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探究

2021-02-25 02:18周旋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工作小学生

周旋

摘 要:当前很多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都是直接去剖析事件,解读产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而较少对实际校园欺凌发生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结果为事实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单独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去研究校园欺凌议题的文献也比较少,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因此,本研究将会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视角去探讨因应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小学生;校园欺凌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校园欺凌问题就被各国政府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所广泛关注。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欺凌事件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热度持续升高,更是引发了社会大众的讨论和关注。

在国外,有关欺凌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挪威频繁发生因校园欺凌而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引发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挪威学者Olweus开展了调查对象达13万人的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该调查发现,有15%的学生一个月内涉入校园欺凌事件至少两次以上,其中受欺负者约占9%,欺负者约占7%;国内学者张文新等人利用Olwues儿童霸凌問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山东省和河北省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霸凌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分别所占比例是6.2%和22.5%;在初中阶段,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分别所占比例是2.8%%和12.4%。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在中小学校园中屡见不鲜。

二、研究意义

当前很多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都是直接去剖析事件,解读产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而较少对实际校园欺凌发生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结果为事实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单独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去研究校园欺凌议题的文献也比较少,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因此,本研究将会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视角去探讨因应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

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大学数研究的是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成因,但如今校园欺凌行为逐步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小学校园逐渐沦为欺凌事件的“重灾区”,把小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欺凌议题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收集的数据做出分析,提出更加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是将Olweus儿童欺凌问卷初中版(适用五年级及以上学生)稍作修改,结合Kristensen与Smith的欺凌因应策略改编而形成的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探究问卷,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探讨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情况,分析校园欺凌问题可能的影响性因素。从欺凌他人行为和受他人欺凌行为两个维度去看其与性别、年级、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受欺凌者与旁观者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因应策略,对整体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有一个了解,并据此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对策。

本研究以Z县B小学为例,考虑到人力物力有限,且担心低年级学生对问卷的理解能力不足,故以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同学为研究对象,三个年级共有十二个班,每个年级四个班,共612名学生。抽样方式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共165人进行问卷调查。

四、研究内容与假设

基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了解B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状况,包括校园欺凌他人和受他人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小学生欺凌与被欺凌的方式,受欺凌者及旁观者对待校园欺凌所采取的因应策略。第二,了解不同性别、年级与欺凌和受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父母亲家庭教养方式在欺凌和受欺凌行为方面的差异,用社会工作的视角为从事学校工作的工作者提出相关建议。

基于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析不同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的的小学生的校园欺凌状况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性别与欺凌他人行为相关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假设二:年级与欺凌他人行为相关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假设三: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包括欺凌与受欺凌)相关,且具有显著差异。

五、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且受欺凌现象更为普遍

在本次调查的157名学生中,欺凌他人的人数有92人,受他人欺凌的有147人,占有很大比例;在总体校园欺凌的描述统计上,研究发现受欺凌行为的总分大于欺凌行为,该小学受欺凌现象比欺凌现象的总体发生率更高。可见,Z县B小学高年级普遍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但受欺凌现象较受欺凌现象更为严重。

2.小学生对“欺凌”概念存在模糊认知

在本调查问卷第一部分设置了是否有欺凌他人或受他人欺凌经历的题目,意在了解被调查者对欺凌行为的主观看法,但很大部分学生,在问卷的第一部分选择未欺凌他人或受他人欺凌,在问卷的量表部分确选择了至少一种欺凌或受欺凌的行为。可见,学生对“欺凌”概念存在模糊认知,对欺凌行为也有一定的认知偏差。

3.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中最主要的欺凌类型

在校园欺凌类型的描述统计上,通过对量表均值的统计,研究发现无论是欺凌他人还是受欺凌行为,语言欺凌得分最高,因此总体上语言欺凌在小学校园中发生较多。是最主要的欺凌类型。语言欺凌属于较隐蔽的欺凌方式,学生往往不易察觉,但仍会对受欺凌的学生带来伤害。

4.小学生应对校园欺凌态度不积极

在探讨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因应策略上,在受欺凌者中,多数的人遇到欺凌之后会选择逃避或者内在化,而不会去寻求社会援助。而旁观者如遇校园欺凌事件,只有少数人会经常去制止欺凌行为,也有人选择假装没看见或围观。可见,无论是受欺凌者还是旁观者,该校学生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并不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这可能会助长欺凌事件的发生。

5.不同性别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差异

通过性别与校园欺凌(包括欺凌与受欺凌)行为的交叉表分析,发现无论是欺凌还是受他人欺凌行为,发生在男生身上的频率都大于女生。性别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卡方检验显示,性别与欺凌他人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故检验出假设一成立。

6.不同年级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差异

通过年级与校园欺凌(包括欺凌与受欺凌)行为的交叉表分析,在欺凌他人行为发生在六年级中最高,其次是四年级,五年级最低。不同年级受欺凌的人数比例有差异但并无欺凌他人行为明显。年级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卡方检验显示,性别与欺凌他人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故检验出假设二成立。

7.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不存在显著相关

研究发现,大部分的被调查者的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是较合理的民主威信型,而权威式的教养方式下,父亲的比例大于母亲。通过交叉表分析发现,权威式、溺爱式和袖手旁观式的教养方式下,欺凌他人的人数比例都较高。而经卡方检验,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行为(包括欺凌与受欺凌)不存在显著相关,故检验出假设三不成立。

六、对策与建议

校园欺凌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议题,但同时也是每一个学校都应该去正视和预防的问题。校园欺凌防治的对象可分为三个主体,政府、学校和学生,在现实中欺凌事件更多是从学校层面去干涉。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校园欺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加强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

校园欺凌事件重在预防,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本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欺凌行为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无知往往是校园欺凌事件的罪魁祸首。首先,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学校通过黑板报、宣传墙等做好普及校园欺凌知识工作,开展以“预防欺凌校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努力营造温馨、友爱的校园学习环境。其次,社会工作者或从事学校教育的工作者应多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状以及同伴关系,及时收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信息,保持对欺凌事件的敏感度。

2.展开个人心理辅导和团体沟通小组

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个案和小组是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校园欺凌问题上,也可开展个人或团体的服务。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受欺凌状况较普遍的发生在小学校园中,受到欺凌的学生如不能及时排解情绪,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个体服务上,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学校老师密切配合,对受欺凌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重获健康的校园生活。其次,本研究发现语言欺凌是欺凌行为的主要类型,可见,学生并不善于用文明的语言进行沟通,因此,社会工作者可开展语言沟通小组,尤其是对有语言欺凌行为的学生,让他们学习正确文明用语和冲突解决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去同理受到语言欺凌的感受,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3.建立“家园”合作机制

不少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会降低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他人的行为。同时,家庭社会工作告诉我们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化有重要影响,而小学时期又是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逐渐成为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此,如能将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连结成一张互助网,既有助于掌握学生的情况,又能合力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此,社会工作者可对学生家长开展成长性小组,认识学习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可成立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家长委员会,让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防治校园欺凌的行动中。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社会工作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