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2021-03-06 20:21黄婉丹宣爱国陈飞裕叶秉坤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解剖学专业知识人体

黄婉丹,宣爱国,陈飞裕,叶秉坤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医学教育除指导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与医学相关的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结合课程特点及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课程团队逐步构建了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力求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

1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

1.1 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大纲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度挖掘人体解剖学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与专业知识、教学改革充分融合,写入课程教学大纲,从纲领上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素养培养的统一性及同步性。根据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并付诸实践,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1.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思政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逐步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建立感恩广场、遗体捐献纪念馆和宣传网站、人体解剖科普馆,为课堂内外宣扬医学人文精神奠定基础。建设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全息三维解剖虚拟实验室及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辅助软件、临床解剖实训室、章节及案例讨论库、思政案例库、网络试题库等,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提供支持。此外,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编写针对性的实验教材,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

1.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观摩学习、教学比赛、课题申报、开展教学改革等多种形式,促进团队成员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逐步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师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传播价值,既教书又育人。

2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

2.1 感恩奉献的校园文化

利用感恩广场和遗体捐献纪念馆、网站定期举办感恩追思活动,成立“玉烛”遗体捐献协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科普活动,宣扬尊重生命、感恩和奉献的精神,打造蕴含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并为课程预热。

2.2 知识、能力与思政共融的课堂

人体解剖学教学离不开大体老师,而表达对大体老师的感恩和尊敬,正是对医学生最初、最好的人文教育。把解剖课第一次课前默哀仪式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以感恩之心、尊重之情感悟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课程学习中,打破传统理论授课和被动学习模式,减少讲授学时,释放课堂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发布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微课等各种教学资源自行学习相关内容,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线上线下和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理论学时的删减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在有限的理论课堂上,教师精心挑选和讲授各章节重难点知识,深入剖析,广泛联系,务求把知识点讲透彻,同时利用雨课堂、超星平台等实现与学生的即时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根据课程知识点与临床知识技能、科研进展、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联系,设计融入点,从专业知识过渡到思政教育,使其自然衔接、相互渗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

实验课堂是学生验证理论、主动求知的场所,对形态学科来讲尤为重要。采用小班教学,更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实验班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组内成员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进行组间切磋交流,教师则从旁指导和协调。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入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基础与临床、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教学案例,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小组讨论及案例式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2.3 层次丰富的课外拓展

在课外,围绕知识、能力和素养核心培养目标,组织一系列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活动。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馆及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配套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系列专题学习网站,支持学生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个性化学习,延展学习时空。开放临床解剖实训室,让学生学习标本制作方法,模拟临床手术操作,学以致用,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发扬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定期举办人体标本制作大赛和解剖学绘图大赛,发掘才能,发挥特长,体现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发现解剖学之美,提升专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4 多元的评价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对象、特点和运行情况,本课程成绩评定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更具多元性。评价内容涉及学情分析、课堂学习、阶段性学习测验、实践教学、讨论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期末考试等,旨在了解学情,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知识、能力习得和素养培养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予以个性化指导,更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性、多元化、综合性评价。各项学习和相关评价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对各项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可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调整,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调整中趋于完善,提升成效。

3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人体解剖学作为学生接触最早、最基础的医学课程,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重要性上都表现出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它是医学生了解人体奥秘的入门,接触医学人文精神的初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特殊的教学环境里,最容易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3]。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可以从遗体捐献、大体老师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专业知识、解剖操作联系临床诊疗等进行医学职业技能的养成,进而论及医德医风和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从人体解剖学发展史体会医学与人文、艺术和信仰的紧密关系,不断提升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建设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学科育人资源,建立学科育人共同体,确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课外拓展等方面[1]。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强化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的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4]。思政元素与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有机整合,贯穿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涵盖教与学、师与生,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满,教学层次更为丰富,教学目标更为完善,在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习得并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解剖学专业知识人体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人体可笑堂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