任组织策划者,充分参与仪式活动的设计过程,参与主题的选择、活动场地的布置、活动的收尾总结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仪式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互动性,促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获得参与感。应多设计师生、生生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避免教师单向度对学生输出信息而造成学生精神的“游离”。同时,学校仪式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使仪式成为少数学生的“狂欢”,不能只有获奖学生、学生代表和发言者等少数学生有体验感。

猜你喜欢
育德仪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Talking strategies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