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1-01-16 07:29
关键词:爱国主义时代教育

王 禾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国家魂,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黑格尔认为:“政治情绪,即爱国心本身,作为从真理中获得的信念……和已经成为习惯的意向,只是国家中的各种现存制度的结果……它是在根据这些制度进行的活动中变现出来的。”[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强调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才能建立自己所能真正为之热爱和奉献的国家。[2]列宁也强调:“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3]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务院为此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部署,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途径。

1 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鲜活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有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无法前进。”[5]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实践导向作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强基固本。

1.2 爱国主义教育是抵制各式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各种错误思潮、外来文化包裹着鲜亮的外衣纷至沓来,使人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吸食着“精神鸦片”,眼花缭乱、不知所向。鲜亮的外衣包裹的是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极易造成国民盲目崇洋媚外,丧失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部分媒体为博大众眼球,捏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这些错误言论如洪水猛兽,一步步侵蚀着人们心中的那份净土和精神家园。因此新时代提倡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需要通过教育澄清问题、解释问题,使人们在重重迷雾中豁然开朗;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纠正错误言论,抵制外来不良思想入侵,防止外来文化渗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

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困境

2.1 思想层面:缺乏思想、道路的旗帜引领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旗帜引领不鲜明,缺乏思想性。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忽略对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以及我们开展教育的初心是什么的问题思考。具体表现在:参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活动市场化、形式化严重;重走长征路变味为旅游消遣消费,体验革命之苦变成穿上红军服摆拍凑热闹。爱国主义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缺乏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和引领性。

2.2 内容层面:时代感召、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匮乏

新时代发展条件下,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和观点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视野,而爱国主义教育却不能与时俱进。如案例教育方面,无论是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中,还是在基层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中,其内容还是以传统典型案例为主,故事基本是围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战史来展开,几乎很少以新时代为讲述背景,结合十九大以来受国家表彰的“国家勋章”获得者的光荣事迹。学校思政课堂常用“淫威面前不失节”的苏武、“用棉絮和野草充饥的爱国英雄杨靖宇”、放弃美国名利双重诱惑的钱学森毅然回国的传统事迹为实例,不能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案例。一方面,传统话语表达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适应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不能深刻表达时代特色,从而使学生们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爱国主义只是革命年代的产物,新时代环境下爱国主义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教育者传授的内容不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缺乏亲和力。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思政课堂,教育话语更倾向于官方表达,时常因语言过于书面化、呆滞化而缺乏时代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极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缺乏新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

现阶段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辅。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参观结束就戛然而止,思考价值、问题意识并没有在参观后得到升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交流和思想碰撞,参观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

2.3 形式层面:单一化、陈旧化、非常态化明显

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形式单调雷同,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化。教育的时间常常出现在重要节日,体现出应时教育的特点,例如只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才出现。教育基地未能充分考虑被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大多数教育基地形式较为单一乏味,甚至部分教育基地打着爱国主题教育基地的幌子,做着非教育性质的营利事业。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尽管广大教师在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形式,但是理论灌输仍为普遍形式。

3.4 社会层面:多元思潮下矛盾与冲突并存

“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6]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思潮汹涌而至,爱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纷至沓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在一批学者的鼓吹下,很快风靡全球,不仅严重扰乱了我国学术界的思想,而且也渗透到我国的实际经济生活。[7]社会民众对国家的概念以及认同感愈加模糊,导致国家意识淡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何区别?是否与国际主义思想相违背?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有何关系?这一系列疑惑,如不能涣然冰释,将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反向影响。埃及学者巴哈丁认为,西方国家输出了“一种宣扬消费、为暴力铺路、宣扬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鄙视众多社会价值观的纯粹物质的文化”。[8]全球意识的产生,往往激起多元化社会思潮之间的交织碰撞,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同时冲击甚至动摇了整个民族的国家观念、价值判断以及制度理念形成的内在关联性和统一性,侵蚀着爱国主义的文化认同基础。

2.5 公众层面:坚定信仰与诘难质疑并行

网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我爱国,国爱我吗?爱国等于爱社会主义吗?爱国和爱党一致吗?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的激荡下,人们产生如此疑惑,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一种挑战。错误的认识可能只是一时流露,但不知何时就会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导致非理性的行为。而一旦根深蒂固,动摇原有的思想体系,就会酿成大祸。传播这些言论的人,往往是一些思想消沉、行为消极的个别人,然而耳濡目染,坚定信仰的人们也很难不受其消极影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错误信念的传播流行将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功亏一篑,乃至贻害无穷。

3 优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现实路径

3.1 旗帜引领:思想与道路统领

古人言: “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9]《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建设全过程,加强思想和道路的旗帜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国家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要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其思想精髓和时代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从广义上来讲,红色文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紧紧围绕时代命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新时代党中央的重要指示,认真学习并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加强思想与道路的旗帜统领。

3.2 内涵实质:统一中彰显差异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方面不能出现多元化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集中的反映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极其丰富,囊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相统一;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爱国的内容精髓,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自由民主法治的合理内核。在实施爱国主义实践过程中,大力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做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头羊” “先锋兵”。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全过程之中,实现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贯彻到“课程思政”之中,实现新时代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统一中彰显差异。针对不同受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理论灌输。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善,正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以感性直观的直接经验为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育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形式上尽量减少理论的说教,增加视频、游戏等活动形式,将爱国主义经典故事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对高中生、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重加入爱国理性思想,坚持“理论为体,故事为用”,将讲理论与讲故事有机结合。更多的是将其教育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在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3 形式呈现:坚守中勇于创新

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爱国主题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为新中国献礼,其中尤以三部主旋律作品撩人心弦,无论是“70年我与共和国同在”的《我和我的祖国》、“三人赤子之心,诠释珠峰精神”的《攀登者》,还是“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的《中国机长》,都能激起一阵阵“爱国风暴”。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片,抑或是贯穿了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电影,都承担起电影事业的先驱们不曾预料到的重大职责——教化民众,团结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12]这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式值得继承和发展。因此,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由一元化的课堂转变为多元化的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的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慕课、学习强国等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线上互动交流,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

普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参观教育为辅。这种传统的模式很难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思想碰撞,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笔者建议在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时,要强化问题导向性,参观前应针对参观的内容提出若干具有价值性的问题,使参观者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参观,增强参观者的问题意识。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结束后,立即召开座谈会,鼓励和引导参观者进行思想碰撞,思考以下问题:走过了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献身的年代,在和平环境的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思考和解决,参观的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精神和思想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13]新时代背景下,应当以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利用当前较为火爆的网络平台——抖音、快手、YY直播等APP推送爱国小故事的短视频以及“我是一名小红军”小程序等。当今时尚潮流推崇“快闪”文化,各地快闪频现,可以组织红歌快闪、朗读者快闪、民族舞快闪等活动,加入爱国因素,让爱国主义赤子之情传至祖国大江南北。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四觉”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调动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等多感官结合,应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和网上展馆,利用3D动画、VR技术,足不出户就能使人们体会到革命烈士当年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和岁月,就能看到94岁老兵在天安门广场向红旗致敬并亲吻国旗的感人画面,以及大学毕业生扎根西部,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的生动鲜活情景。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生动、直观、真实、形象等特点,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14]

发挥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作用,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形式进行深度探讨。爱国主义理论灌输固然重要,但是理论灌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理论灌输应和启发诱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结论。

3.4 剖析思潮:冲突中实现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个人不再是单纯的单个人,人的本质体现的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思潮提供解释说明,既包括爱国主义相关的基础问题,如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也包括“爱祖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否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防止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爱国主义的冲击力”等新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可邀请相关专家召开爱国理论座谈,对民众进行深度阐释。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要注意爱国主义的话语真实性、时代性,要有确凿的历史依托,保持评论的客观公正,入情入理。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深度答疑解惑,让众多心存疑虑的民众爱国主义信念更加坚定,步伐更有力量。

3.5 网络空间:自由中加强监管

加强大数据监管,净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建立网民道德档案,掌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发现有言论上的偏激行为或有曲解事件倾向时,要及时纠正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把握好运用网络空间的辩证法,自由中加强监管,监管中体现自由。坚决抵制和惩治网络中污蔑国家的言论,净化爱国网络空间。近期以来,“中国14亿人都是护旗手”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点赞和转发,这是新时代网络的力量,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