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1-02-21 08:52宋在军胡红梅
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宋在军 胡红梅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当积极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出一条把课堂作业变成作品,把作品转变为产品,把产品包装成商品的创作之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构成中,实践教学部分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这一点从国内各大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可见一斑。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介生态的巨大变革,原有高校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教、学、做无法完整合一,从而不能有效服务于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是高校编导专业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效培养符合行业生产实践所需人才的唯一途径。笔者将以我校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例,阐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操作,以期构建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行业一线应用的需求。

一、依据行业需求设置实践性课程,实现作业到作品的转化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优化的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前提是要设置学校教育到社会应用的过渡型实验、实践课程。

1.建构科学、实用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课程的顺序,注重课程的承接关系。同时,分阶段有目标地设置实用性强的实践内容。

第一阶段为学生入学的初期阶段,结合学校通识教育适当安排基础性专业课程。此时的实践内容应以基础技能的培养为主。如以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主的实验课,以创作思想的萌芽为主的影片观摩、分析课,以创作技术基础为主的摄影训练课等。

第二阶段涵盖大学二、三年级段,应注重学生创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应的实践内容也应突出针对性。比如以影视作品创作为主的策划、剧本写作和后期制作课,以作品包装为主的画面、声音技术课等。

第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以联合创作或毕业设计为主。这些课程在方法、形式和内容方面与课程理论教学都有较大区别。相比之下,这些课程更加注重操作性,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于规定周期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专业以及行业需求的走势,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但就细节而言,仍有诸多不足。这与师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专业意识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单个教师的知识壁垒限制其对多个学生的指导。如何克服由于教师知识范围有限而导致的指导不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自愿组队,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各取所长,分项指导是目前我们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手段。

2.优化考核方式,以作品考核为中心。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后续创作实践。目前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完成实践内容,提交规定作业,再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分。此种考核方式,即使有细致的评价标准,但操作过程仍以教师的主观性评价为主,而这种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评价其实存在很大变数,而且分项计分再权重给分的贯彻程度也会受到主观判断的干扰。所以从表面上看精确科学,实则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编导专业的实践环节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具有复杂性的过程。单纯的结论性评价对学生的持续实践意义不大。过程指导和管理是学生有效实践的保障。因此,阶段性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阶段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影片观摩课中设计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以专业角度分析影片,并给以相应的分数权重等。

以上是基于专业特征对传统考核方式的反观和试验性的改革。在此基础上,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通过专业包装把作业转变为作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独一无二的个人创作风格。实践证明,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培养学生作品意识的有效手段。参加一次比赛,胜过一百次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专业比赛可以检验自身的创作能力,同时,也可与同行竞争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特有的创作风格。学生参加比赛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参赛,一种是由教师组织参赛。无论何种形式,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有组织,形成常态,可成为实践教学考核的一部分内容,并在成绩构成中占有相应权重。只有把考核的重心转变过来,学生的作业才不会是随意的涂鸦,才会让学生的每一次创作,变得用心、用力,让原本的作业变成一部部精美的作品。

二、实验、实践过程产业化管理,努力把作品打造成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产业化由此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语境。影视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成为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市场需求最大的产业。

为日益发展的影视文化产业提供专门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影视文化产业更是学生重要的就业渠道。由此,将学生的作品打造成具有工业标准特性的产品,也成为高校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思想和理念的贯彻结果却是十分不理想的。这其中存在诸如难以構建适合高校在校生的产业链,校地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师生产业化意识和认识不足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是推进学校实践教学的产业化管理的关键所在。

1.引进或聘用业界精英,实现实践环节与文化产业对接。高校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媒体领域从业经验的教师比例不足。这样的师资结构导致实践教学模式相对理论化,缺少能够适应媒介生态变革速度的行业指导。为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聘任业界精英走进课堂,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实践,促进高校教育向社会应用的过渡。德国在高校教育中,也非常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授讲授的内容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很多是结合了企业界正在使用的新技术,并尽量给学生提供进入厂家参观和实习的机会。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优势互补,可保障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以地方文化产业为依托,积极建设影视实践基地。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中,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和不可復制性是构成我国多元文化格局的重要特性,极具个性色彩的地域文化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资源。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文化体验的实践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鼓励学生担当优秀文化的传播责任,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是体现高校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一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地培。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强调教育内容来自社会,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学生应当从经验中、从活动中,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学习、课堂、与外部社会的联系。而大学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理论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使大学服务于社会,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以至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很有作用。

例如,科尔沁地区肥沃的地方文化土壤可以为编导专业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内蒙古民族大学编导专业2016级部分学生由此参与了由笔者和地方文化馆联合创作的文化纪录片《雕花的马鞍》的创作。拍摄过程中,学生在地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近距离记录科尔沁蒙古族马鞍的手工制作过程,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体验,由此萌发了创作毕业设计作品《一棵树》的灵感。另外,以地方文化机构或文化产业为依托,积极建设校地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推进高校编导专业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产业化管理,为学生的作品向产品转变提供操作平台。同时让实践变得有目的、有方向,更有效益。把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高校发展和地方建设的双赢。

3.高校文化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产业,为学生创作提供空间。学生作业变成产品的条件,就是学生学业不仅以考核作为依据,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在外部资源无法充分介入教学的时间段,专业自身可从学校内部挖掘资源。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校文化就是独特的文化产业,因此,学校内部存在大量可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学校的数字化档案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部分其他专业学生的影视记录需求等,这些项目将会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围绕已批准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十三五”发展历程的数字化影像记录研究项目,部分专业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始对2015-2019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影像资料的收集、记录,目前影像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已基本完成。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锻炼机会,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增加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

三、引入市场化理念,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

产教融合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高校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冯小刚导演曾说过:“中国电影行业缺少一个蓝翔技校”。这句话对当前众多普通高校的培养机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在产教融合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商品生产活动,以市场化的理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商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加强校企合作,把公司引入校园,创建影视人才孵化平台。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使高校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在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别,直接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行业需求。搭建过渡型桥梁是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距离的有效方法。结合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学生创作团队申请注册影视文化公司,或以专业技术入股文化产业公司,让学生在经营过程中培养市场意识,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把公司的经营与专业创作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多渠道沟通,同时也可以完成经营性的实践内容。

2.加强与社会媒体机构的联动,创作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加强与社会媒体机构的联动,争取更多的实践和创造利润的机会。经营良好的社会媒体机构一般都具备健全的市场营销体制。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公司项目均可获得相应的市场经营经验。参与形式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单个项目的参与,也可以是整体经营管理方面的参与。具体依据是媒体公司的诉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编导专业学生目前最常见的是“钟点式”的参与方式。此种形式的优点是作业时间有弹性,利润周期短,见效快,比较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创作。但不利于整体经营能力的锻炼。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扬长避短,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要发挥学校与社会联动的实际作用,让学生在创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增强专业自信,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走出一条适合专业发展的道路,让学生的作业变成作品,由作品变成产品,由产品变成商品,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让学生的作品不再束之高阁。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十三五发展历程的数字影像记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MDYB1805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楠.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6(15).

[2]黄桂明,莫字瑛,赵千千.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

[3]坚斌,方婷婷.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