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生成高效心理课堂

2020-11-27 00:50卓秀芳
成才之路 2020年28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预设心理

卓秀芳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文公分校,福建 尤溪 365100)

“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模式,而分享环节的开展和深入,离不开问题的有效引领。优质的问题设计能打开学生的分享之窗,激发学生分享的积极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效率。

一、精选问题呈现的载体——心理游戏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充满动感的课,“动”从何而来?从课前的暖身活动到课中的主题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游戏活动。心理课堂中的活动始于游戏但不止于游戏,它承载了明确而具体的活动目标,它拧开了课堂上的互动,它抛出了问题触动学生去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活动情境呈现的问题更能唤醒学生的答题(即分享)意愿,分享意愿的强烈与否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触动和体验密切相关。所以,选择契合教学主题的活动,优化活动的具体环节,即是为问题的呈现培植丰沃的土壤。

心理课堂中的活动要如何选择与设计呢?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内容与教学主题的匹配性,这是最重要的。具有较高适用性的活动,才能引发活动者(学生)相应的感受,才能让活动者(学生)在活动后的分享环节有话可说。在活动内容与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前提下,要对活动的具体形式、规则、道具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活动的新颖度和吸引力,以便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例如,教学“我和父母换角色”这一课时,可选择“护蛋行动”这项活动,让学生体会“护蛋”的不容易,进而引申到父母呵护子女的艰辛甚于“护蛋”。这项活动需要参与者付出耐心、细心,用心关注“蛋宝宝”,在护送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借助道具设置的障碍关卡),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蛋碎,功亏一篑。“付出、不易”是这项活动带给活动者最直接的感受,从本课的教学主题来看,它是具有较高适用性的。同时,这项活动在道具和规则等细节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了活动本身的吸引力。道具中的鸡蛋模型换成生鲜鸡蛋,提高了护送难度,唤起学生的高度关注。障碍关卡的设置,限时的规则,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这种风险和紧张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护蛋”的不容易。这样的体验,能为活动后针对“生活中你是否体会到父母也是如此呵护子女的,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的心得分享进行充分的情绪铺垫,能让学生获得深刻而丰富的认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感的心理游戏活动就是有效的,能为问题的呈现提供真实而丰富的活动体验储备,而活动体验正是学生分享的源泉。

二、明确问题设计的方向标——课堂教学目标

心理课堂中的问题设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分层、分步的细化体现,注重精准设问,充分实现环节设计的意图。精准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才有助于高效心理课堂的生成。

“在这个活动中你有何感受”是心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通用式问题,它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有时优势也是劣势,正因为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一定能迅速给出教师预期的答案,可能需要教师多次提问或者引导才能让学生说出预期答案,课堂的时效性会受到影响。因此,通用式的问题,必须有适时的追问,或者在这个问题之后紧扣教学目标再呈现一个进阶式的问题。例如,教学“学会尊重”这一课时,在活动“照镜子”结束后,可呈现问题“在活动中你有何感受”,让学生表达活动感受。紧接着,可呈现问题“为什么这些表情和行为让你心里感到舒适”,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表情和行为让我感觉受到了尊重”,从而实现本环节的目标“感悟自己态度行为与他人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突显问题设计的学科风格——心理味

心理味,是衡量一节心理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在问题设计中体现出心理味呢?这就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讲求价值中立,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深化认知,学会欣赏也学会反思。心理课堂上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分享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带有价值导向的陈述,重在引导学生真诚表达。例如,教学“友谊”这一课时,可出示案例:小敏经常向好朋友小林倾诉不开心的事情,把小林当成宣泄情绪的回收站。频繁的倾诉让小林感到疲惫,但又碍于好朋友的面子,不好意思拒绝。然后,教师呈现相关问题。问题A:如果你是小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为什么?问题B: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两个问题看起来几乎一样,但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问题A 中“应该”一词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问题B 的表达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是一个价值中立的问法,重在问“你的选择”而不是“应该的选择”。问题B 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关注学生内心真实的选择,这是能够让心灵自由呼吸的设问方式,也是更适合心理课堂的设问方式。

学生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问题的一半,后面的“为什么”是一个重点,是设问的目的,也是最能体现心理味的。设问的初衷是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朋友之间的“过度付出”,进而认识到助人自助的重要性。当然,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当小敏的情绪回收站,帮朋友是应该的”。不要因为这个答案与预设目标不一致,就持否定或忽略的态度,每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评估不一样,对过度付出的考量也不一样,教师要接纳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这也体现了心理课堂上价值中立的原则。有些思考就要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差异的碰撞中获得新知,获得成长。

四、优化课堂问答的回应方式——积极回应

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常规的备课思维可能多是重视与问题本身相关的部分(问题呈现的时间、问题如何表达、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等)。其实,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如何回应,也应列入问题设计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尚未开展,课堂互动尚未生成,如何进行问题回应设计?问答之后的回应,似乎主要是考验教师的课堂控场能力。但如果课前有预设,课堂上的应变就是有准备的应变,有助于呈现一个更有效的课堂。完整的问题设计,包括设问(教师设问)——预答(预设学生的回答)——回应(预设教师如何回应学生的分享)。

心理课堂上的问答回应,有其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上。什么时候运用什么咨询技术,应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而定。备课时,可以根据平常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分享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表达流畅,有真实感受,表达的具体内容契合设问意图”“为回答而回答,表达的是应付之辞”“出现沉默,没有人主动回答问题”进行预设。

教师积极的回应,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分享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可,课堂上的获得感油然而生。教师积极的回应,伴随着学生成长,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宽容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始于活动情境,发于教学目标,问出心理味儿,答出成长之声,优化的问题设计必然能推动高效心理课堂的生成。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预设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