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引领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2021-01-03 06:58彭雅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教学资源育人

彭雅丽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课程思政的初衷是要用好课堂的主渠道,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专业课全方位释放“思政”的元素,构建了“全员、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对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他强调:“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又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必然是课程思政的题中之意。

1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

1.1 育人初衷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课程思政的总依据,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纵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二者的共同目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交锋碰撞激烈,西方的普世价值、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观,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文化领域的冲击显乏力。新形势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构筑防止错误思潮侵袭的牢固长城。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初衷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通过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文化自信是从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涵养,课程思政是从教育格局上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纵深,二者都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作为育人初衷。

1.2 育人模式一致

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文化自信的内容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丰富的内涵是显性思政教育的重要素,而文化本身的内隐性、精神性、生活性又为文化自信教育隐性育人提供了有利条件。课程思政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中植入思政元素,增强专业课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发挥显性教育的功效。另一方面通过挖掘课程内生的思政元素,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交汇点、融合点,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价值传递寓于知识传递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隐性育人的效果。文化自信教育和课程思政都具有隐性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显隐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1.3 二者协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2]鲜明提出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一方面,以文化自信为引领能够激活课程思政育人效能。文化自信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而且为单一化、程序化、机械化的传统课程育人模式注入文化活力。同时,通过深挖专业知识蕴含的文化品信,可以让枯燥的知识拥有文化厚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文素养品格的塑造。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淬炼文化自信的价值范式。价值范式是指,特定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以主体尺度为尺度判定主客体关系时所形成的由理论、原则、方略和支撑条件等要素组合而成的范例。[3]课程教学作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重视程度较高,能够为文化自信发挥价值范式作用提供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中通过提炼专业知识的文化基因,赋予知识文化价值,将文化自信的价值范式融入到知识的传递之中,不仅彰显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更能深度淬炼其在专业知识背景下的价值深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将文化价值内化为行为标准。

2 文化自信引领课程思政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作用突出

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涵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课程思政获取教学资源的“沃土”。在对20个课程思政课项目调研中发现,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丰富的思政资源,并与专业知识进行紧密契合。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物理》等通识课程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辉煌成就、名人名著、名胜古迹、文化成果、世界贡献等作为教学案例与各单元知识点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在《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导论》等自然学科课程则从传统文化中追溯专业渊源、行业成就、学科贡献等,注重在职业素养中提炼与工匠精神、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契合点,提升专业课程的人文素养、文化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科背景寻根溯源,强化情感体验,实现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各课程结合点较多,能够发挥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的功效,文化价值引领中作用最突出。但是部分课程也存在内涵理解模糊、知识主次定位不准确、融合方式生硬等问题,未能充分彰显育人效果。

2.2 革命文化引领作用“缺位”明显

挖掘革命文化与专业课程的思政契合点,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鲜有专业课程能够很好地将革命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部分教师对革命文化认识比较狭隘,观念比较陈旧,仅仅局限于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不怕牺牲、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因此,很难与专业知识的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产生联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革命文化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00后生长于与和平年代,又处于文化多元化碰撞的互联网环境之中,存在革命传统教育与多元化文化观念的冲突、革命传统教育与现实影响的冲突、革命传统教育的目标与世俗价值标准的冲突[4]、网络话语权阵地博弈等问题。革命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虽然在引领课程思政方面的缺位问题比较突出,但思政资源可挖掘空间较大,可以延伸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链条。

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存在“干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的壁垒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冲突干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加剧,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压力增强,各种反马、非马的思潮此起彼伏,西方的和平演变也从未停止。当代青年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多元、开放、包容的时代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文化选择,纷繁冗长、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容易导致文化认同偏差。二是专业背景的干扰。由于中国近代饱受战乱和外来侵略,错过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在很多学科领域长期落后于西方。受此影响,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学科文化有很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长期“西方中心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说服力形成冲击。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专业教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主要集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多课程能够做到将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国家情怀相结合,但是融入方式生硬,结合新时期世情国情实际不够,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3 文化自信引领课程思政的路径

3.1 以文化自信升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更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阵地。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技轻质的问题,因此,课程思政要彰显立德树人目标,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知识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形成以文化人的目标格局。在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中要结合课程的实际,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课程组长的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讨,从文化自信教育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出发,梳理课程内部蕴含的文化自信元素,形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框架。一是以知识目标为基础引申文化自信目标。青年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引导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会刻意思考背后的文化深意,需要教师借助课堂教学,以知识目标作为背景,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二是以能力目标为基础延展文化自觉能力。专业课教学中除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增强文化理解,强化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觉,使学生具备文化辨识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三是在情感态度目标中强调文化自信情感。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是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升华,体现对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除了体现职业认同、专业自信,还应该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革命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5]。在单次课的教学目标中,对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基于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挖掘文化自信教育元素,关注具体知识点延伸的文化内涵,融入内容“因势而变”“因时而新”不能僵化,避免牵强附会,要有实现的可能性。

3.2 以文化自信浸润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在发挥教育的人文性方面都发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本位”和“政治主导”而忽视了人,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并一度形成“泛政治化”模式[6]。而专业课教学内容偏重知识性缺乏人文性,特别是自然学科更是把科学知识掌握作为唯一的育人目标,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失声”“失语”问题。文化自信的内容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最好的“融合剂”,以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合,将丰富的文化成果、生动的文化故事、厚重的文化线索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辨识、价值思考、理想规划,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情感越体验越深刻。课程思政改革中,结合专业课程实际,梳理与文化自信教育的知识契合点,形成各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图谱,具体化为文化育人教学目的的知识安排,并将教学内容转换为教学体系,以课堂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活动的得以实现。对课程中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的梳理需要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帮助,思政课教师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开发为三个模块。专业课教师根据模块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整合、融入,找准“触点”“熔点”“切入点”[7]让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从专业知识中重新生长出来,重构文化自信浸润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融入过程要注意从专业知识的文化品性出发,不能为了文化育人目的生拉硬拽,实现“文化是专业独有的文化,专业是文化浸润后的专业”融合效果。

3.3 以文化自信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盘活教学资源灵魂。以文化人是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将文化自信的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教学注入“血肉”,使教学内容“活起来”。无论什么专业,从文化的角度晓之以传统文化的背景,从专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挖掘独特的运动规律[8],使学生不只是单向度的知识获取,而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优秀的基因、巨大的历史贡献。通过在课程中厚植传统文化基因,将专业发展背景置于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予其历史文化的“血脉”,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是挖掘革命文化元素延展教学资源链条。挖掘课程与革命文化的契合点是课程思政的薄弱点,也是着力点,深刻理解其内涵,可以延伸教学资源的链条。革命文化中拥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历史故事,也涌现出许多立志报国、忠诚爱国、服务人民、探索创新的励志人物,同时凝练出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勇于创新的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成为课程思政中鲜活有力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的学习置于国情、世情之中,寻找与革命文化的融会点,将学习的价值提升至理想信念的层次,引导学生立足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抗争史、奋斗史思考课程的当代价值,以先辈的精神激发报国热情,传承民族血脉,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任。

三是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释放教学资源实效。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比其他文化先进是因为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不断取得成就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身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效能展现出鲜明优势,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取得诸多成就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这些鲜活的教学案例是课程思政中最有感染力、说服力、亲和力的教学资源,也是化解中外文化冲突动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展现文化优势的最有力的素材。

4 结语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意。文化自信以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特殊的育人模式为课程思政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引领力量。以文化自信引领课程思政改革让课程育人回归“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教育本真,培养出知识过硬又理想坚定、技能卓著又心怀家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教学资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