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习题”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

2020-12-03 12:54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赖淑珍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习题课文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赖淑珍

课后习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课文部分联系紧密,也是对课文的延伸与巩固,具有提高学生有效性的作用。但这个作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使用课后习题练习系统,将课堂知识进行课后迁移巩固,切实作用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一、巧用习题,延伸阅读理解

阅读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领悟、吸收、鉴赏的重要通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文本,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成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就要悉心解读教材,提高教学要求,特别是要关注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提高提取信息能力,并形成有效的深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延伸阅读能力。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都是古代神话故事经典,这个单元对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帮助学生感知这些名篇的内涵,体会想象的神奇。然后,教材通过“快乐读书吧”课后习题设计,联系单元内容,凸显神话故事的精髓,体会盘古的无私与伟大、精卫鸟坚持不懈的精神、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女娲的博爱,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借助神话表达的愿望,帮助学生学会把握人物形象,能够找到几个神话故事的共同点,体会想象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课后神话故事的阅读与习作成效,发展语文素养。

二、活用习题,丰富语言表达

语言的建构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让学生在练习中意会语言内涵,提升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如统编版教材一些课文中精辟的词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将课后习题中有关精辟词语训练的题型,有意识地巧妙安排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活用,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例如: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的课文,主题围绕着“人物品质、人物特点”进行编排。教材口语交际环节习题是作一个《自我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课文中关于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特点,引导学生去提炼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再运用到口语交际习题中的“自我介绍”的内容上。这样的习题设计,摒弃简单机械的积累,引导学生会学会用,提升语用意识。同时,在习题的训练过程中也会推进学生人物写作的有效性,以及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提升学生素质素养。

三、深用习题,提升写作实践

“听、说、读、写”是语文知识学习的核心要素,相对而言,“写”又是语文知识输出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面对新课标教材中日趋多样与复杂化的阅读文本,学生习作内容和训练要求日趋开拓、规范,这要求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深入课后习题中的习作练习,来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性较强的习作理解与实践结构。

例如: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含《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教学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这个单元的课后习题要求写一篇《观察日记》,侧重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将课堂内容理解消化后,拓展到课外观察研究,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的事物,具体生动地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课后习题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善用课后习题主要目的是去全面了解和检测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查漏补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改进教师教学设计,促进“教”与“学”双发展。此外,在课后习题的练习中,教师要强调方法的运用,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另外,有效地将习题与语文学习进行有机整合,以及重视习题的开放性,对其进行延伸拓展,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习题课文
背课文的小偷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背课文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