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伯渠的统战艺术

2021-01-12 19:16罗米娜蒋昌宏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伯渠党外人士边区

罗米娜 蒋昌宏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林伯渠同志是中共统战理论与统战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中央称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成就的尤为显著。”[1]对于长期的统战工作,林伯渠曾总结:“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2]他善用统战工作方法,秉持统战工作作风,以其高超的统战艺术,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善用统战工作方法

统战工作有其特殊性,统战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其他部门之间虽有共性,但更有个性,林伯渠从少年时代起就献身中国革命,并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其统战工作方法既有强烈的党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一)立场坚定,原则鲜明

林伯渠性格温和,在大是大非面前却立场坚定,蒋介石曾污蔑他为“宁案罪魁”悬赏缉捕,老友程潜劝他脱离共产党,他毅然拒绝,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在统战工作中,更始终坚定地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基本立场,坚持两大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林伯渠作为最早的同盟会员和中共党员之一,在党的二大后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反思,认为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中特别客气,不去争夺领导权和掌握军队,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从此成为他统战工作的根本原则。

洛川会议后,林伯渠常驻西安,集中全力从事统战工作。他奔波于延安、重庆等地,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并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领导权。他鉴于闽西红军曾被国民党骗取缴械的教训,阻止了湘鄂赣边区与国民党武汉行营的谈判,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他在边区会议上解释三三制政策并不是放弃党的领导,而是要在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使多数非党员接受党的政策;解放战争时,他投身国共谈判,高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3]始终立场坚定,原则鲜明。

2.既讲联合又讲斗争。林伯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在《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指出,共产党历来是主张民主集中制的,不因统一战线而动摇改变。宽大政策要与镇压政策相辅而行,必要的斗争正是为了巩固团结,“对党外人士采取迁就主义,反而增加分歧,妨碍争取和团结。”[4]更在《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中进一步强调,要看同盟者的政治态度、阶级关系、全部历史和现在,比较观察,才能确定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反动势力。

抗战时物资匮乏,西安仅有的一家纱厂不愿卖纱给延安,林伯渠借重李敷仁创办的《老百姓报》,揭露纱厂老板交“保险费”给日本人以免于轰炸的事,使其再也不敢给日本人送钱,机器被炸坏后难以开工,工人罢工,老板找省政府也无济于事,最后请林伯渠去做工作,工人才复工。经此以后,纱厂的纱也卖给延安了。王首道知道后总结:统战工作就是有统有磨,林老处理得巧妙。对于国民党收买的职业特务和地痞流氓,个别同志找机会痛打嘲笑他们,林伯渠得知后,耐心劝说,讲明这样做不利于分化瓦解敌人,改变策略后便产生效果,1938年有人将国民党天水行营特务系统的监视记录偷偷塞进办事处门里,帮助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大量敌情。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林伯渠就国民党伪造的陕北二十三县人民反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意见书致信孔祥熙,痛斥“对于那些贻害抗战,破坏团结的行动,我们决不能不予以纠正。”[5]对国民党顽固派在国民参政会上的顽抗针锋相对,有力还击,更向中央提出:“安边、神木等顽固县长之武力进扰,可以及时用加倍力量消灭或逮捕之,然后再与其当面讲道理较好。”[6]他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让进步势力赞同,中间势力同情,反动势力惧怕,有力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9年北平谈判中,面对个别南京代表高谈蒋介石的“功劳”,妄图“划江而治”的阴谋,他更是以铁的事实严正驳斥,使得对方面红耳赤。

(二)全面兼顾,又广又深

林伯渠曾说:“领导者要把各方面都注意到,像用望远镜一样的去了解……还要有显微镜,看得很深刻。”[7]“统一战线的政策……基本内容就是要照顾到各阶级各党派的利益。必须坚定的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不因时局的变化而迷失方向。”[8]他擅用“望远镜”和“显微镜”,把统战工作做得面面俱到,又广又深。

他重视党的民族政策,经常教育同志革命的队伍要保卫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在长征的少数民族会上主张民族自治、区域自治,不赞成用现成的民族定义解释民族问题;为中央红军筹粮时,他起草并发出《关于收割番人麦子事的通令》,强调只有在极端困难时才能去收割成熟的麦子,并要在田地插下木牌,让藏民凭此领回粮钱,团结了当时对红军认识不深的少数民族群众,维护了党的民族政策;到边区后,他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摩擦,从经济、文化上帮助他们,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称赞陕甘宁边区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正确的,工作是有成绩的。

他利用曾在国民党工作多年的经验和自己同盟会元老的声望,多次接待闻一多、李公朴等爱国人士,与他们建立了广泛联系;他在延安广邀文人墨客共建“怀安诗社”,利用文艺活动团结党外人士;1944年他再助国共谈判,突破重重监视,多方拜会黄炎培、沈钧儒等民主人士,茅盾、冯乃超等文化名人,为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立下汗马功劳。

他强调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慎重选派使节,积极团结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华侨筹赈总会主席陈嘉庚等人飞抵重庆时,他专程拜访并致辞;尼赫鲁访问重庆时,他前往会见,就抗日形势、国共合作等问题与其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他在化龙桥八路军办事处举办边区工农业产品展览,用边区难民厂出的毛呢给外国进步记者做衣服,使广大党外人士、外国友人了解敌后根据地的真实情况,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坚定了与中共同进退的信心。

(三)群众路线,调查研究

林伯渠认为,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必须发动群众。北伐后,他多次出席群众集会,号召人们统一工农运动,巩固联合阵线。抗战时,他指出:“脱离了广大抗日的人民是十分危险的,而且是对抗战不利的。”[9]在义合会议上专门讲怎样放手发动群众,强调一要端正立场,二要多与群众商量,三要善于启发、耐心等待群众,四要把群众运动从自发提高为自觉。他在《简政整政问题》中指出,要提高工作效能,必须实行调查研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他时常跋山涉水,到各县去调研,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群众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人们对他倾诉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揭露某些干部存在的问题,甚至连两亲家之间的矛盾也跟他讲。国民党续范亭将军赞他:“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让当地军民深受教育,对他倍加爱戴和信赖,每一届参议员选举,他都是高票当选,连任三届边区政府主席,带领陕甘宁边区团结一心,成为统一战线中的坚强堡垒。

二、秉持统战工作作风

陈毅曾用“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形容林伯渠的坚定,在坚定的统战工作方法之外,林伯渠更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统战工作作风:

(一)团结民主,开诚布公

林伯渠认为,团结与民主是胜利的基础,“民主为统一战线巩固与扩大之前提。”[10]要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充分贯彻和发扬民主,要让一切民众、部门和个人过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

在巩固三三制政权的过程中,边区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李鼎铭,本是满怀热情参政,但由于某些党员对他不信任,协商通气不够,他很不满意,工作中征询他,他总说没意见:“我是个摆设,你们党上看咋办,就咋办吧。”看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细心的林伯渠让李维汉找他谈心,针对党外人士的意见,结合他们不习惯在会议上争论问题的特点,提出了四条改进措施:一是认清“三三制”的长期存在,共产党人须克服关门主义残余,履行与党外人士合作的义务;二是坚持党外人士在政府中有职有权;三是畅所欲言,发生争议时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商讨,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形式,避免针锋相对,形成僵局;四是实际工作发生错误时,共产党人与党外人士之间,都应保持友谊的相互批评,共产党人尤须听取党外人士之批评,共策共励。及时扭转了“党内人只管讲,党外人只管听”的现象。林伯渠还经常去找李鼎铭交换意见,商量工作,公开场合总是一起出面,主持会议总给他留足讲话时间,终于打动李鼎铭,不再说“你们党上”怎样,而是说“我们政府”怎样,积极主动参政,在边区二届参议会上提交了著名的“精兵简政”的议案并被采纳。在林伯渠的带领下,边区政府还建立了定期检查工作,开小型谈心会的制度,对于霍子乐、贺连城等民主人士在会上提的建议,正确的全部采纳,有误会的及时解释,有明显错误的诚恳指出。真正做到了互谅互勉,共同进步。丁玲说林伯渠“作风最平和,最民主。”毛泽东评价他:“陕北的‘三三制’政权搞得很好……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林老。”[11]

(二)谦虚谨慎,润物无声

林伯渠为人谦和,对于同盟者,他总是满腔热忱,不卑不亢,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进步,关照他们的生活。林伯渠的夫人朱明回忆,每天去看林老的人非常多,有国民党的要员,有民主党派人物,有地方势力和名流,有学者也有青年。大家把他视为可亲的长辈,可信的朋友,什么事都愿意告诉他。他在富县视察工作时,秀才出身的县参议会李议长要求见面,林伯渠抢先拜访,与其谈话;他重视知识分子,得知岭南大学农学系学生陈凌风、朱明凯要求去延安,亲自护送,还根据广东人嗜甜的特点,在回延安时常带些糖果和农业科技书籍给两位青年,鼓励他们努力钻研,办好农场;他看到李鼎铭住的土窑洞进出不便,便指示办公厅为其修盖石窑洞;他获悉西安铁路局的职员想买陕北羊毛筒子,便立即从贸易处调一批送去,以争取其帮忙运送物资;他强调边区政府在处理党外人士的物质待遇上要慎重,要在保证维持家庭生活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边区参议员、前清拔贡李丹生发自肺腑地说:“共产党实行民主,是诚心诚意。我所以自民间来,是为诚所动,否则,即使把我秃头斩了,我也不来!”李丹生逝世后,林伯渠率领延安各界五百余人,将他安葬在光华农场,并指示由政府照顾其留下的遗孀和子女。他对同盟者的关心照顾,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严于律己,甘为人梯

林伯渠对自己要求严格,总是艰苦朴素,克己奉公。长征时期,组织照顾他年迈,配了一匹马,他很少骑,而是留给伤员使用,自己一手提马灯,一手拄拐杖在前方探路。西北苦寒,林伯渠只穿两条单裤,一件没有布面的羊皮袄,以麻绳为腰带,以棉袄为枕头,衣服破了,补了又补。管理员担心他体弱,想买鸡给他补身子,他委婉谢绝,坚持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边区政府开会时,他几乎每次都是最先签到,从不以年资自居。

在严于律己的同时,林伯渠更宽以待人,甘为人梯,他说:“大公无私,容纳万有,诚恳说服。这是统一战线政权组织中,所必具备的工作作风。”[12]1942年抢救运动时,康生把一些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当作反革命进行“抢救”,林伯渠纠正错误,强调看人要看他们的全部工作和全部历史,而不是看一时一事;民国众议院秘书长周素园曾给八路军买过大批云南白药,解放后,林伯渠得知他没有工作,专程交代贵州统战部予以照顾;他写信给邵式平推荐黄介民为江西省政协委员;请徐冰协同李维汉,为李剑农安排工作……无一不体现了他细致深入、海纳百川的工作作风。

重温林伯渠统战艺术的经典理论与光辉实践,可以感受到他对民族解放事业的付出,对统战工作的深刻理解,对革命潮流的顺应,他“毫不顾惜地把那些注定了要衰亡的东西抛在后面”[13],为中国共产党统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以其高超的统战艺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当前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阶层深刻调整,统战工作的范围正进一步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展,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丝毫未减,这就更加需要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优势,从以林伯渠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统战艺术中去汲取营养,更好地团结全体同盟者,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营造内和外顺、政通人和的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林伯渠党外人士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新形势下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