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逻辑:动力和路径

2021-03-07 20:4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苟 艳

(川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了许多崭新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民群众对理论的呼唤和需求变得更加急切,“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新时代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网络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传播业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促使社会价值观念的消解与重构。长期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话中无人”“言之无物”“行之无效”的困境,网络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话语权不断下沉和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梳理和重塑变得更加迫切。

一、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动力解析

(一)外在动力:传递新时代中国声音

传递新时代中国声音是我国树立新的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形成了“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和“中心—边缘”的国际话语平台,“‘中心—边缘’国际话语平台的形成,是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话语权意识的情况下,西方国家通过强力建构的,继而通过话语主导和封锁进行维系”[2]27。西方借助强大的话语平台和互联网攻势,通过技术手段封锁中国消息,片面报道中国,歪曲中国形象,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污蔑中国为病毒的发源地,不承认中国为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企图以此转移国内矛盾,混淆视听。在和平时期又突出地表现为以社会思潮裹挟在学术思想之中,以学理的形式散布在互联网,抢夺互联网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和解构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3]346因此,传递新时代中国声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的外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断为西方遗留的治理难题和治理困境提供中国式的解决方案,越来越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对国际话语权的重新把控成为了我国外交争夺的重点。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4]444与之对应,我国的外交话语体系经历了建国初期革命式话语-改革开放时期参与式话语-新时代引领式话语的变革[5]40,外交话语的变革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也体现出了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由消极被动到锐意进取的发展历程,展示出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把握对外话语主动权的坚定决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话语理论,无疑成为了传递新时代中国声音,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窗口。要摆脱以往说了传不开,传了叫不响的尴尬境地需要在话语博弈、话语争锋、议题设置方面主动出击,这也成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的新的外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指明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和发展路径。

(二)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理论自觉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表现为该学科独有的概念、范式和成熟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本质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所决定的,突出的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就是要重视理论本身,加强理论自身的建设来指导现实实践和对现实活动的反思”[6]137。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了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发展,已经从单纯依附政治到走向学科的成熟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呼唤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也迫切需要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践表明,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确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则能起到宣传鼓舞,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作用,反之,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放松了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则容易陷入“异化”的怪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正是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得到总结、提高和完善。当前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而必须加强理论的前瞻性、预测性、批判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自觉的良好机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和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拓展到微观,摆脱了宏观领域的诸多束缚,进入全新的微观话语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基调。这一时期的话语体现出强烈的话语自信,表达了人们强烈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内表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极认同,从“雄关漫道真如铁”到“长风破浪会有时”无一不是对民族精神的表达和对话语自信的呼唤。对外表现为我国在国际社会力争话语的主动权,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声音,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一带一路”的提出,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出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的对外话语既内在的蕴含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仁爱原则,又体现出了胸怀寰宇的全球视野和中国力量崛起的话语自信。正是在我国对内对外话语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涌现新理论,新观点,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实现了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对话语权的把握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以贯之的重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逻辑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扩展到时代的外在动因上。

(三)时代动因:网络新媒体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最大变量”,网络的立体性和多面化赋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多的意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总体规模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未成年人、‘银发’老人群体陆续触网,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网络的发展如火如荼,微博、微信的兴起让社会步入“微时代”,快手、抖音短视频APP令“土味文化”盛行,B站的兴起使其成为了青年的聚集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自成媒体的中心。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参与互联网的群体还是互联网生成的内容都日益多元化,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断的下沉和泛化,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中无人”。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信息传播声音日益多元,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网络话语体系激烈碰撞,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涌现,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又面临着国内各种错误观点交织的挑战,“在多元思潮竞争激烈的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未参与重大社会事件的讨论并对其作出有效的解释,仍处于缺位的状态”[7]193,在互联网的舆论广场难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踪影。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言之无物”。从话语内容而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空泛,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侧重于对宏大叙事的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中,以集体为主导的话语模式下个体意志往往退居其后,话语内容屏蔽了个体现实的生活世界。而放眼网络时代青少年成长的背景,他们在多元的网络文化空间成长起来,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对宏大叙事和终极基础难以真正信服。对个体话语的忽视使得话语内容空泛,在宏大叙事和个体言说之间尚缺乏有效的关联,如何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生活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回应个体困惑,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关注。“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8]325互联网在当前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如何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最大增量”,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话语发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9],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尤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本质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和让渡,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占据话语发展的主动权。然而在现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全球性话语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中的话语系统正在企图渐进式地渗透和解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10]23,企图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解决“真懂真信”,落实到“真学真用”,用马克思主义凝心聚力,筑牢信仰之基,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话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和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中国的土壤中滋生的理论成果,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读中国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仍然大有可为。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从“缺位”到“有为”,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来,用恰当的话语方式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改革、创新发展道路的指导作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选择之于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引领话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战略创新,充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特点。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最大的实际,一方面,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方法论指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全过程,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的语言平易近人、易于理解,贡献了诸多的“热词”和“金句”,使群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积极吸纳习近平语言的风格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魅力和影响力。

(二)把握话语建设的重点客体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建设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唯物史观一以贯之的立场,也是话语建设的基本理念,“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线政务服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20年12月,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了新时代网络发展的新要求,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点,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话语议题,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切中探寻话语切入点,从人民群众的生动语言中吸取话语建设的灵感。为此,话语建设要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挖掘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痛点”和“难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生命力。

2.以青少年作为话语建设的重点客体

互联网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自成话语中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包括了全体网民。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话语权的下沉和泛化,网民的知识水平、政治素质、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分众传播”的概念随之兴起,“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是以网民为导向的精准化营销,相对于群体化、同质化传播而言能更好地满足网民不断提高的定制化、个性化信息内容的诉求。”[13]129在分众化传播的过程中要以青年学生和领导干部作为话语的重点客体。当代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媒介素养高,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同时处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历来都是各种势力争抢的对象。对青少年进行话语传播要做到两点。其一,实现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传统的话语模式难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实现从言说方式到话语结构的变革,要吸收借鉴其它话语的有益成果,用生动活泼的时代话语提升话语传播的效能。其二,遵循青少年信息接受规律。青少年思维跳跃,个体意识强,推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要营造平等宽容,双向互动的主体间性的话语氛围,在互动交流中实现话语的有效传播。

3.以领导干部作为话语建设的重点对象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领导者与组织者,引领着社会风气,在广大群众中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事实上,领导干部既是话语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着话语主体的作用,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点对象。针对其特点,在进行话语传播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其一,加强政治站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搭建理论学习的平台,让领导干部成为理论的宣传员和执行者,坚守政治的红线和底线。其二,提升媒介素养,提高话语能力。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获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4]。其三,培养互联网思维和运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高运用互联网工具搜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突出问题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不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话语方式到话语结构的变革,要不断吸收借鉴其它话语的有益成果,将理论话语回归生活旨趣,用网言网语引领社会舆论,实现话语权的理性回归。

1.理论话语回归生活旨趣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首先要实现理论话语回归生活旨趣。在当前,集体为主导的话语模式下个体意志往往退居其后,话语内容屏蔽了个体现实的生活世界,生活旨趣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理论到实践,从集体到个人之间的有效关联。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5]137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人民群众拥有无尽的创造力,在生活场景中创造出许多鲜活生动的生活语言,近年,“C位出道”“pick一下”“皮一下,很开心”“真香”等新词娱乐化表达特征突出,折射出网民群体对娱乐、轻松类话题的追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提出了挑战。实现理论话语回归生活旨趣,就要将注意力放在群众的实际生活上,转换为更为接地气的群众生活语言,吸收总结群众生活语言中的闪光点,将之吸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

2.网言网语引领社会舆论

“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16]332,由此,社会舆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先锋,也可能被其他利益集团操控、利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面。传统的话语模式在引领社会舆论方面逐渐式微,互联网深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零散性、反叛性、前瞻性的特征引领了话语发展的方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战线,是从现实走向虚拟、从宏观走向微观的桥梁。要发挥好互联网引领社会舆论的优势,其一,要大胆吸收借鉴网络中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符合时代潮流的话语,实现与网络群体无障碍交流,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其二,要敢于应对“话语霸权”,引领社会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不断的话语博弈、话语交锋中得以巩固加强,面对不良社会思潮、社会热点话题和网络群体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的批判错误言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实现理论热点有争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3.实现话语权的理性回归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静态的规定权而是动态的生成权”[17]131,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中,由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话语权威的差异,易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内,网络语境的开放、自由为话语民主提供了条件,话语主体的天然权威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稀释和下放。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平台,“空话”“套话”和单一的政治性语言难以获取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消解话语霸权,促使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回归。要实现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回归,其一,利用网络建立话语权分流机制,例如通过“两微一端”、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实现受教育者话语权的拓展,让受教育者能够在平等开放的互联网空间畅所欲言,提高争取话语权的意识和水平,真正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享话语权。其二,正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学识、年龄、生活阅历的不同使得话语存在差异性,差异性是多样性的前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可能。教育者要充分重视话语差异,不断学习更为接地气、符合时代内容和互联网规律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话语的有效沟通。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