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意蕴及深化路径

2021-03-07 20:41白文举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史交融民族团结

白文举,杜 谆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局,需要进一步地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在深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既要全面理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还要准确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转向,更要坚决落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完成,中国彻底解决了困扰我国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式翻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进军。在实现新的百年目标的历史征程中,不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抑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会自动生成,更不会自发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维系需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其一,二者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路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其深化的过程中,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引,如果现实路径缺失了目标的指引,那就失去了深化的具体指向,就会成为无用之功;作为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其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路径的促成,如果铸牢的目标缺少有效的路径,那就不会扎根实际,目标不过是空中楼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做好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工作,即要做好民族大家庭各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工作。作为深化的重要目标和铸牢的现实路径,只有二者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增强各族人民作为一个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才能把家庭成员聚拢到一起,才能真正做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

其二,二者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归属于实践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层面的认知内容,归属于认识范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活动和内容对于增进各族人民对同属一个国家、一个大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知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当前学界和国内各民族一致认可的民族团结共识,不断加强中华各民族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知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各族人民对此共识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不断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知和心灵归属。关于“多元”和“一体”的把握,要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的始终,既要看到中华民族是多元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构成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更要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更高层次的有机统一。多元是丰富底色,一体是核心共识,中华民族兼具“多元”和“一体”的丰富内涵。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培育和凝聚,可以反过来从认知层面指导和助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达到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良性互动效果。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历史经验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加深各族群众对于交融的理解与认知,扩大一致性认知基础,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缩小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不断加深各民族对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理解与把握。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蕴含丰富的民族交融内涵,是中华各民族密切交往、加强交流、深化交融的团结发展史。中华各民族在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由分散、松散的民族个体融合成为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实体,并实现了由自在向自觉的嬗变。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加深各民族对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规律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交融发展趋势,更加自觉地顺应民族融合发展潮流。第二,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持续不断地加深各民族对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的团结认知与情感认同,增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融合发展实效,在深化对本民族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增强对民族间差异的包容与尊重。中华民族具有各民族共有的统一属性,又表现着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促进各族群众更加清晰地认清差异和不同,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第三,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缩小发展差距的现实路径。团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一步缩小不同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形成团结、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格局,营造团结凝聚的良好社会氛围,都有赖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一路前行”[4]回顾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奋斗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解决的历史性难题,无一不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强化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积极性,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把加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民族团结的黄金法则,让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利益追求整体化、民族认同整体化、心灵契合整体化,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每一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我们有权利享受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也有义务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梦是个人的梦、民族的梦和国家的梦三者的有机统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凝聚个人力量、民族力量和国家力量的有力抓手。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每个人的小梦想集合而成民族复兴的大梦想。每个人的点滴力量汇聚成磅礴的民族伟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呈现时代新特征

经过长期的理论总结和反复的实践检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深化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征程的正式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时代转向。

(一)由聚焦重点群体向回归全民转型

长期以来,民众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概念,似乎有着某种“刻板印象”,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种具有群体指向性的教育,就是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是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了解的表现。由于历史、地域、受教育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于内地及沿海地区。边远民族地区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和洼地,也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和中心。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也就放在了如何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共识,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凝聚力,激发他们投身于提高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缩小同其它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这种聚焦于对少数民族民众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做法,从目标定位的角度来看,不符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初衷。“从长远来看,偏向性的团结进步宣教,反而不利于整体性的团结进步,而且容易造成少数民族被教育的刻板印象,阻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影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发挥。”[5]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条件差等局面有了根本性扭转。加之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更加频繁,传统的民族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非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主体民族民众前往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众走出去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越发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情况。与此相适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就越发呈现出由聚焦重点群体向回归全民转型的新特征,不仅要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时要把目光放眼全国,回归全体国民,促进各个民族之间友好、和睦、团结相处,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

(二)由偏重理论宣教向普及生活化转型

理论宣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方法,突出政治导向和理论站位是理论宣教的重要原则。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涵如何延展、方法如何更新,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面对生活中具体的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坚持政治导向的前提下,还要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活化,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政治层面为主到政治、生活层面并重。”[6]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更加生活化的特征。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生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在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过程中,有效促进了“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和谐睦邻关系的形成。“所谓民族互嵌型社会,就是各民族通过频繁而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共同体社会形态。”[7]各个民族之间由于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越发水乳交融、相互嵌入的融合共存新模式。互嵌型社会中各民族的共同生活,降低了不同民族之间接触过程中的“交际成本”,为更为畅通和高效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生活基础。在同其他民族接触的过程中,为适应“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熏陶,主动拥抱、自觉融入相互嵌入式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具生活化倾向。

(三)由侧重物质实效向兼顾价值意涵转型

传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对重视物质利益的刺激,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价值意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更加“深化”的目标重回大众视野,“是该事业蕴含良好的价值意涵,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功效。”[8]在深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价值意涵的精神教化成效,也由此推动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侧重物质实效向兼顾价值意涵的转型。

第一,促进各个民族之间平等、友好、和睦相处,凝聚团结、互助共识,始终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追求的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来凝聚民心、共筑团结,教化民众追求一种共善向好的精神价值,致力于实现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涵养精神文明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在加强各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教化方面被赋予新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美好精神需求,因不断深化所带来的精神价值,显得尤为宝贵。第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融铸成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是我国独特的民族面貌。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最好说明。尤其在当下,各民族互动更加频繁,找到各民族共情、达意、共通的心灵契合点和意识交汇点,愈发呈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意涵的典型特征。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新举措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立足社会现实,根据新的客观情况形成新的深化举措。具体而言,就是在正确研判当下局势的基础上,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并把“四史”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正确研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展开的,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会影响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两者并行不悖,相互影响。放眼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立足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成为当前战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必要考量,也是当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把握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局势。无论是国内环境的内部驱动还是国际环境的外部驱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都要以现实局势为依据,将深化路向同时代发展大势相衔接,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局面。

第一,要科学研判时代发展大势,把稳时代发展之舵,抓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机遇期。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深化,有赖于对当前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科学、准确地研判。抓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抓住和用好机遇,迎接和战胜风险挑战。从国际局势来看,要将当今世界发展局势深刻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全民族团结共识,有效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从国内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要充分凝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中所蕴含的进步意义和现实价值,汇聚起团结、融合的磅礴力量,于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既要放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牢牢掌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动权和时代话语权。牢牢掌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动权就是要变被动地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为主动地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落伍、不掉队、不缺席。要紧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新特征,更好的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回归全民、融于生活,发掘其宝贵的价值意涵。牢牢掌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话语权就是要主动变革、适应变局,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放大声量,掌握维护各民族团结的话语先机。要牢牢掌握主流媒体平台,注意利用好互联网络新媒体平台,掌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阵地,传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团结好声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浓厚进步氛围,为各个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平台、创造新契机。

(二)全面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变单一的‘大水漫灌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做‘滴灌式’的宣传教育,多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9]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事件。自这项工作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具有长效动态性和艰巨复杂性等特征。专研精耕细作强调精准化,做到细致入微;润物无声强调持久发力,融于生活。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越发呈现普及生活化特征,它同各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更为紧密,这为进行精准化、细致化以及持久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可能。在精准细致化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氛围上的生活化、具体对象上的针对性以及操作层面上的持久性。

第一,要营造一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浓厚氛围。整体氛围的生活化,突出强调融于生活、融于细微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精准化、细致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团结、凝聚的氛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使各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团结教育。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推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培养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形成一种潜在的认知共识,做到日用而不觉、润物而无声。第二,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开展精准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具体对象的针对性。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进行精细化打磨和加工,以适应多群体、多民族、多场景不同层次的需求,真正实现“我”所接受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正是“我”所需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准化价值实效。第三,要在持之以恒上下足功夫,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确保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体制机制运行有保障。“持久性”是持续推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精准把握的一大特征,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确保精准化、细致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长久、平稳、长效动态化运行,贴紧时代发展需求。

(三)不断丰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不断丰富和完善,就当下而言,重中之重就是要把“四史”教育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把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展开,都是一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四史”教育是强基铸魂的必修课,也是各族群众共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课。最大程度地发掘“四史”教育所蕴含的价值意涵,并使之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蕴含的价值意涵有机融合,在深化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广泛凝结二者有机融合的契合点,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时代主旋律。

第一,深入挖掘“四史”当中的历史与文化意涵,提升“四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深度。“四史”当中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共同的历史记忆、共通的文化认同是“四史”教育带给各族群众情感共鸣的价值契合点。历史是客观记忆,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价值表达。深入挖掘“四史”当中的历史与文化意涵,进一步提升其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深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史”教育历史与文化意涵的价值实效。第二,充分利用“四史”当中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资源,提高“四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广度。“四史”当中蕴含丰富的物质、精神和文化资源,诸如经典文本、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文学艺术作品、红色文物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化资源。要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盘活四史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提高“四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广度。第三,要对“四史”当中中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和深刻解读,增强“四史”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效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逐渐加强、不断深化的。包括党史在内的“四史”,有着共同的群众基础,凝聚着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精髓。要在“四史”教育中总结和把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融合发展规律,以学史促教育,以教育促团结。在将“四史”教育融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实效在祖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在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绽放最美丽的团结之花。

总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如教育对象上由聚焦重点群体向回归全民转型、教育方法上由偏重理论宣教向普及生活化转型、教育内容上由侧重物质实效向兼顾价值意涵转型。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要正确研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局,还要全面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更要不断丰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

猜你喜欢
四史交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