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文化视野下我国民间传统体育 艺术活动研究①
——以周村芯子为例

2020-11-24 11:19李娜赵响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6期
关键词:周村社区文化

李娜 赵响

(1.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2.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周村芯子源于周村的商埠文化,是集舞蹈、戏剧、传说、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在历年的元宵节中展演,包括扭秧歌、摇旱船、踩高跷、武术表演、杂技表演和踩芯子等,其中以芯子表演为主体(在当地谈起看芯子,指的是这一系列的节目),在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我国一项节日民俗体育活动[1],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现代生活方式、经济、社会价值取向下,这一文化瑰宝也日渐显现出了传承难、人才后备不足的问题,在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方面还不够,亟待重视和保护。

1 周村芯子历史寻源

1.1 商埠文化历史

春秋时期周村地处齐国,以家庭为单位的丝织业开启了商埠文化的篇章,周村於陵邑保持齐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至唐代,其丝绸远销至波斯等国,为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明嘉靖年间(1565)《长山县志》记载,周村“居民三百户”,已具备一个集镇城市的条件,称“周村店”,至明末清初已发展为山东省丝绸业小镇,成为“商贾辐辏之地”,中期成为著名的工贸基地,被称作“齐鲁巨镇”;乾隆年间拥有了“天下之货聚焉”的繁荣景象,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周村被设为自开商埠,此后周村以“天下第一村”的名号和最早的自开商埠而闻名,成为北方最大的商贸基地,小镇内设施齐全、市场井然,形成了当时罕见的以街道命名的市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述了赶集的“车马辐辏”景象,与佛山、景德镇等并称为四大旱码头。

最早在周村经商的为山西和陕西人,多数经营漆器、木器和棉布等,随后逐渐设钱庄票号,山西平遥的“日升昌”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私营钱庄;此外,还有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氏家族,如谦祥益、瑞蚨祥等,从事多种项目,包括丝绸、棉布、钱庄、茶叶及杂货等[2]。

1.2 周村芯子的源起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表演,源于明清年代,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老人家的生日,于是每年从三月三开始,周村人就开始张罗迎接,到生日那天便进行每年的祭祀表演活动。具有极高的创新能力的周村人从高跷和烛台中得到启发,依据当时发达的丝绸织机技艺,创造了周村芯子[3]。传说在光绪20年有72个不同主题的芯子出台,各具特色不重复,队伍长达7~8华里。这一民间艺术表演被后人搬到了元宵节的舞台上,成了当地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群体节目。2008年,这一舞蹈艺术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芯子有多种演出形式,表演最多的是“双人”芯子,首先有一个底座,把底座装饰成花台的样子,小演员被捆扎在铁芯上,铁芯上面要打一对能脚踩的铁耳朵,齐腰处有一个T型卡,用白布棉絮等从下到上把演员捆绑在铁芯上,使上下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套上宽大的戏服,形成一上一下的一台“双人芯子”,上面演员悬在空中,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踩在酒壶、花坛上,翘着三寸金莲,让人叫绝[4]。抬芯子的壮汉身着表演服,一走一颤的像抬着花轿,旌旗飘展、锣鼓高扬,一台台的芯子展现着不同的故事,像一座座运动着的舞台,游走在街巷之中,给人以高雅的民间艺术享受[5]。

1.3 商埠文化下的周村芯子

周村自古因商而城,因为商业而兴隆,具有浓厚的传统经济文化气息,其商埠文化集齐文化的新、东方文化的特、西方文化的开为一体,体现了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受齐文化、儒家文化浸润而形成了特有的“义利关系”,如孔子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山东商人讲求的诚信道德。2009年,中国的商业史学会将周村正式确定为“鲁商发源地”。

周村芯子是一种集舞蹈、戏曲、音乐、表演、传说故事等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综合体。在周村浓厚的商业环境下也就具有了当地的商业文化特色,芯子小演员的衣服是华丽的丝绸织缎,当地商人以此为商机,展演的同时展示了当地发达的丝绸业,促进了商贸和文化的交流,显示了当时发达的商贸经济。

2 周村芯子的特征

2.1 活态性与民俗性

周村芯子生动的传承着周村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民族的情感和生命力,蕴藏着历史文化基因,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精神,形成了民族精髓和灵魂,通过手工艺作品传授技能[6],表现出了“活态性”特征;周村芯子作为汉族民间体育舞蹈表演形式,是当地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产物,是借助元宵节这一特殊节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活动。

2.2 艺术性与健身性

周村芯子融合了戏剧、舞蹈的表现力、丝绸技术和服装的艺术性,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服装的搭配、妆容的协调等,给人以艺术享受。同时它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一次表演持续3~4h,需要一定的耐力素质,主体芯子的表演者在高空中要站立2~3h,具有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和平衡能力及极高的心理稳定性和表现力,而扛芯子人员在几小时内扛着几百斤的重量游街串巷,具有较高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因此,芯子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项民间体育舞蹈艺术项目,具有健身性。

3 周村芯子的发展现状

周村是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旱码头”,在其独特的商埠文化影响下流传下来的“周村芯子”更是美名远扬,并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传承过程中遇到障碍,一度出现了“传承”的困难。如何保护好周村芯子,让其继续发扬、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经费问题,芯子的人工、材料费用很高,受经济形势影响,“芯子”文化出现逐渐缩小的情况。其次,活动历来靠街道、社区人群自发参与,没有专门公司或机构来管理运营,遇到了传承难的问题。近年来,政府通过组织元宵节文艺活动扶持周村芯子的传扬,通过对表演队伍的奖励、补贴提高基层社区表演的积极性,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创新,使表演在质量上有所突破。

4 周村芯子的传承对策

4.1 以政府支持为主导,探究项目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的传统体育活动失去了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经受着传承难的困境,像周村芯子过去靠民间自发,以手艺人的爱好为基础,由于价值观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认识的不足及经费等原因曾一度萎缩。在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周村芯子被重新挖掘加以重视,因此,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统筹各方面因素,合理规划、经费支持、政策引导,促进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文化宣传,开展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不当的易逝性,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要了解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对本地区文化精髓的认识,组织传承人开展进校园活动,并加强本地文化的教育,加入校本课程,使学生建立起热爱家园、民族自信的归属感,并立志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把传承作为自己应有的责任,使其价值得到升华。

4.3 完善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在丰富的异族文化和经济利益驱使下,千百年的民族文化经受着考验,这类需要口传身授的文化艺术,出现继承的高年龄化和传承主体日益减少的趋势。应建立培养机制,有计划、有目标地举办传承人培训,加强激励政策,使年轻人乐于奉献在民族艺术之中。在传承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已有“非遗”活动场所和设施及公众文化活动场馆,进行传承和教学活动。

4.4 强化社区地位,加强示范区建设

社区是群众组织的最小单位,周村芯子表演也是通过街道、社区推送,其传承也应从社区做起,在传承人培训中,通过社区推荐、自荐的方式,积极发动社区成员的热情,评选年度优秀节目和示范小区,并予以奖励,进行示范小区建设,激发不活跃社区潜力,积极推进社区的宣传教育,宣传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与补助措施,鼓励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号召。

4.5 借助旅游优势,纳入体育与旅游文化发展产业

周村借助商埠文化、齐文化、丝绸文化和鲁商发源地历史,以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城建筑而发展成为文化风景旅游区。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周村芯子,也因此而被人们熟知,对它的延续要从文化的源头开始探索,从它的生态起源抓起,借助本城的旅游文化合理地宣传,在新的社会条件中寻求传统艺术文化的根,借助体育旅游发展民族文化。

5 结语

周村芯子作为一项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值得去研究,国家重视、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随着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研究的重视,周村芯子的保护和传承必将受到广泛关注。该文通过介绍周村的商埠文化及芯子的历史,提出了保护措施: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推进进校园活动,促进民间传统体育艺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与本地的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周村社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周村烧饼
姐妹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一炉酥香越千年,说的就是它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