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德育路径探究
——实施校园文化塑造工程,强化偶像崇拜的道德情感与实践

2021-01-03 06:58徐艳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偶像道德

徐艳艳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0)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主导作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给青少年经选择的、全面的、系统的文化影响,可以给青少年更多正面积极的文化认识,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道德行为的产生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一定的道德情境与相应的心理反应缺一不可。所以道德行为的出现必须要有相应的动机与一定的环境情境。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也存在着强烈的动机与适宜的情境条件。实施校园文化塑造工程,需要强化偶像崇拜的道德情感与实践。

1 发挥榜样和正能量偶像的吸引力

偶像的榜样力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青少年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背景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提供了足够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情境,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偶像崇拜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某种行为是否会再次发生,道德行为的结果也会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我们要重视偶像正能量的榜样作用,很多青少年开始仅仅可能是因为某个偶像的外表、衣着打扮、歌声、演技去关注、喜欢他,但后来随着逐渐深入了解,知道这个偶像热心公益或还有其他别的魅力与才能,这时对于这个偶像的喜欢会迅速上升为崇拜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名人特别是偶像明星都十分注重公众形象的营造,大多数偶像是健康向上的形象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符合。由于青少年处于易反叛期,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一定要身体力行的对青少年示范自己的教育理念,平时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积极发挥榜样和正能量偶像的吸引力。

教师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改良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对青少年做正确的示范。教师作为青少年的直接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以正确的文化理念影响学生,培养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其次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自信,最后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选择积极进步的优秀文化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力加大越来越注重效率,很多学校受其影响格外注视升学率,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高分低能”频繁出现,低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个人技能,还包括常识、人文素质。所以学校改变唯升学率是从的教育理念和重理轻文的教育价值取向,在针对青少年的教学课程中普遍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都要学习全面、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课程当作普遍必修课。

2 提高对偶像道德是非的辨别力

对偶像道德是非的辨别力就是对道德的正确认识,但很多时候道德认识不能纯粹的用对与错来衡量,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道德认识分为感性阶段的道德认识与理性阶段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一个经由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感性阶段的道德认识主要指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直接性的感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直观道德图式。人们作为道德主体通过这种生动的直观,与道德现象、道德关系之间建立直接的感性联系。感性阶段的道德并不能把握和解释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规律与本质,还需要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道德认识。理性阶段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道德范畴的理解,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全面的本质的反映,并把这些作为多样性统一整体在道德思维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多青少年都处于感性阶段的道德认识。

重视利用学校的主导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对偶像道德是非的辨别力。正确的认识是实施正确的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德育认识可以在认知上规范、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青少年的德育认识:首先,在教育教学中,增加讲授中国古代传统优秀德育教学资源。如《大学》《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古代著作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资源,是中华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具有巨大的帮助,也是道德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转变教育观念,真正重视德育。现在很多的学校迫于升学率,普遍出现了“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大家在理智上虽然不赞同“唯分论”,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很多时候学校“德育”的空间往往一直被“智育”挤压;再次,切实发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的直接德育作用。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为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而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这类课程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的影响十分集中、直接、明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发挥师德的榜样示范作用。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导师。青少年具有“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与道德品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为青少年做出表率。学校的主导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上四方面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认识来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

3 形成对不良偶像的自觉抵制力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选择和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主要指个体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排除一切障碍和干扰,使决定的道德行为成功地被实行。人类的行为中很多都需要意志的调节与支配,这些行为往往是有明确目的与障碍和困难的克服相联系。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属于认识世界的行为之一也是一种意志行动。人们在实施某种实践活动之前,一般会依据主观经验或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脑子里确定自己活动的目的,然后依据选择决策、拟定行动计划,以克服行动中的干扰与障碍等。这是意志的完整过程。对于偶像崇拜行为青少年也是依据自身需求,选择崇拜内容与崇拜对象,纵使遭到家长与老师的批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偶像崇拜的行为。所以说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也是一种意志行为。道德意志也是一个确立道德目标、排除障碍、战胜困难、抵制不良诱惑的过程。

时刻谨记文化信心,自觉锻炼道德意志。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心。文化自信将以主流文化价值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起到规范与引导的作用。时刻谨记文化信心,自觉锻炼道德意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重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弱化德育的“工具性”。德育的“工具性”把德育当作帮助社会运行的道德理论灌输,青少年是其接受者。忽视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与内在精神需求,这样青少年接受的德育的意志力极为薄弱;其次,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时,要加强青少年的自由性、自主性、能动性培养。自主性、能动性、自由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满足了青少年个人兴趣、自觉性、主动的品质等,这种情况符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再次,自觉接受道德意志训练,提高抗诱惑能力。

形成对不良偶像的自觉抵制力,强调知行统一,落实具体道德行为。在利用塑造校园文化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行为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鼓励青少年参加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增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实践;第二,转变单一德育模式,实施知、情、意、行的整合的德育模式。激励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认知,提供道德行为实践的具体模范,创建实施道德行为的情境,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第三,奖惩分明,克服青少年的不良道德行为。正确、合理的运用批评、惩罚与表扬、奖励,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改正不良的道德行为;第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培养与道德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与环境,以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偶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偶像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