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2020-12-03 12:54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王雪珍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詹天佑文本教材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 王雪珍

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有效解读教材,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真正的好课,通过课堂出来的文章是一篇篇融入师生个性、情感的新作品,它让师生水乳交融,共同沉浸在“认知感悟”的海洋中,从而达到落实有效教学的目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深入浅出,有效解读教材,探索正确教学途径,落实“有效教学”呢?我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摸索,在这里提出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端正态度,深入研读教材文本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态度,深入研读文本,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灵魂;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用心解读文本,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体味文章之美;文本不厌千回读,千读都有千回新,只有反复地解读文本,才能推陈出新,感悟文章的魅力。可见,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随心所欲地掌控教材,组织起有效的教学活动,最终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二、正确解读教材文本,感悟文学魅力

正确解读教材文本,应以新课标、教学大纲等要求为依据,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与语文组其他老师相互进行沟通与交流,从文章的语言、结构、意图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借以指明教学活动方向,指导学生将心沉入文本,用心品味,读出真意,方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立足语言,感知思想内容

语言,是一篇文章表达的最基本载体。解读文本,从语言入手,才能在解读过程中捕捉文章信息;细读文本,从语言入手,才能品味文章的精美艺术;精读文本,从语言入手,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承载着作者的社会认知,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的文化情怀,我们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立足语言,关注细节,在细节中发现课文的动人魅力,与作品融为一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立足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在行文结构上,都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向读者传达了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立足于文章的行文结构,要善于归纳、理清文脉,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内容;在指导学生品读教材文本时,更是要从梳理文脉入手,全面剖析文章的语言组织架构,学习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品味文本的精妙构思,进而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文意和思想情感。

3.立足作者意图,品味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境意图的产物,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一定要立足作者意图,联系作者为文时的处境和背景用心研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品味文本主旨。教师在解读教材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文本内容,而应尽可能多地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如文化常识、时间背景等去解读文本,要立足文本而又跳出文本,领悟编者意图,从而达到正确品味文本主旨的教学目的。如在指导教学《詹天佑》时,就应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有效解读,因为对于生长在21 世纪、外出习惯于坐动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当年詹天佑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修筑京张铁路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学生们唯有在深刻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深入理解文本中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形线路等事件的艰辛,进而正确把握文章内容,深切体会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不易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领悟全文主旨——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4.设置问题,引导体会精妙表达

“读书贵在有疑”,教师在解读教材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学习向思维发展的过渡。因此,教师在整体性解读教材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疑问点,在挖掘文本的同时注重兼顾文章隐藏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多提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多元化拓展。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替代教师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精妙表达,进而抓住文章中心。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教师可用个性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阅读理解更为深刻。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提问:“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大家是否有读过关于日落的文章,你觉得日出和日落有什么不同?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日出的特点?如果要让你写海上日落,你又会怎样写呢?”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体会文本的精妙表达,又能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的词句和表达方式,同时对比课外拓展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如何展现日出与日落,进而尝试自主创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精选学点,有效指导阅读

有效解读教材文本,并不代表着将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过于精细地解读文本,过多过早地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就是对文本的扼杀。有限空间,无限可能,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精选学点、留有余地,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方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何精选学点呢?文眼,就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学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的寻找,抓住文眼,感悟作者心绪,把握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仍以《詹天佑》为例,文章开篇就点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杰出”和“爱国”,正是文章的文眼,即关键学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即可基于此有效指导阅读,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如何展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三、积极学习积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的教材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制约其教学设计的水平,一名老师能不能上出一堂好课,离不开自身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而过硬文本解读能力的背后,则需要深厚文化素养来支撑。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力求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披沙拣金,这不仅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加倍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探索永无止境,语文老师要提高其文本解读能力,唯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方能提高自身教学设计的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1.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基础如语言学、文章学的一些常识,要深入学、广泛学,透彻掌握;各类文化常识、历史知识,要了如指掌,各种文体、写作技法、修辞手法,更要充分掌握,如此这般,教学时方能信手拈来、传授自如。

2.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文学的教学,更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涉及古今中外,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必须经过不断努力地学习和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唯有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采集百家之长,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自身文本解读的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方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3.勤于写作,练笔积累。一个好的文本,往往有着不同于众的写作特性,教师如果自身缺乏写作素养,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是很难对作品进行品读和鉴赏,所谓的解读,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无法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更遑论指导学生们对作品进行有效阅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语文教师平时应注重写作,勤于练笔,积累实际写作经验,提升自身写作素养,才能针对不同文本教材进行有效解读,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材的正确有效解读密不可分,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文本解读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教师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地学习探索,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进而深入解读文本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从而引领学生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扬帆启航,抵达成功的彼岸。

猜你喜欢
詹天佑文本教材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读迷作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詹天佑还书签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