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融合式教学实践探究

2021-03-02 01:22张丽珍陈健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融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张丽珍 陈健玲

摘 要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将其各要素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巧搭支架、夯实词汇、适用图表、活用绘本等方式,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发展,从而提升文化品格,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核心素养 融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4,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此,笔者以闽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Easter Part B两个课时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应如何立足课堂进行融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

一、巧搭支架,培养语言能力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外部言语是思维向言语的转化,是思维的具体化和客观表现,而对于内部言语,该过程被颠倒过来:言语转化成内在思维[2]。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基于我国学情,英语为非本土语言,缺少学、用英语的环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搭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浸入式学习,加强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一)言语支架促表达

教学是师生言语理解与被理解的过程。加大学生的可理解性言语输入,促进学生理解性语言输出,言语支架作用必不可少。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还处于游离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无法紧跟教师节奏。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热身活动,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并引领其思维启航。在问候环节,笔者询问学生:“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Sunny, rainy,windy, snowy or cloudy?”教师在提供有关气候的词汇时作适当停顿,并辅以相应的动作唤醒学生的感知,使他们根据提示快速作出判定。在引导学生猜测复活节小兔子能做的事情时,教师先清唱两句歌词:“Here comes the Easter Bunny. Hop, hop, bunny. Here comes the Easter Bunny, say hello!I can sing. What can she do? Guess, please.”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教师言语信息中去推测复活节小兔子能做的事情,并用“Can she...?”“She can....”句式发散思维,有的学生甚至能从歌词中捕获信息。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用“Maybe”回应学生。之后教师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总结得出:She can hop. She can say hello. She can do many things. She is very good/ clever/smart.

言语支架具有暗示和导向作用,有效降低了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促使他们能主动思考,积极与教师互动,会说、能说、乐说,切实提高了教学效度。

(二)图片支架促理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3]14。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教材及小学生读物都植入了大量的图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材配图的支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语篇,亦可借助多媒体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教师结合图片情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本课语篇分3个段落,配图3幅,图中凸现了复活节的活动,主要通过Sally的爸爸、妈妈谈论他们的孩子在复活节那天的活动学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笔者从主题图入手,借助“who”“where”“what”“how many”等引导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段落1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配图1,指向图中Sally的爸爸、妈妈询问:“ Who are they? Who are they talking about?”气泡图直接指明了他们谈论的对象。明确图中人物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Where are the kids? What are the kids doing?”通过“Look, read and find”活动,让他们对照配图先行自主学习,后检测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运用了Part A所学词汇“garden”“Easter eggs”,新词组“look for”及句子“Theyre looking for Easter eggs”,学生对句子所含的现在进行时态的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拓展部分绘本“Happy Easter, Biscuit”的导读中,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look for”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hunt”单词。教师首先繪声绘色地读故事文本:“Where are you, Biscuit?” called the little girl. “Its time for our Easter egg hunt!”然后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的小女孩提着篮子在呼叫。教师接着提问:“Whats she going to do?”在学生已知故事主题、已学“Easter eggs”的基础上,借助图片的帮助,“hunt”的意思便迎刃而解。此时,教师直接从图上标注“log”“blanket”“grass”等词汇,适时讲解,直观形象。

言语支架和图片支架是学生有效输出的重要支撑。教师给予学生一个个支点,让他们跳一跳即可达到,从而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在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其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二、夯实词汇,提高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主要有“look for”“pick up”“got”“bunny”。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一以贯之,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拼读法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教学法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拼读和记忆的方法,逐步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夯实词汇教学,融入自然拼读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立足构词融拼读,培养拼读能力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模仿属于机械操练的范畴,机械操练达到一定量才能达到有效输出。大量的机械操练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倦怠情绪。改变操练形式,教师可在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拼读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拼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拼读能力。

单词是由字母及字母组合构成的。“Pick”是含有二合辅音字母的CVCC结构的单词。教学中,笔者借助旧词引出新词。首先,图文结合呈现单词“pig”“duck”,将“pig”中的“pi”和“ duck”中“ck”用红色标注,并借助动画效果将两部分重新组合成“pick”,再鼓励学生尝试读出这个新词,适时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其次,引导学生观察“pick”这个单词,把它分成3个部分,即“p”“i”“ck”,相机出示4个字母卡片并说出对应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接着,教師先右手拿字母“p”,左手拿“i”,提示相应的音素音/p/-/i/,/p/-/i/,当两张卡片碰到一起时引导学生念出/pi/的音,后右手拿字母“p”和“i”,左手拿“c”和“k”,提示学生将/pi/-/k/组合成/pik/。在学生准确拼读后,教师放手再让学生将/p/、/i/、/k/3个音素从左到右组合起来拼读出完整单词:/p/-/i/-/k/→/pik/。在将字母及字母组合与音素对应、训练学生拼读能力的同时,复习、应用了相应的音素,提高学生的音素意识。最后,借助幻灯中的“飞入飞出”效果将字母“p”替换成“w”“l”“n”“s”“t”等形成“wick”“lick” “nick”“sick”“tick”,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逐步达到“见词能读”,为“听音能写”奠定基础。

(二)立足情境融拼读,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3]3 。立足情境,融入拼读教新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词效率。

在新词“bunny”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一幅阳光明媚的早春图:“Wow! What a beautiful picture. How is the weather?”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呈现单词“sunny”:“Yes, Its sunny. Its a nice day! Here comes a bunny.”适时呈现复活节小兔子和单词“bunny”,引导学生尝试读出“bunny”。从图片情境导出“sunny”和“bunny”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单词,通过对比便能发现,它们的区别在于首字母。接着师生合作,教师说字母名后引导学生说字母音,再通过提示字母音引导学生读出整个单词,突出单词的首音,增强学生的感知。

T:Ss, Ss.                  Ss: /s/,/s/,/s/.

T:/s/,/s/.                  Ss: Sunny.

T: Bb, Bb, Bb.             Ss: /b/,/b/,/b/.

T: /b/,/b/.                Ss: Bunny.

最后,教师出示拓展阅读中的“funny”,学生便能自主替换音素,为绘本阅读提前作好铺垫,以提高其阅读流畅度。

教师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挖掘旧词,通过情境巧妙导出新词,用“换一换”的方式替换首字母(首音)教学,融入拼读会让词汇学习妙趣横生。在巩固运用字母及其音素音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有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适用图表,发展思维能力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3] 2。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1] 5。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式板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引入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本课教学中,基于Part A的教学,笔者从单元话题“Easter”入手,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渗透:“Last lesson, we talked about Easter.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aster? Can you say some key words about Easter?”教师把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学生说有关复活节的词汇,教师适时追问“Why”,允许学生双语表达,有效避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畅所欲言,对此,笔者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Wow! You know a lot! Now, lets make a Mind Map about Easter.”教师借助问题“What is Easter?”“When is Easter?”“How do people spend Easter?”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用暗线串成整体,在导图框中填上相应的关键词,依次呈现“spring”“clothes”“eggs”“card”“bunny”等,师生配合共同完成该节日的简易思维导图(见图1),教师相机拓展相应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该节日文化的了解,最后教师将有关复活节的图片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并向学生介绍该节日的由来、活动、标志物等,让学生对这个节日有更全面的感知,凸显了主题意义,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品格。

教师在本课结束时,首尾呼应,播放学生制作的“我最喜欢的节日”思维导图,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学做导图的兴趣,而后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做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导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单元话题。在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发散的同时,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拓展。

(二)引入流程图,培养逻辑思维

流程图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而深受欢迎并被广泛应用。流程图可以用纯图片或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引入流程图便于学生厘清文本脉络。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后,将知识点加框,并以条块的形式逐步形成流程图。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精准输入,并为学生有效输出搭建支架。

思维品质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4]。Part A部分的语篇描述的是复活节前的活动。在教学“bunny”后教师设问:“复活节小兔子是复活节的标志。复活节前,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呢?”以此引导学生回忆复活节前的活动,并适时出示相应的图文,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形成流程图(见图2),这样,复活节前的活动便清晰可见。在语篇总结部分,契合复活节前活动的表述形式,教师再次引入流程图(见图3),复活节当天的活动便一目了然。笔者还充分挖掘教材留白,引导学生猜测后续活动,发散其思维,并培养其预测、推理和创新能力。而后相机出示孩子玩彩蛋图片,导出“play with the eggs”,接着教师播放滚彩蛋活动图片及视频,让学生简要了解复活節的活动,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第二课时复习环节,教师将第一课时复习和新授的流程图合并呈现(见图4、图5),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厘清语篇脉络,从图到文,引导学生看图复述复活节前和复活节当天的活动,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两节课3次引入流程图,分步呈现,先分后总,有助于学生形成序列思维,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体现了教师的单元统整理念。

另外,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入了表格式板书(见图6、图7),突出文本关键词,帮助学生形成快速捕获信息的能力,并为其复述语篇作好铺垫,在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其综合概括能力。

四、活用绘本,提升文化品格

绘本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既能给学生视觉享受,又能给学生文化熏陶。同时,特定的情境也便于学生理解文本,便于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文本故事。在词汇拓展和文本拓展环节,教师合理使用绘本,可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一)立足词汇引入绘本,深化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脱离情境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词汇融入情境有助于其音、形、义的合一。教师在课中引入具有拼读特色的小故事,能有效实现自然拼读、绘本故事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教师相机让学生进行拼读训练,并把单词回归到绘本情境中去理解、运用,以提升他们的拼读技能和阅读能力。在本课新词“got”的拓展学习中,笔者引入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第一级的短小故事绘本“Sams pot”,内容为:Tom got a pot. Pam got a pot. Sam got a pot. Pat, pat, pat! Tap, tap, tap! Tap, tap, tap! Tom got a mop. 绘本故事反映了Sam和cat的天真、淘气,同时也展示了Tom和Pam的宽容、友善、责任和担当。文本简单,旨在通过拼读解码书帮助学生掌握字母“o”在闭音节中的发音。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依次呈现了相同结构的“hot”“not”“lot”“got”,引导学生操练“got”,而后出示绘本中的 “pot”,巩固其中涵盖的语音知识点,进而出示“mop”“Tom”加以拓展,最后进行绘本阅读,让这些词回到文本中,逐步让学生掌握字母“o”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要领。

教师挖掘绘本中的拼读知识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并为绘本阅读奠定基础。在为学生扫清词语障碍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

(二)立足话题引入绘本,凸显主题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5]同理,英语教材也只是个例子。在单元知识整体输出阶段,教学应跳出教材以实现知识重组及主题意义的升华。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引入绘本,拓宽主题意义建构。节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深受孩子们欢迎的Biscuit系列绘本之“Happy Easter, Biscuit!”绘本故事中含有本单元新词“garden”“bunny”“Easter”,拓展词汇有“log”“hunt”“find”“blanket”“picnic”等。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拎着篮子,呼叫小狗Biscuit一起去找复活节彩蛋。小狗把头探进空心的圆木,用嘴拖开野炊的毯子,他们还到菜园里、草丛中去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很多彩蛋。在小女孩钻到草丛中寻找时,小狗叼走了篮子,当她用帽子兜着彩蛋从草丛中出来询问已获彩蛋的数量时,却发现篮子空了。小狗把蛋弄到哪里去了呢?故事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原来,小狗把彩蛋藏到自己的房子里了。小女孩不但没有责怪小狗,反而赞叹道:“Funny Biscuit! You found your own special place for Easter eggs.”并祝它复活节快乐!可爱的卡通人物及造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梦幻的画面带着学生进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引领他们伴随小女孩和Biscuit的活动走进文本深处。

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封面信息预测故事大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抛出精心设置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图片环游”,挖掘绘本留白,适时想象,再以问题的形式检测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最后师生合作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复活节的氛围,凸显主题意义。

综上所述,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和图片支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夯实词汇教学,引入自然拼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引用图表,凸显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词汇特点和单元主题引入绘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真正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课堂落地生根。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曹彩云.巧用插图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10):24.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融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