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的教与学

2021-01-19 03:55卢意莲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与学生活化小学语文

卢意莲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概括地说,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形式与思想相统一的规律、以及美的法则而实行的具有独创性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能使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中感悟美,创造美,以产生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形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探寻出一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掌握教学的途径,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与学;生活化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究其原因在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缺乏艺术性。正是由于语文教师上课死板,缺乏趣味性,忽略了语文的艺术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人们常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由于语文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讲解重点,而且还饱含深情、充满艺术性,使听者在艺术享受小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要想使学生重新喜欢语文,重燃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淡薄,语文课堂逐渐丧失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堂个性丧失。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盲目跟风,不管教材的特点,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与内容上的人文性,把语文教学引向了模式化的误区,忽略了教学主体个性的发挥。正是由于语文课堂缺乏个性,才使得语文教学缺少趣味性,进而导致语文教学艺术性的缺失。

第二,语文教学服务于应试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中考”、“高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学期考、月考、周评,种种考试将学生团团围住。试想在这一情形下,学生如何喜欢语文,发现语文的魅力。

第三,语文教学繁琐化、技术化的倾向,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艺术性缺失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进行研究,以重拾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理念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出现了重分数、轻素质;重技巧、轻艺术;重工具、轻人文的理念。可以说,当今很多语文教师还是一切向分数看齐,课堂教学中注重答題技巧,解题模式,重视语文教学的技术性,这使语文课堂缺少了应有的活力,没有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没有文化含量,课堂语言没有文化品位,加之语文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在教学中偏重知识结论、教学结果,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技术化教学使得语文课堂缺乏个性,缺少美的享受。这样缺少活力的语文课堂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成绩的愿望就很难实现。虽然新课改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一人讲,学生认真听的单向学习的现状,但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分数,更应该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

2.教学评价问题

在当前的教师课堂评价上,学校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虽然在教学中,也强调教学效果,但提高分数无疑是第一位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千方百计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时间安排做题,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分数提高训练,而要想提高分数,就必须抓住采分点,于是也就必须明确知识点、重点、注意答题技巧、解题模式,这样追求技术化的教学模式,就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提高分数的角逐场,使语文教学模式化、标准化,进而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应有的趣味性和美感。

出现这种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哪个学校可以将提升语文教学艺术性,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正是由于缺少对这种艺术性的思考和重视,才使得语文教学出现了教条、僵化、死板的局面,重拾语文教学艺术才显得至关重要。

3.教师水平与能力问题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自身素养的欠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语言基础、人生阅历、个性气质、思想水平、文学修养等。教师的知识积累、品行气质、谈吐风度都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但一些教师先天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底蕴,后天又失调,对学生不了解,没有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往往词不达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无论哪种教学语言,都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前,一些教龄长的教师几乎不写教学设计,课堂上遇到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强制压制;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预设不够充分又没有经验,缺乏一定的教学策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使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损于教师的威信,不利于实现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把自身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缺少了该有的情感渗透。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语言单一、死板、缺少活力,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得语文课堂少了该有的趣味性,因此,也就失去了艺术性。

4.教学方式脱离生活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着重语文知识、考点的死记硬背,疏忽学生心理成长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语文课堂“生活”脱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频于唯书是从,少于鲜活灵动。教学行为局限于讲解课本,或进行步步为营机械式的一问一答,或束缚于口沫横飞的“满堂灌”。把书本文字反映的内涵意义与学生的生活延伸和思维扩展层面切割开,不能驾轻就熟地开拓自由灵动的思维,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缺失了语文姿态舞动的鲜活感染。二是重于纸上谈兵,轻于躬体力行。教学行为或是“岸上游泳”,忽视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过程支解开,磨灭了用语文激活热情,用调查验证假设,用行动凝练人生智慧的动力。三是固于考点标准,松于人文关怀。其教学行为只关注一个个考点,只管琳琅满目的考题不管学生的题外生活,只求唯一标准答案不求独立新颖见解,只顾分分成绩不顾学生颗颗心灵。把语文整体的知识与心灵变化过程分割开,不能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欠缺了语文生活的情感和情操。

久而久之,这些缺乏“生活”的语文课堂,既没能发现生活的“本”,也没能找到生活的“源”,更没能感受生活的“高度”,只能忍受按部就班的沉闷乏味和咬文嚼字的支离破碎。这些封闭、僵化的语文教学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言的“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的观点相去甚远,生生拆散了教育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剥离了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的语文课堂导致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更是催人入睡,甚至痛苦不堪。面对如此惨状,我们应思虑如何挽救魂飞魄散的语文课堂,打造教学与生活相辅相成的课堂,还其生命活力。

三、对于小学语文的教与学的建议

1.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3.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問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了鲁迅的杂文后,对鲁迅这位立场坚定、嫉恶如仇的革命家、文学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学生提出,鲁迅措辞严厉是不是近乎刻薄呀?显然,学生的疑问,牵涉到作者的思想、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问题,也关系到欣赏品位的差异、时代隔阂等问题,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只要教师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推翻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4.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互动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5.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育始于生活,最终又直接指向生活,回归生活情理。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揭开生活的绚丽帷幕,欣赏语文的精妙绝伦,探析语文的妙思巧构和深厚底蕴,细细品味,慢慢琢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得到开阔与绽放,赋予灵魂深度。语文学习需要了解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受到触动、共鸣和联想。

四、结语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小学语文教育理应追求精神对话与思维碰撞,即用语文声色的韵味,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语文言辞的意蕴,带领学生培养语感;用语文奇妙的符号,激扬学生传承智慧;用语文饱蕴的情致哺育学生心灵成长。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要紧跟课程标准理念的步伐,我们就要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围墙,把语文教育植根于“生活”,构建充满“生活”的语文课堂。

从师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启迪学生自能读书、自主体验、自我升华。同时,学生唯有将所学的内容付之实践中检验,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才能透悟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神韵。因此,教师点燃生活中语文的引线,让学生在璀璨之光中腾飞,促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

猜你喜欢
教与学生活化小学语文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