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操在高校发展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2020-11-24 19:27葛瑞春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校园文化动作

葛瑞春

啦啦操(cheerleading)是在音乐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技巧动作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运动。

1999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员发起并拟写中国啦啦操开展及设想草案,2000年在中国出现,2001年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动感啦啦操比赛,2008年啦啦操借北京奥运会的舞台,隆重地在中国亮相,2010年体育总局体操中心正式立项,随后整合成立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结合中国的实际境况,啦啦操走进校园大课间,融入全民健身,为其他体育项目助威表演等。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创设全国联赛、锦标赛、冠军赛等,年龄跨度从幼儿到老年,竞赛活动为项目的普及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啦啦操不仅是一项体育项目,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团队精神和积极奋斗的精神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作用,并且在校大学生对啦啦操运动课程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啦啦操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因此,探究啦啦操在高校发展的意义,提出发展策略,既符合当前需要也具有现实价值。

1 文化意义

1.1 完善啦啦操文化

啦啦操的文化不仅从动作技术出发,更包括一切与啦啦操有关联的文化内容,比如啦啦操的发展历史、口号、娱乐与艺术内涵、体育精神内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服装、饰品、使用的器材等物质文化内容,甚至也包括了制度文化。在啦啦操作为单项发展以来,不同的国家由不同委员会进行管理,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蕴含着啦啦操独有的制度文化。如在中国,建立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31个省级啦啦操委员会——101个地市级啦啦操委员会的三级机构的管理体制,保障项目健康成长。

啦啦操走进中国,进入高校,也让起源于西方国家的项目与处于东方的中国文化、中国高校文化产生碰撞,让啦啦操文化变得更加丰厚与盈实,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与激情。

1.2 丰富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啦啦操通过本身的动作技术表现出其精神内涵,以积极向上的主题,传递健康、进取的正能量,青春、阳光更是啦啦操不变的主题,符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啦啦操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出自己的独特影响力。

2 教育意义

2.1 团队精神的培养

啦啦操作为团体项目,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团队精神反映了集体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目标的号召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是队伍管理者对成员的命令下达,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相处中形成的默契、习惯等互相沟通成员间的思想感情,最终让成员对团体产生相同的归属感、使命感以及信任感。

啦啦操分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两大类,不论是集体、小团体还是双人,都需要运动员在参与过程当中有团队意识,在共同目标的要求下,强调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团队目标,提高集体意识,这是团队精神培养的第一步。在发挥个人优势的同时和队员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果。比如托举动作,尖子、中间人和底座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相互协调,底座要扎实、稳当,而尖子需要挺拔、紧绷,中间人要做好过渡配合,任何一个位置都需要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舞蹈啦啦操最终呈现的是配合音乐的一段舞蹈,多至二十几人,少至两人,动作的整齐划一不仅是队伍技术的表现,更是队伍整体精神面貌的展现。另外,规整的动作,有纪律的作风,会传达出鼓舞激励的力量,让学生产生荣誉感,从而加强队伍向心力,不失为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循环。

2.2 吃苦耐劳体育精神的培养

啦啦操竞赛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就必须用艰苦付出来保证竞赛成绩,而即便作为兴趣发展,不吃苦、不付出,也很难有丰足的收获。啦啦操训练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柔韧不够、力量不足、协调性差等,都需要努力克服困难,需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长期坚持才会有更好地效果。在长期锻炼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也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3 自信心的培养

良好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啦啦操比赛的发挥,反之,啦啦操也能促进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啦啦操项目属于难美项群,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形体的表现力非常重要,需要配合音乐用肢体语言去表演主题。通过训练,让学生在音乐下体会身体运动的美感,建立自信。有研究采用大学生自信问卷(SC)为测量工具,分析啦啦操对女大学生自信的影响,结论之一就是啦啦操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啦啦操用极富感染力的夸张表现和活力四射的自信形象表达运动之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塑造乐观积极的性格。

3 生理意义

啦啦操使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平衡等方面得到锻炼。根据啦啦操的技术特点,对身体的协调性、控制力、稳定性方面都有所增益。

3.1 协调性

舞蹈动作的演绎需要很好的协调性,最基本的是对身体部位自如的支配,其次是不同身体部位的良好配合,最终通过优美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体现动作的美感和韵律。军训中时常会出现走齐步、正步不协调的现象,协调性差会影响身体的运动能力,但可以通过训练而改进。练习啦啦操的过程中,通过脚步和手位的配合,身体动作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协调性。

3.2 控制力

主躯干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决定动作的稳定性,控制力在难美项目中较为重要,决定了技术发挥的好坏与动作质量的高低,具体包括对身体形态的控制以及技术动作的控制。难美类项目的观赏性要求身体形态必须优美,不论是躯干的挺拔,还是腿部的直立,手臂的伸直而有力等等,都属于身体形态。以花球啦啦操为例,花球的手臂定位,手臂的发力与快速制动,必须对上肢有很好的控制,才可以很好的完成其基本技术。技巧更是如此,如被托举的尖子,若不将身体控制在一个绷紧的状态,抛接和托举都很难完成。

3.3 稳定性

不论是技巧啦啦操还是舞蹈啦啦操,都要求身体的稳定。技巧在抛接、托举的过程当中,对底座、尖子以及整个配合的要求都是稳定,这是评判时的重要标准。舞蹈啦啦操也同样,在舞蹈动作以及难度动作中,身体的稳定性会影响动作的质量,所以大学生在练习中,会根据要求锻炼到身体的稳定性,包括核心部位以及其他身体部位。

4 发展策略

4.1 国家及社会层面

首先,国家政策为啦啦操提供发展条件,自上而下的政策保证项目发展的空间与契机。其次,国家政策的导向性促使社会民众对啦啦操项目的认可度提升,培养群众基础。第三,合理的推广方式与宣传机制帮助扩大项目影响力,推广啦啦操在高校发展,应扩大宣传面,让更多人对啦啦操有正确的认识,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并喜欢啦啦操。如通过举办赛事,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啦啦操文化氛围,为项目发展奠定基础。

4.2 学校层面

第一,啦啦操项目在校园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学校领导的决策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领导重视是项目在学校生根发芽的第一步,可促进场地设施等硬件的完善。研究出版普适性教材,推广不是在校园建立运动队,而是让更多普通生参与其中,所以要针对大多数人研发教材,让学生有教材可循。专业教师、教练员的配备是必要的,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自主培养结合校外引进。

第二,学校应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保证师资队伍的水平,为啦啦操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包括专项技术、运动科学知识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首先体现在知识储备量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化素养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理论科研能力,以期提高我国啦啦操理论科研总体质量。

第三,站在学生角度从“以人为本”出发,针对项目本身技术教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再结合项目去引导。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啦啦操的兴趣,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园比赛、校外竞赛,活动演出、团队建设等实际活动实现辐射。推进专业校园运动队的建设,既可以带动项目发展,也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准备;既可以发挥领头作用,也可以担当技术引领,让“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并存,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啦啦操项目。

4.3 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啦啦操项目在高校发展的主体对象,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尝试新鲜事物,主动培养兴趣爱好,督促养成锻炼习惯,用啦啦操去释放压力,展现活力。学习专业正确的啦啦操相关知识,用理论支撑实践。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让啦啦操的魅力为精彩的人生添加更丰富的色彩。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校园文化动作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下一个动作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编者的话
体育游戏,魅力无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