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泉州本土街巷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实施对策研究

2021-01-03 19:16杨辉颖
考试周刊 2021年93期
关键词:园本课程生活化

摘要:本土文化作为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其街巷文化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究。因此,如何有效地挖掘泉州本土街巷文化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怎样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是文章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泉州本土街巷文化;生活化;园本课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幼儿所处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我园地处泉州老城区中心位置,周边有中山路、南俊路、东街、西街等繁华街道,每条街道各有巷道相通,这些街巷是幼儿每天到园的必经之路,其中蕴藏的本土文化资源更是幼儿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将泉州本土街巷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不仅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增进幼儿对泉州本土文化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也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回归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尝试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整理、筛选适合幼儿的本土街巷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

一、 走进本土街巷文化,挖掘课程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生活在古城泉州,这里不仅是闽南文化源头,更是一个“多元文化宝库”。在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绚烂多彩的闽南本土文化。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把教学活动拓展到幼儿园外,开展春秋游、亲子研学活动,到幼儿园周边街巷中去了解和感受泉州本土街巷文化的源远流长,近距离地体验本土街巷文化的魅力。

(一)依托春秋游活动,亲近本土街巷文化资源

自然实践活动对幼儿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幼儿学习和认知的重要途径所在。依托多元化的春秋游实践活动组织方式,引导幼儿亲近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对幼儿而言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不仅可以全面激发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在丰富多元的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影响作用下,不断强化幼儿核心素养,是需要幼儿教师加强设计并不断完善的教育模式所在。每学期的春秋游活动自然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当孩子们去西街开元寺秋游时,顿时被雄伟的大雄宝殿、高大的东西塔给“镇”住了,他们用眼睛欣赏开元寺的古榕树、东西塔、千年古桑、大雄宝殿等名胜古迹,用耳朵倾听开元寺的风声、鸟鸣声,用手触摸柱子上的石刻、窗户上的花窗、树干上的木纹,用鼻子闻闻花草的香味……孩子们自由结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有的去细细描摹花格窗的图案、纹路,有的去携手丈量古榕树的树围有多大,有的去认真观察屋脊上的脊兽、花纹,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二)借助亲子研学活动,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

红厝古巷、燕尾脊、花格窗,这些是泉州古厝的代名词。在课程实施中,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前往后城街、府文庙一带开展亲子研学活动,开启了一段美妙的“逛街巷,觅古厝”探索之旅,共同寻觅古城红砖厝,感受闽南建筑之美。在研学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走进了泉州后城、府文庙,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玩一玩等多种方式,与古厝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孩子们在与古厝的“对话”中,了解闽南红砖厝出砖入石、燕尾脊、花格窗、大厝门环等建筑特色。他们尝试用手机拍摄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红砖厝,兴奋地与同伴分享讲述自己的研学发现。近距离的研学体验,让幼儿拥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课程资源。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拓展亲子研学活动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研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发掘学习内容,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自主意识,使其在主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学习发展目标。

二、 整编本土街巷文化资源,渗透运用到园本课程中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师对周围的信息也越发敏感,能积极捕捉一些适合幼儿的、有价值的本土街巷文化资源,有效地将这些资源渗透运用到幼儿课程中。在选择和整编本土街巷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幼儿是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幼儿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设者。只有当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融入本土街巷文化的园本课程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幼儿才能够真正地参与其中、乐享其中。

(二)生活性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例如泉州的小吃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园周边的街巷中藏着各种各样的泉州小吃:西街的面线糊、润饼菜,东街的肉粽、牛肉羹,中山路的蚵仔煎、拌面,金鱼巷的元宵圆、菜头酸……,皆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食物。寒假后的快乐播报活动中,各班的孩子都讲述了春节期间和父母逛街巷、食小吃的快乐体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各班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和班级实际,分别开展了“好吃的蚵仔煎”“花生”“润饼菜”“面线糊”等单元活动,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也纷纷来园助教,大显身手,在快乐炊事活动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泉州传统小吃的认识和了解。

(三)适宜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大胆对现有的本土街巷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汇总,使更切合幼儿的学习、生活经验。通过实践、研讨,我们总结出利用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开展幼儿活动的一些基本经验:小班阶段以欣赏、体验为主,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本土街巷文化的丰富多彩,积累相关经验;中班阶段以操作、表现为主,重点在区域游戏中渗透,在实际的操作中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和表现力;大班阶段以表现、创造为主,重点在一日活动各类游戏中渗透,在大胆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体验本土街巷文化别样的情趣。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更有目的性地提供材料,创设环境,从而有效地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四)趣味性原則

在生活化课程的理念中,趣味是与主动学习、主动活动、充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力量,趣味是内容本质对幼儿的吸引力在幼儿活动中的折射。因此,我们要用趣味的眼光去发现、挖掘本土街巷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有趣味横生的愉悦感受。幼儿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是课程有效的重要保障,有吸引力的活动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与学习的内驱力,让课程的进一步生成与发展成为可能。

三、 利用本土街巷文化资源,实施以班级为基点的生活化主题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是与实践相伴且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班级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我们利用泉州本土街巷文化资源作为生活化主题课程资源,以班级为基点,从班级的实际出发,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考虑幼儿可能面临的挑战。这样的主题课程更适应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每个幼儿真正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一)利用本土街巷的建筑文化资源,开展“探秘红砖厝”主题课程

红砖厝作为闽南本土特色建筑资源,在泉州古街巷常能看见。“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是泉州红砖厝建筑形式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泉州作为数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我们幼儿园周边既有承天寺、府文庙等华丽古典,严肃大方的红砖厝建筑群,又有庄际昌状元祠、苏廷玉故居、黄宗汉故居等素朴、简约的古厝民居。中五班的孩子们开展了“走读古城,探秘红砖厝”亲子研学活动,孩子们在研学中对红砖厝的出砖入石、燕尾脊、花格窗、大厝门环等建筑特色深感兴趣,他们通过绘画、手工活动等形式表征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家长共同收集整理有关红砖厝的影像资料,与同伴交流分享对红砖厝的各种发现:我最喜欢红砖厝屋顶上的中国龙,两条龙张牙舞爪的可威风了;我喜欢红砖厝的燕尾脊,像美丽的小燕子飞翔在空中;红砖厝的花格窗也很美,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的,有的是扇形的,还有的是圆形的……在“探秘红砖厝”主题课程中,幼儿的情绪更加积极、饱满,更愿意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对事物探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在的秩序感也越来越稳定。这种教育模式的运用不仅是促进丰富学生认知的重要渠道,更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及掌握多元文化内容,发展核心素质修养的有效措施。

(二)利用本土街巷的戏曲文化资源,开展“有趣的木偶”主题课程

泉州木偶戏,古称“嘉礼戏”,是孩童的最爱,曾在泉州的街头巷尾常演常盛。泉州木偶剧团就在幼儿园附近的通政巷内,中四班的家长常带着孩子走进木偶剧团观看木偶戏,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自己看到的木偶戏,追随孩子的兴趣,中四班开展了“有趣的木偶”主题课程。孩子们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玩木偶,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了提线木偶、杖偶、布袋偶的特点,感受木偶艺术的多样性,为家乡特有的木偶文化艺术感到自豪。他们能收集、利用各种废旧物材料,运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自制自己喜爱的木偶,喜欢用自制的小木偶表演木偶戏,期末时为全年段幼儿开设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木偶剧。最终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表演能力的提高,更是自主、协商、合作、快乐和团队精神……

(三)利用本土街巷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金鱼巷探秘”主题课程

往泉州的巷子一走,总是能跟历史撞个满怀。比如金鱼巷,是因宋代福建转运使谢仲规的后裔在此建造“金鱼世第”祠堂而得名。改造后的金鱼巷随处可见泉州历史文化的沉淀:丁炜观察第里的出砖入石,富有闽南特色的海蛎壳水洗石墙面,蒋以麟故居里杉木雕刻而成的花格窗……还有声名远扬的闽南美食。中一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进金鱼巷”,开启了一段“觅鱼之旅”。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主动探究,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获得了多种经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主题背景下开展的活动区游戏、创造性游戏中,孩子们积极参与,与老师共同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游戏环境。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幼儿主动收集信息、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力。主题式教育课程的设计及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在综合性学习体验中集中掌握多项学习技能与认知,促使幼儿感同身受地了解并体会本土街巷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成根本教育目标。

“生活是基础,儿童是主体,课程是联系儿童与生活的桥梁。”幼儿园课程只有立足于幼儿生活,尤其是幼儿生活其中的地域文化,从幼儿生活中来,在幼儿生活中展开,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生命的自由、充分、自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梅,冯晓霞.《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作者简介:

杨辉颖,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园本课程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家园联手 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家园联手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传统民间游戏与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民间益智游戏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