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见心理疏导方法探析

2020-11-26 16:29陈辉军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心理教师学生

陈辉军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湖北 武汉 430061)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主要因素。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予以矫正,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中生心理问题虽然较多,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教师要了解其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逆反型——以冷灭火,沟通无极限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父母整天唠叨学习有关,有的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有关。教师或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工作缺乏民主;或者耐心不够,批评学生时言语刻薄;或者没把握好批评教育的方式、时机和场合;或者班级管理从经验出发,主观臆断,缺乏公平公正。逆反型学生心里有想法不愿跟父母、老师沟通,对于老师和长辈的批评与劝导听不进去,产生抵触情绪并进行顶撞,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逆反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教师应加强与他们的沟通,用理智冷静之心去浇灭学生恼怒之火,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正确调节情感、理性对待失误。教师应做好表率,真诚待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实际行动教育、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缩小学生逆反心理赖以生存的心理空间。而对于自己在教育中无意出现的过失,要敢于承认并予以纠正。

(2)改进工作方法,维护学生自尊心。教师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切忌感情用事,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性格内敛又很少犯错的学生不要当众批评,措辞要恰当,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当学生情绪冲动时,教师可适当冷处理,事后再进行批评,要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必要时可采用无为而治或旁敲侧击的方法,避免正面冲突。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意见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给学生平等的发言权,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并对学生的意见做出积极反应。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宽容他们,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进行入情入理、循序渐进的教育转化。

二、懒惰型——以勤克懒,剥去懒散的外衣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乏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其主要表现为:效率意识较差,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不强,总想依赖别人解决问题;做事懒懒散散,拖拖拉拉,难以做到善始善终;注意力难持久,自觉性差,果断性不够,自制力不强,兴趣的情绪化倾向明显,动力性较弱。

面对懒惰型学生,教师应采取“以勤克懒”法,督促他们以勤奋进取之心克服懒散的缺点。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找到懒惰的根源,再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激发其学习动力,帮助其树立信心,勉励其积极进取,相信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时多思考,尽量自己完成,不要轻易问别人;做事有始有终、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再逐个突破,最终实现大目标。

三、嫉妒型——以强激弱,别让嫉妒之花常开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要么产生仇恨,要么产生力量。嫉妒心强的学生往往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从积极的角度看,嫉妒往往与进取心、竞争意识紧密相连。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强激弱”的方法,告诫他们应把别人的成功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去拼搏、去赶超,让自己更强大,帮助学生从嫉妒的阴影中走出来,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

(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花独放不是春”,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敢于参与竞争,互帮互助,既把同学当作对手和赶超的目标,又把同学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向上向善的心理,拓展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要让学生认识到,嫉妒不仅会使自己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不利于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2)让学生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控制。当嫉妒心理产生时,可以积极地暗示自己:别人比我强,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努力赶超他。当嫉妒心理非常强烈时,要学会恢复心理平衡的一些方法,如看书、劳动、听音乐、户外运动等,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3)指导学生化嫉妒为动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进步动力,把别人某方面的成功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通过努力缩小差距,促进自身的发展,不能总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自我型——取长补短,勇敢地走出自我

自我型学生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没有正确的定位,对自己的估计过低或过高。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过分自卑或过分自傲、自负,容易不合群,人际关系不佳。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才能获得回报,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教师可安排一些小组合作性学习内容和课外活动,让自卑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增强自信;让自傲的学生放下架子,正确给自己定位,客观评价他人,并自觉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要摆正同伴交往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人际关系要有合理的期待,学会理解和宽容;克服同伴交往中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克服同伴交往建立在是否有利用价值基础上的功利心理。最后,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交往的空间与时间,多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防止“自我型”学生变成“自闭型”学生。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有的表现明显,有的不易发觉。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观察,及时分析研究,打开学生心扉,化解学生心结,消除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教师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最美教师
心理感受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