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案例库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1-03-06 20:21吴红芳张海燕张冬云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思政

王 静,吴红芳,张海燕,李 寅,张冬云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课程思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精神指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从踏入医学殿堂的第一步起,就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灌输与厚植[1]。病理学为医学院校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为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是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本研究针对病理学课程建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并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具有精湛技艺与良好职业素养的医护工作者。

1 病理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设计方案

1.1 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并重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将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价值引领及思维培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改革课程内容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梳理、挖掘、提炼和整合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讲授并重,使其发挥“1+1>2”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思政提升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1.2 线上、线下并重

大学生热衷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兴事物,快手、抖音、B站等短视频网站不断涌现。病理学课程思政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利用引人入胜的微视频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将病理学课程思政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上传互联网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亦可将其投放到多个公共视频平台,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

1.3 理论、实践并重

病理学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实践课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大体、切片标本观察,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通过临床病理讨论培养学生逻辑辩证思维、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解剖学人体标本为学生的“大老师”,病理学大体标本为尸体器官,这些来之不易的尸检标本为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学生对标本的珍惜爱护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感恩和尊重。

1.4 显性灌输、隐性渗透并重

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要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医学院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2]。课程思政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担负起专业课程育人的责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通过隐性渗透为学生启明心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行为。

1.5 实施、评估并重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评估还没有具体指标。本研究把思政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学习平台,视频最后附有思考题,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活跃度判断学生参与积极性。线下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通过阶段性小测验、问卷调查,评估具体实施效果,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典型案例库。

2 病理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的切入点

课程思政就是挖掘所有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知识,引入人文情节,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和感知科学的魅力,通过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3]。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选择要紧密围绕教学大纲,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小处入手,在细部落脚,最终统一到育德育人的大方向上[4]。本研究将病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病理学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总结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哲学思维、爱国主义教育4方面,进而建立病理学典型教学案例库。

2.1 人文素养

2.1.1 医者仁心 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对患者生命和生存权利的尊重与敬畏,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在肿瘤章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教学中引用特鲁多的“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墓志铭。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安全感和尊严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传染病章节“艾滋病”教学时引入“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接纳艾滋病患者,给其以情感支持,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时刻把患者的需求和利益置于核心位置,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地去安慰、帮助患者。

2.1.2 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卫生健康工作会上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十六字概括了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学习“病毒性肺炎”时引入新冠肺炎、非典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工作者始终站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把自己的生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舍生忘死、不分昼夜对患者进行救治,充分践行了新时代无私奉献的医师精神。通过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的身负使命责任、心怀大爱温情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谱写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新篇章,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

2.2 科学精神

2.2.1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把一件工作、事情或手艺当成一种信仰,一丝不苟地做到极致的精神和情怀。医学是呵护生命的科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医学中即为医术精湛。在讲授肿瘤章节“肿瘤的病理诊断、肿瘤的异型性”时引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肿瘤病理诊断越快、越好、越精细,越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利于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确立,提高患者生存率。号召学生努力学习,扎实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严谨专注、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做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神”。

2.2.2 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是指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知识与信息,提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颖的、具有开拓性、富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在学习“胃炎、胃溃疡”内容时介绍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两位科学家不怕失败、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勇于突破传统,面对质疑和嘲讽,不惜以身试菌,最终获得主流学术界认可。通过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和坚持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2.3 哲学思维

2.3.1 唯物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思维要求以动态、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用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知综合起来,从整体角度来思考问题。在病理学实践课镜下切片标本观察中引入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点,要求学生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不能一开始就使用高倍镜,告诉学生如果只抓住一点,往往导致片面的认识,得出错误结论。动态性是指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待问题,科学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学习肿瘤章节“癌前疾病及相关的病变”内容时引入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点。肿瘤的发生是经历多阶段的漫长过程,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需要经过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多个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辩证思维的动态性来认识这些对肿瘤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的病理学改变。在疾病的临床病理学联系中普遍存在形态和机能、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病理学联系”时引入辩证学基本思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学生对疾病的病理学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形态、功能、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

2.3.2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在临床病例讨论时引入哲学中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弄清问题和提高认识的目的。这些唯物辩证观点在指导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4 爱国主义教育

2.4.1 党和国家认同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繁荣富强的有力保障。在学习寄生虫病章节的“血吸虫病”时引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这首诗是毛主席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这个消息后写下的。通过这首诗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才能取得巨大胜利。在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肺炎”时引入非典、新冠肺炎防控措施,介绍我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民抗疫,有效防止病毒扩散,取得疫情防控工作巨大胜利,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4.2 文化认同感 中华几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医学传统文化,医学课程思政也应在传播医学文化方面做出贡献,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血压与高盐饮食、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在学习“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时引入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疾病重在预防”的观念。《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千金方》中“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都提出“预防为主”思想。通过学习古代医学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教育学生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在《金科玉律》中提到,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你们用心如同用脑。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第二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医德。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2],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各专业任课教师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意识到每门课程所具有的隐性教育资源,建立良性的共生、共轭和共振机制,才能促进教育共同体有效运行,充分实现“共效应”[3]。病理学这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何达到将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于自然科学学习之中,提升课堂吸引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病理学医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医学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