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仪: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道德本源作用

2020-11-18 15:25吴晓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礼仪

■吴晓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礼仪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被大家所认同和遵守的,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礼仪修养水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彰显礼仪教育的道德本源作用,明确礼仪教育的重点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高职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社会认可度也较低,甚至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一些学生在入学后,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自卑感不能及时有效的排解,很可能引起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从而酿成悲剧。因此高职院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开展礼仪教育,也是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对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礼仪教育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促进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学生恰当运用礼仪规范,可以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理性调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二)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内出生的一代人,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还没走出学校这座“象牙塔”,社会化程度不高。一旦毕业进入社会,常常会因为不懂得“规矩”而四处碰壁,而这个“规矩”就是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礼仪规范与行为准则。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相比,自律性较低,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学生学习礼仪规范与行为准则,对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后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发展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与身心和谐,而目前的高职校园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表现为社会公德缺失,例如教室的课桌被乱刻乱划,在食堂忽视就餐礼仪,随意插队;其次是尊重缺失,如遇到老师不问好,进入办公室如入无人之境,对其他同学不尊重,导致寝室成员关系紧张;再次是仪容礼仪缺失,缺乏审美观,盲目追求时尚、个性,发型色彩怪异,浓妆艳抹。此外,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打游戏等无视课堂秩序、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违纪等现象,也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用礼仪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礼仪素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对学生心理健康及和谐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必须要把提高高职学生礼仪修养作为重点工作,积极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礼奠定道德教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也是个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自幼儿时期,父母就教育我们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些就是人们最初接触的礼仪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等道德规范,这也是人们最初接受的道德教育。在整个过程中,首先通过礼仪教育,培养人们对基本礼仪常识的认知,再通过训练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礼仪规范和准则内化为人们的内在需求和信念。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人们只有把礼仪规范变为自觉自发的行为,才能提升礼仪修养与道德素养。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高职教育中,更要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一步凸显其道德本源作用,通过礼仪学习和礼仪实践的结合,促进高职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教育一直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通过礼教来规范。而“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提倡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凸显了“礼”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人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也彰显出文化与道德素养的水平。道德教育是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而礼仪教育是将社会公认的价值体系、道德准则渗透到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使其形成礼仪观念与礼仪习惯,因此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一直是学生系统接受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与普通研究型大学相比,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要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将礼仪规范等运用到实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道德素质虽然是人的内在属性,但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礼仪教育可以把道德规范具体到人的言行中,用礼仪指导行动,在实际中践行规范,是道德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可以使人们强化道德信念,自觉地的用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道德行为准则,并不断的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礼仪教育做起,将行为养成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发挥礼仪教育的到的本源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与实现手段,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技能培养的问题,在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投入方面较为欠缺。一些院校即使开设礼仪类的课程,也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仅仅停留在职业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层面,忽视了礼仪教育的道德本源作用,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度不足。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丰富礼仪教育内容,提升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仪容仪表规范、体态举止优雅,更要关注其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通过一学期礼仪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礼仪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延续至毕业,贯穿其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丰富礼仪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和道德修养,是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品质,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对照礼仪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如何塑造得体的形象,优雅的体态等礼仪知识的学习,是实现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目标的基础。但学习知识要与礼仪实践相结合,并融合道德教育,在礼仪学习中渗透诚信教育、公德教育、尊重教育等内容。在诚信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礼来规范自己,以诚信来要求自己,诚恳待人,信守承诺,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考试作弊、用虚假证明获取助学金、借钱不还甚至盗取同学财物行为,都属于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在公德教育方面,针对高职学生公德缺失的表现,在礼仪教育中,应明确具体的宿舍生活礼仪和校园、社会中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让学生对照实践。在尊重教育方面,要使学生清晰的认清礼仪的本质是尊重。礼仪教育不能流于表象,而是要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使“尊重他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准则,内在修养得到了提升,学生便会自觉地贯彻礼仪规范。

(二)树立道德模范,发挥榜样力量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礼仪包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和公德。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与内化所学习的礼仪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评选“文明礼仪形象大使”、“校园道德楷模”的方式,树立先进典型,并通过学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让学生看到身边优秀的道德模范,自觉的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用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提升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此外,学校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在实际中践行礼仪规范,争做道德模范。

(三)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礼仪教育合力

提升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和道德修养,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实现。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辅助作用,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成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在与家长沟通中,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理念和礼仪知识的传播。例如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线上专题讲座,利用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推送家风建设、家庭礼仪的相关资料,希望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形成礼仪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还应切实发挥社会教育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不仅能够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礼仪修养。学校可以与社区共同建设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开展学生的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机制,在实习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在实践中坚守道德准则,灵活运用礼仪技巧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礼仪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筷子礼仪
“好奇”的代价
礼仪篇(下)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