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14 08:01刘小丽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趣味性

刘小丽

摘 要:通常我们所称的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创造并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学也很关键。当前,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关注民俗文化,因此教师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进一步融入和渗透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渗透民俗文化,以此促进初中生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 初中写作 教学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4.009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民俗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这是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看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写作素材比较缺乏、思想情感比较低下、语言贫乏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深入利用,在写作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得到更有效的渗透,以此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具体来说,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的相关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的生活视野进一步开拓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需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使学生有更加宽广的生活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发现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且通过自身的领悟和感知,将生活中的民俗题材和文化内容融入写作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积极的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们针对家庭生活进行有效关注,很多家庭传统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紧密联系。例如,家中晚辈会在长辈过整数生日的时候为其做寿,这也充分体现出民俗文化中的人伦文化和孝文化。另外,南方很多家庭在一定时节会采摘桂花并晒干,然后围着火炉熏煮青豆,制作成为熏豆茶,茶中含有熏豆、桂花、陈皮、芝麻等等,这也充分体现出南方的饮食文化,是富有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文化形式,可以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跃然于学生的笔下,这样能够丰富语文素材,使作文更富有趣味性,进而提升其写作水平。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对旅行见闻进行有效融入。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很多富有独特性和趣味性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是旅游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泼水节、走婚形式、吊脚楼等等都涉及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这些民俗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其写作内容。第三,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资源。在这样的节假日中,初中学生有了调试身心、闲暇放松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其关注民俗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机会。例如,在每年的六月初六天贶节,每家每户都会亲手包馄饨吃,还有让孩子下到河水里戏水玩耍,希望能够度过盛夏,祈求平安。这些有良好寓意且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都可以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点缀,同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玩耍和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更生动质朴的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取材更加丰富,富有灵感,在生活中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感觉,进而而让自身的写作更加打动人。

二、针对本土元素的活力进行充分的应用和融入

从思想性层面来看,民俗文化的有效渗透,充分体现出本土的文化魅力。在民俗文化中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同时更是民众思想的集中体现。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文化形式,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的精神风貌,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化的相关内容,能够让学生针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这样可以构建更健康向上的本土文化价值观念,进而树立崇高人生理想,使自身的写作在思想和立意方面更富有内涵,具备独特性和思想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民俗文化的感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新奇性和丰富性。例如,北方的窗花剪纸艺术,就会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剪纸艺术有着十分浓厚的装饰效果,营造出色彩缤纷的感觉,这样能够让学生喜欢这种艺术,并且积极有效地在作文中进行体现,以此使写作焕发出全新的风貌。其次,要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针对中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較,然后形成自身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更为显著的理性认知。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适度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了解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例如,中国传统服饰就特别具有美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种典型的民俗文化形式,如中国的中山装、旗袍,以及蓝印花布等等就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的代表学生要进一步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民俗特色,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且体现出自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认同,这样能让整体作文水平有效提升。第三,需要注意的是也要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对应的鉴别能力,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精良的、优质的,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鉴别民俗文化的良莠。针对某些迷信的仪式等等,教师要学会摒弃,进一步重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有更加高尚的精神追求,从而在文章中得到体现,使其写作可以成为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内容。

三、要充分回归本土语言的隽永之美

从形式层面来看,在民俗文化中,语言民俗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这种民俗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特有光辉,融合着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智慧。因为生活中的语言是最丰富最有活力的,而这样的语言和作文语言是一脉相通的,所以针对民俗文化中的语言民俗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作文语言,使作文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更加广泛深入地吸收多种类型的民俗语言和新型语言,体味更富有本土特色和内在文化体验的隽永之美。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针对方言俗语等等进行巧用。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十分富有趣味性、生动性的方言,此类方言别开生面,富有趣味性。例如,上海方言中的“敲竹杠”,主要指的是殖民时期外国军队敲诈生意人用来放零钱的竹管,指的是要为其交钱了。现在主要指的是敲诈。这种语言形式更加形象生动,融入作文写作中,可以使作文更有特色和生活性。其次,针对传说故事进行有效融入。在民俗文化中也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和人物等等,通过夸张的手法,设计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等。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等相关故事都有着比较强的地方性,内容十分曲折,引人入胜。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的作文中得到有效融入,让学生的作文内容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特征和丰富的故事性。同时,这些故事有着特别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情感内涵,在作文中融入,可以为引出主题、辅正论述等等提供必要的材料。第三,可以针对曲艺内容进行借用。曲艺表演和曲艺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在作文中可以融入曲艺的相关内容,这样能够更具有特色性。例如,元宵节中有猜灯谜的活动,在灯谜语言中就十分活泼生动,应用拟人、对偶、比喻等相关修辞手法,朗朗上口,且更加风趣俏皮,在作文中应用,会使自身的作文增光加彩。例如,“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谜底是蜡烛。这样的句子就十分富有趣味性,拟人手法的应用,别开书面,学生可以进行借用或者仿写等,能够体现出十分鲜活的语言功底和文字魅力。思想内涵是文章的“里子”,语言是文章的“面子”,一种生动形象的民俗语言可以使作文锦上添花,富有特色,体现出优美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整篇文章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在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两方面的有效融合,使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当前的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思想内涵方面,进一步加强融入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不断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进而使文章内容更有文化积淀,这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 黄玫《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语文教学》,《中学语文》2007年第9期。

[3] 方明生《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外国教育资料》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以画之名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趣味几何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