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活桥梁 让学生高效学数学

2021-01-19 11:10谢益梅
求知导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其更需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应从生活出发,关注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64-03

作者简介:谢益梅(1978.10—),女,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便是它突出的抽象性和很强的逻辑性。这样的特点虽赋予了数学学科与众不同的内涵,但也造成了学习者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之间的矛盾。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逻辑思维能力刚开始形成,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顾学科特殊性,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会因缺少抽象思维能力,认为数学学习索然无味,仿佛在听“天书”[1]。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由生活案例来导入课程,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2]。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案,努力寻找生活和数学的连接点,探寻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契机,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一、创设生活导入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打造良好的开端[3]。教师可以话题讨论、情境创设等形式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而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问题,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的知识,让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在具体学习前,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基本源于生活物品,加之空间思维能力发展尚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因而更需要借助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物件或是学具进行具体的观察。因此,教师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长方体,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又能保证其在课堂上有学习参照,实现其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长方体,如牛奶盒、药盒、课本等。学生还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只是由于物体太大,无法搬运到教室中,如冰箱、电视、衣柜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那么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边呢?”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物体,并依次数出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它的6个面中每兩个对面相等。“它的边有什么特征?”教师让学生摸一摸并感受长方体的边。学生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4条边,而且对边相等。“那是不是就意味着6个面一共24条边呢?”学生经过分析后发现,相邻的两个面有一条边重合。接着,教师为学生引入棱长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生活中的物体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认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5]。

二、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教材中的内容远不及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更有吸引力。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6]。但教材是教师的教学参考和学生的学习依据,完全抛弃教材则是不可取的。对此,教师如果能够设计与教材内容较为贴切的生活化教学方案,尝试将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将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以此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使其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7]。

例如,在“植树问题”一课中,教材例题无非某某班或是某某人去种树,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数字的变换、重难点的置换等。这样的例题在学生眼里,只是千篇一律的习题,并不能有效发挥示例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首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果子不开花,不仅能写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异口同声地给出谜底:“手指!”接下来,教师便利用谜面中提到的“种树”,来引出生活话题:“你们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什么?”学生思考过后,有的认为,种树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天气;有的学生则认为,种树需要经历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在种树时,有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呢?”学生在前一个话题热烈讨论氛围的影响下,很快拓展思维回答:“两棵树间的距离相等”“植树的多少与距离及路程总长度有关系”……在思维“热身”后,教师借机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棵小路长50米,每隔5米栽一棵小树,一共需要栽多少棵?很多学生直接给出答案:50÷5=10棵。对此,教师让学生采用量一量、画一画的方法,想一想这种方法是否正确。但有学生提出问题:两端需要栽树吗?这就将植树问题分为三种情况:(1)两端都不栽树;(2)两端都栽树;(3)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通过对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学生总结出有关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利用生活常识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数学理论,让生活化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8]。

三、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也与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贴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是生活经验的有效总结,亦可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了不少动力[9]。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点,为数学和生活搭建桥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适时融入题目中,从而使学生既能明确运算法则的形成,又能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对此,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下题目:某班级组织学生郊游,共花了400元车费,600元门票费,560元的餐饮费及水费,80元的医药储备,按全班40人计算,每人需要花费多少元?学生稍加思索给出答案:每人车费为400÷40=10(元),每人门票费用为600÷40=15(元),每人的餐饮费用和水费为560÷40=14(元),每人医药储备费用为80÷40=2(元),加起来一共为10+15+14+2=41(元)。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将这个过程表达出来?”学生给出答案:400÷40+600÷40+560÷40+80÷40=41(元)。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找出计算顺序。学生略加思考得出,先计算除法然后计算加法。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才能使计算更简便?学生观察后发现,所有的除数都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将前边的被除数相加后再除以除数,并列出算式(400+600+560+80)÷40=41(元)。教师及时总结、补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

案例中,教师将四则运算与学生的郊游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了亲切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使其更好地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为今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布置作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仅仅让学生记住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业是连接“学”与“用”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生活经验,将作业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对新知的认知和理解,又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知识应用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发展能力[10]。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作业设计:为了节省煤炭资源,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某工厂对煤炭燃烧做了相应调整,工厂共有煤炭总量为8000千克,原来计划燃烧天数为25天,现通过技术改造,实际用煤天数比原来增加了7天,计算一下,每天的用煤量比原来计划用煤量节省了多少千克?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将作业与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认真分析题目数据,很快找出了解题思路:可先确定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即8000÷25=320(千克);然后计算实际每天用煤量为8000÷(25+7)=250(千克);最后用计算所得数值相减即可,即320-250=70(千克)。这样,学生就轻松地将这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顺利解答出来。

案例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融入了当前的社会热点——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促进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五、进行课后拓展,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课后拓展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重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教学内容而布置;要正确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完成生活化的拓展作业,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11]。同时,教师要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课后作业。(1)调查自己家庭中近几年的年收入变化。(2)询问父母近几年来自己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数据。(3)依据父母反馈信息,进行相关数据整理,并将之绘制成折线统计图。(4)依据统计图显示结果,对未来两年内的数据变化进行预测,并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影响因素。(5)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涉及折线统计图的应用?(6)预测结果是不是准确,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作业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有利于学生真实地展开调查、研究,深化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知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中,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学生设计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步骤,让学生的调查有章可循;之后的数据统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课后作业的实效性[12]。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收集、处理生活信息,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提升,还能在无形中为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架起一座桥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范洁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意义及对策研究[J].华夏教师,2018(10):23-24.

[2]苏永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31,233.

[3]武晓燕.通过情境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04.

[4]谢红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家长,2021(18):24-25.

[5]李宏荣.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9):57-58.

[6]张红梅.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2021(24):192.

[7]刘金芳.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J].新课程,2021(24):193.

[8]施文慶.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4):145.

[9]蔡玉玲.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4):51.

[10]张喜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1(24):27.

[11]李培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科幻画报,2021(06):129-130.

[12]张莉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科幻画报,2021(06):165-166.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