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性”中和“理性”的物理活力教学新渠道

2021-01-07 16:06吉林师范大学孙香琪
天津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磁感线感性理性

■吉林师范大学 孙香琪 张 勇

在学科教育中,我们始终致力于追寻同一个目标,即打造“活力课堂”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生命力,以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能使学生的智慧、身心都得以发展的空间平台。基于此,我们尝试做出以视频演示、人文诠释、活动体验、实验操作为中和教学中的“感性”和“理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以易化学生的知识接收,同时使课堂之“活水”在学生的思维开化与学习自信作用下激荡开来。

一、视频演示:以形象图景快速解析文字所指

在物理教学历程中,我们始终期待着有一种能够便捷、清晰地诠释此类文字所指、呈现此类生活性和形象化所指的方式或者工具。继传统的实物模型或者实物模拟之后,现代多媒体的出现、其内所含的多样化网络资源与多元功能等,则将此期待变为现实。

例如:在《磁现象和磁场》一节的教学中,基于对学生“磁”视野和思维的扩展、对其“磁场”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认知的建构,教材提到“地球的磁场”,但其中“地球的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因此,磁针并非准确地指向南北,其间有一个夹角,这就是地磁偏角……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是不同的……”等的抽象化叙述,并不能被大多学生所理解,那么这部分的教学目的便难以达成。基于此,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地球磁场的一段解说视频。视频中呈示了或真实或高度虚拟的地球运动图景,并在图中依据解析需要清晰地标识有地磁两极、在地球上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并显示了其的变化过程。这给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真正能够放眼宇宙,形成广阔的“磁”思维,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清楚地明白磁在地球上的具体存在方式和形态。

二、人文诠释:以生活经验和情感类比物理规律

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物理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揭示,而自然与人类社会又具有着必然的联系,后者的运转需契合前者的规律,因此二者之间必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对物理规律的解释、或者对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扩展,都可以通过人文诠释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在《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介绍“摩擦起电”现象时,笔者并没有将讲解范围局限在类似教材中所呈的诸如“核外的电子靠质子的吸引力维系在原子核附近。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等纯理性、学术性的叙述上,而是结合板书示意图、联系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事件等这样讲道:“如果将原子核比作一个家,将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分别比作这个家庭的母亲和父亲,那么,核外电子则可被看作是始终在母亲牵挂下在外求学,或在外远游的孩子。离家近的孩子因为有母亲(质子)的管教,所以多在其自有的轨道上活动,而离家远的孩子因为所受管教少,所以受到外界诱惑(相互摩擦)而偏离自有轨道(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情况会时时发生。这便是摩擦起电现象的内在原理与现实生活间的相通性,当然,除此之外,其还可类比其他生活事件……”如此,同学们便能够较为轻易地理解并记忆摩擦起电的现象背后复杂的电子运动及其缘由,亦能够逐步生成联合看待物理与生活、物理与人际情感的意识。

三、活动体验:以亲身活动体验深解物理原理

除上述“视频演示”与“人文诠释”此使学生仍处于“静态接收”状态的两点外,在“感性”中和“理性”的思路下,我们去继续探索使学生能得以“动态建构”的盲区。

例如:在《几种常见的磁场》一节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清楚地明白磁感线为“闭合曲线”的性质及其方向:磁铁周围磁感线都是从N极出来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的磁感线都是从S极到N极,除却视频演示与板书图示之外,笔者则将学生带到操场的一片空地上,让其排成几路纵队,围绕由红色与蓝色布条模拟成的磁铁两级,指导他们面向磁感线的方向进行排布。在这里,由于教师要求学生排布成“闭合圈”,作为参与者的学生就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磁感线“闭合曲线”的性质,改变他们对于“内部磁感线皆是从S极到N极”的错误认知。同时,宽松自由的课堂活动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物理知识的感性思维,深化对于物理概念的理性认知。

四、实验操作:以实验操作促进思维经验累积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动态建构”,在“活动体验”之外,我们单独着眼物理的学科建构基础——实验。实验是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而需要手脑并用,且重点在“手动操作”,或者我们亦可将“实验”看作是任何的动手探究,包括平常的实验、甚或是单纯的拆卸某些器械、研究其电路构造等。

例如:在《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并未采用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静态思考与实验观摩的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依照教材提示,在小组内进行关于实验所涉及一切问题的讨论;而后带领他们到实验室中来,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展开实验操作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维亦会随之发生转变,如让他们真实体验到制作水果电池的感觉,亲自调节可变电阻R来测量电流和电压,并对测量得出的数据进行亲自记录、比较和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分析,“亲自上阵”深刻地掌握住各数据的含义及变化原理、掌握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由来和意义,同时获得在实验中处理数据的经验,进而内化为一种具有“理性思维”的实验能力。

总之,“理性”是一种能力,而“感性”却是一种本能,是学生对于事物的第一认知方式。因此,在以“理性”为标识的高中物理课堂中,以高效、持久、自主的物理学习及对具有“人情味儿”课堂的建构为目的,教师应当积极做出以“感性”中和“理性”的调整。而具体的调整方式则当分“静态建构”与“动态建构”此两条路径,但前者需为不同于传统教师讲解的视频演示与人文诠释,后者则需为不同于传统教师活动的学生活动体验与实验操作。

猜你喜欢
磁感线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渗透物理学史 促进科学思维发展——以“磁场 磁感线”教学为例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