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生成、价值与路径考察

2021-01-14 09:43陈祉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价值

赵 浚,陈祉杉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随着中国愈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国家和社会对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高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促进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多是案例分析或局限于某种特定教学模式的探索,对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的分析并不多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对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深远追求。课程思政建设兼顾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双重教育功能,统筹了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价值指向,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特征,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探索课程思政的生成缘由、阐释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探究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而达到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性把握,这既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

一、课程思政的生成缘由

课程思政建设并非凭空生成,无迹可循。长期以来,文理分科和分科治学的教育背景导致了立德与求知相分离的育人局面,长此以往会造成对青年个性与创造力的压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国家发展之需、时代之变的创新之举,是复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立德与求知相分离的育人局面激发课程思政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满足了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技术训练轻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风格。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可见的改变。再加之,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国际较量的重心逐渐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转变为科技领域,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长期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传统的分科治学教育模式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机会更少,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背离的局面。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背离的教育局面必然导致了立德与求知的分离。从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到大学时期的分科治学,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和实用性日益加强,满足了行业发展前期对专业性人才的需要。但重理轻文、分科治学,过多地专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由于学科深度分化,学科之间的沟通缺失、观点牴牾、效果抵消亦造成了当前的育人局面。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削弱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感,长此以往势必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年学生才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群体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往往会导致后期一些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长期的轻人文重科学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却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崇高的道德、良好的心态。当学生走出大学校园,那些专注于专业领域、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个人定位不明确、适应社会能力弱、是非观乃至政治观不坚定。长期的轻视人文教育,也必然会带来功利主义社会风气盛行,再加之经济大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受利益驱动和物质诱惑导致道德滑坡的事件屡见不鲜。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促生课程思政建设

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已经摆脱行业发展前期对基础性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对当前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想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要摆脱原有育人模式,加大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培植青年学生信念感、提高青年学生道德修养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育人与育才统一起来,恢复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诉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困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随着世界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意识形态涌流、信息传播不断加速,使教育客体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原有孤岛式的教学模式作用范围有限,缺乏育人联动,难以产生深远的育人效果。因而必须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壮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影响。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道德建设关乎学生的理想信念建设和价值取向问题。因而必须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套上“时代新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自2014 年起,上海市率先进行思政课改革,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育既是国之大计,更是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德性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远追求感召课程思政建设

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人的理解必须要扎根于感性生活中,以人的现实活动为根基,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对人的培养和教育必然是一个多元的、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必须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必须要摒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孤立片面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发展际遇,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核心实现学科之间的交融,达成学科共鸣,追求人的多维度、综合发展。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前提下,精神因素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变量。当前拜金主义盛行导致部分青年学生理想缺乏、信念沦丧,失去了拼搏的方向感和人生的信念,沦为物的附庸。随着世界一体化逐渐深入,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加快,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意图有所抬头,这些思想腐蚀着我国青年学生,危害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大学生三观塑造的重要责任,是高校育人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因而必须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水过地皮湿”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部课程设置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去,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是满足社会总体需求、符合教育本质要求、切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育人过程,是全部课程的应有之意。习近平在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随着“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推进,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和社会对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具有“五有”“六气”的时代新人,丰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践行路径,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概念,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建设以人民性为底色,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兼顾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兼顾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高校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是价值观的传递和人生方向的引导。课程思政兼具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两种功能,不仅仅能够满足知识客观价值属性,也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价值的主动需求。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避免了通过单纯的德育向学生传播价值观,同时也避免了片面追求学科知识导致的价值观上的“客观中立和价值无涉”,充分关照了知识传递的客观性和主体价值需求的多样性。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不仅仅要实现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价值引导。课程思政通过知识教育实现对人的能力和价值的丰盈与超越,通过价值教育实现对学生精神维度的丰满、综合素质的拔高、全面发展的追求。

课程思政在兼具知识的专业性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主体属性的完善。知识是对客观真理的阐释,知识阐释和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人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丰盈人、服务人是知识传播的价值指向,因而课程的抉择不仅要思考知识的价值属性更需要衡量人对于知识选择的主体性反思。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必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课程思政不仅满足了知识解释和传授需要,同时也赋予了具体课程文化传承、政治认同、民族振兴等多重意义,这使课程既承担了知识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满足了主体的知识价值引导的需要。

课程不仅要实现客观知识的传播,更应该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总结。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贯穿在全部课程设置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践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然要依赖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通过课程思政培育掌握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

(二)统筹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解答。课程思政能够兼顾教育立德和治学双重诉求,既不片面追求知识教育,也不偏废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兼具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功能,在个人教育的过程里,课程思政主张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课程思政不但实现了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培养,同时课程思政倡导的正确是非观、价值观、利益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知识传递的客观属性决定了教育首先是成就个人的,通过理论学习、技能传授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丰盈学生的个体价值。片面追求个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价值,人生存于社会中,人的本质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得到确证。所以对他人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决定我之为我的规定性。不能实现社会价值的人,他的自在和自为都成了问题,也就无法谈起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

课程思政具有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必须要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进行考量。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主力,课程思政不仅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意义的追问,更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旨归。思政课程肩负着文化传承、引导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实现个人私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构建大思政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面对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必须要明确大学教育的方向与原则,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坚守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对象都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人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为基础,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这是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生动体现。课程思政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壮大育人队伍,形成了对育人过程的全覆盖。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汇融通,很好地解决学科之间沟通匮乏、观念抵触的问题。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矫正以功利性目的挖掘教育的实用功能的做法,澄明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

从内容上来说,课程思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守思想政治的人民性特征,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复杂多变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面对当前信息爆炸、拜金主义、泛娱乐化在青年学生中盛行的教育局面,课程思政是符合当代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新时代学育人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创新之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科学性,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这个育人根本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民性的教育方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教育路线,依据青年学生的根本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课程思政将“立德”与“治学”有机联系起来,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纸上谈兵。要想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客统一,就必须要落到实践中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双向融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式”教学模式,实现两者的强强联合,协同育人,携手打造思政大格局。

(一)深挖思政元素,开展双向融合式教学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双向融合式教学,要明确教师的育人使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更是对原有的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发挥各门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使命所在。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授业者和解惑者,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所有课程的共同责任,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澄清和引领是新时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深挖课程内部蕴含的思政元素,展开双向融合式教学,必须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双向融合式教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授课的过程,更是打开专业课课堂增益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开展课程思政必须要遵循思政政治教育规律,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还要摸索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多方位多维度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这三个纬度的培养,坚定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深入挖潜思政元素,开展双向融合的教育教学办法,探究专业知识背后的价值意蕴,引领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公民意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改变原有“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的教学风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合,建立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大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重新定位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青年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德为根本,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变传统“孤岛化”教学模式,实现强强联合

“思政”与“课程”强强联合,形成思政育人的完整场域。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政课堂之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走出通识教育的课堂,没有形成完整的育人场域。而课程思政转变了传统思政课程“孤岛化”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为重心进行思政元素的传播和教化。课程思政在挖掘知识、阐释知识的同时注重诠释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将思政元素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改变了原有单纯依靠通识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打破“专业课”“思政课”两张皮的现状。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全方位、立体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呈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课程”与“思政”强强联合,壮大师资力量,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主体。吸纳专业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弥补了思政师资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真正的教育,不是刻意而为之的灌输,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和化为无形的感染,思想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更是如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其他课程教师的理论功底与育人水平,发挥全部教师的育人职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课程体系内部相互融通,增进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教育,进一步消解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收获更好的育人成果。

“课程”与“思政”的强强联合,形成育人合力。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教育的育人作用必须要改变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孤立无援的状态,从多维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互联网等全部教育资源,挖掘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打破传统的思政课单兵作战的育人局面。以精巧的课堂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贯穿全部课程设置之中,从不同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打造课程思想协同育人的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向学生传递更加完整全面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三)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育人是高校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亦不能从整个大学教育中脱离开来。大学营造的是一个包容的相互尊重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汇与学科的繁荣。当青年学生走出大学接受“市场”的检验,能否将所学知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仅是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过硬本领而且取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的道德水平。大学教育必须要承担引领价值观念的重要教育责任,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利用好全部课程设置过程、文化环境、校园管理等多种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保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性。

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课程思政相比思政课程从不同方位、不同维度对教育者施加影响,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课程思政以隐性教育为手段,在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不同视角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维度和教育视角,利用思政教育隐性教育的育人手段,以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不易察觉性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一改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说教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对被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施加影响,实现全方位育人。

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中,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青年学生给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引导,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缺乏对青年群体的吸引性与引领能力。因此,必须摆脱原有的教育弊端,利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引领。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部教育过程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