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12-14 08:01胡晚成
关键词:传统历史教材

胡晚成

摘 要: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人重要思想智慧结晶。历史学科是对之前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和整理,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本文以百家争鸣为例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彰显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 百家争鸣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4.02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之间的竞争。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同时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利弊是并存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得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以往的历史教学老师基本上会采用较为简单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老师是按照教案上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第二,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虽说成绩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用来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老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上,让学生可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历史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于在高中时期想选择文科的学生来说,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是一个比较抽象性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历史教材中的人物,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相互依存的。历史教材中,拥有众多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对这些民族精神进行了解和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范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没有具体的学习范围,老师在讲解课程的过程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在讲解完基本课程之后,对内容进行延伸。将传统文化的优良品德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远远是不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举办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得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使学生汲取精华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参考书,对于老师来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精心备课,掌握课程节奏,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环节。老师要对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直观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老师在讲解百家争鸣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让学生更加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容。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借鉴哲学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度,让学生可以积极吸取历史文化内涵和学习意义。教师在历史的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老师在讲解课程之前,可以让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提前搜集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等不同的思想理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思想理论对当代人行为举止的影响,使得学生可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授课中

对于初中生来说,接触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课堂,老师要利用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45分钟时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在讲解课程的时候,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授课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单独的设置。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展历史教学实践工作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优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将不同的思想家提出的不同的理念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可以说出儒家代表、法家、兵家等学术的重要理念,使得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历史老师应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和内涵,将传统文化和初中历史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思想品德。

3.鉴赏传统文化作品,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材编写时,在不同的朝代插入不同的画面或文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构建趣味性历史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文字或图像来鉴赏传统文化作品,以此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对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画像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对这些思想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和认识。老师应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增加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立足于兴趣开展历史教学工作,以此来渗透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历史知识教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历史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在理论中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老师还要在讲解历史的过程当中对教材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历史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俞新三、马忠梅《初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之我见》,《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29期。

[2] 张小清《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北极光》2019年第5期。

[3] 王绍文《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1期。

猜你喜欢
传统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