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一日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2021-03-18 14:00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马倩韵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幼儿园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马倩韵

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维护人们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反之,没有规则的社会必定是杂乱无章的,生活处处有规则,大到法律条例,小到约定俗成。幼儿园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有许许多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需要幼儿去理解、遵守。

※ 规则及规则意识的含义与联系

一般而言,规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而幼儿园里的规则多以教师与幼儿共同协商的约定为主。规则意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认识和体验,不受其他因素限制。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建立在其理解规则的基础上。

当幼儿处于一个良好的规则环境并不断受到规则文化的熏陶,就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有意识地去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帮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当幼儿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后,就会自觉遵守规则。

※ 5~6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价值思考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许多行为习惯、个性品质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这一时期的幼儿好问、好模仿,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经常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善于模仿却分不清孰对孰错。而幼儿理解规则可以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可以避免因为盲目模仿而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1.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人们的规则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幼儿具备较好的规则意识也有利于其适应社会要求,更好地融入社会。

2.促进思维的“去中心化”

皮亚杰在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中提出,2~7岁前运算阶段幼儿的一个思维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中,规则都是从集体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幼儿在遵守规则时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游戏规则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等品质。5~6岁幼儿的游戏规则多数由幼儿与同伴商量后制定,比如下棋时观棋不语、落子无悔,下棋结束后方能离开等。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都能自觉遵守,下棋时注意力集中。可见,规则可以提高幼儿的自制力,培养其专心致志做事的优秀品质。

4.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都有别于幼儿园。小学课堂要求较多:上课时不可交头接耳,不可东张西望;在课前要将所有的准备活动做好;上课时需要得到教师允许才能离开教室……这么多规则要求,如果教师、家长不事先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等到了小学幼儿将无法适应从自由变为约束的学习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5~6岁幼儿一日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里处处有规则,这些大大小小的规则在无形中影响着5~6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5~6岁幼儿的规则意识?

㈠生活活动

时间:上午8∶30 地点:大三班活动室

瑞瑞和月月正在美工区里完成折小兔子的手工任务,这时活动室里响起了《小星星》的音乐声。瑞瑞马上停止了折纸,对月月说:“快,吃点心了,我们等会来折吧。”月月抬起头来看了一眼生活区,对瑞瑞说:“不急,老师还没来呢。”原来保育老师还没拿来今天的点心。她俩继续折小兔,过了一会月月抬头看见老师端着点心走进了教室,她马上提醒瑞瑞停下来。她俩手拉手去卫生间洗手,之后各自取完点心后便开始享用了。随后,其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来到生活区吃点心。月月和瑞瑞吃完点心后便继续回去完成手工了。瑞瑞走到果果身边,善意地提醒了一下他:“吃点心啦。” 三十分钟的轻音乐结束了,上午的自主点心时间也结束了,所有的孩子吃完点心后又继续自己的游戏。

策略:以音乐为媒介,注重规则的渗透性

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音乐来提醒幼儿遵守吃点心的时间,巧妙地将规则渗透在音乐中,让幼儿听到音乐后就能产生一定的条件反射——这个时间该吃点心了。教师可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用音乐提醒幼儿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以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做事利索、不拖拉的好习惯。除了自主点心,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环节也可用音乐提醒的方式进行。例如:户外活动前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提醒幼儿马上要出去活动了;收玩具前播放《玩具兵进行曲》,提醒幼儿收拾玩具;集体活动前播放《小夜曲》,提醒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做好上课准备……在音乐影响下,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提高。

㈡户外活动

时间:上午10∶10 地点:大草坪

果果一个人在大草坪上跑来跑去,玩得可开心了。过了会儿,他又和熙熙、昊昊追了起来,他们个个儿都满头大汗。孙老师看见了,连忙提醒他们:“慢点慢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果果听到后还是继续跑来跑去,一边跑一边还朝孙老师扮鬼脸。过了一会,苗苗突然喊了起来:“老师,快来呀,果果摔跤了。”孙老师连忙赶了过去,只见果果在别人的搀扶下正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眼睛里还有泪水在打转。“你怎么摔跤了?”“跑太快了,鞋子一滑就摔了。”孙老师一边处理伤口,一边询问果果。“还疼不疼?”“疼,我以后再也不到处乱跑了,摔跤真的好疼啊!哎哟,轻点儿。”受了伤的果果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休息,直到户外活动结束。

策略:以体验为宗旨,注重规则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天生好动,导致其在进行户外游戏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因此,教师需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可以与幼儿共同商讨在户外活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户外游戏时,教师可以用“后果体验法”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即根据卢梭的“自然后果法”:幼儿不遵守规则时,教师不用立即制止或惩罚他们,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因自己不遵守规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进而从中吸取教训。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幼儿,他们总是不遵守规则,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面对这些“皮大王”,教师就可以试着用后果体验法来让他们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幼儿只有在自己的行为中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会真正理解规则。

㈢区域游戏

时间:下午2∶50 地点:大一班游戏室

杰杰身穿警察制服,手拿无线电话,洋洋得意地在教室里巡逻。忽然,皓皓神情紧张地跑了过来,说道:“警官警官,那边有两个顾客刚刚不排队取钱,而且他们直接在银行里抢钱,你快把他们俩抓起来!”一听到有人抢钱,杰杰立马警惕了起来,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说完,他便开始搜寻这两名“肇事者”了,一会儿功夫杰杰就找到了他们。“你们俩被逮捕了!”“你凭什么抓我们?你又不是警察。”其中一名“肇事者”反问杰杰。“谁说我不是的,看见我穿的衣服和我手上拿的没有?”杰杰有些不服气。“只要是玩角色游戏,一般都会挂身份牌的,你说你是警察,那你为什么没有带警察证?”杰杰低头看了看自己胸前,确实没有警察证。“所以你没有权力抓我们,你这个冒牌警察!”“肇事者”嚣张地走开了。“哼,我一定要抓住你们俩。”杰杰到处寻找警察证,终于在一个挂钩上找到了。“这次我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杰杰小警官得意地说。“哼,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两个“肇事者”不约而同地说。

策略:以标记为载体,注重规则的一致性

在区域游戏时,教师可以采用标记暗示法巧妙将规则渗透在环境中,即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标记来提醒幼儿在该区域游戏时需遵守的规则。例如:“游戏牌标记”暗示幼儿该区域有几个游戏牌插袋就只能有相应数量的人来该区域游戏;“挂钩式标记”暗示在该区域玩游戏时,就要佩带该区域的标记牌……此外,还可以让幼儿将抽象的规则概念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对规则进行“图说”。在进出区域、材料收放的地方用这些图片标志暗示幼儿应遵守的规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规范作用。通过各种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标记来提醒幼儿在区域游戏时应注意的规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㈣集体活动

时间:上午10∶20 地点:大五班活动室

科学活动课上,张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在听琪琪介绍她眼里的春天,洋洋和睿睿却在一旁说话:“我上次去公园玩,看见了一朵很漂亮的花。”洋洋向睿睿介绍道。“真的吗?那下次带我一起去看吧!”他俩声音越说越大。张老师用眼神提醒了他们很多次,可他们还是若无其事。这时,朵朵按耐不住了,她站了起来,指着洋洋和睿睿,生气地说道:“你们这么吵,还听不听琪琪讲话了?”洋洋和睿睿赶紧捂住嘴,低头不敢说话了。过了一会儿睿睿又想和洋洋聊天了,他刚准备开口,就看见洋洋使劲地摇头,还偷偷把手指向朵朵在的那个方向,睿睿连忙点点头,打消了说话的念头。

策略:以监督为手段,注重规则的延续性

幼儿园集体活动中一些幼儿常常会无视课堂中应遵守的规则,如举手发言、课上不窃窃私语、不随意离开自己的位置……有时教师刚提醒完幼儿,一转眼的功夫,他们又开始“我行我素”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来培养幼儿遵守课堂纪律的规则意识。

就像上述案例中那样,鼓励幼儿相互监督,共同遵守集体活动中的规则要求:上课不随意说话、善于倾听他人发言等。同伴监督时,每个幼儿都可以做小老师,监督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要求,不符合时“小老师”可以指出并要求其改正。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当回小老师,另一方面还可以方便教师了解全班幼儿的发展情况,避免因人数多而顾及不到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的现象。

㈤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上面论述的一些规则意识培养策略外,笔者认为在培养5~6岁幼儿规则意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解规则,体现一致性

当规则完全是外加的、幼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时,规则并不能被幼儿很好地遵守,因为很多幼儿都不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作用。如果幼儿不理解规则,就算教师刚柔相济、恩威并重,使用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幼儿才能逐步学会遵守规则。

5~6岁幼儿已经出现了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针对班级日常或游戏活动时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共同商讨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引导幼儿思考在一日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这样,幼儿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遵守规则了,当幼儿理解的规则与自己遵守的规则一致时,他的规则意识也就形成了。

2.榜样教学,注重引领性

5~6岁幼儿的心理需求较明显,他们总是渴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利用“榜样”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实践表明,积极的表扬教育比传统的批评教育更容易让幼儿接纳。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例如上课的时候有些幼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嘴巴,或是在小椅子上坐立不安,这时候教师如果说“我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他们都渴望得到表扬。利用表扬、榜样示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较好的遵守规则的氛围,另一方面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被无形地培养了起来。

综上所述,在一日活动中培养5~6岁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有很多。在生活活动中可以采用音乐提醒法,将规则渗透在音乐中;在户外游戏时可以采用后果体验法,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区域游戏时可以采用标记暗示法,做到“小标记,大用途”;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采用同伴监督法,促进幼儿共同进步……这些策略并不是只能单一使用,或是只能在某一固定活动中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将它们转变为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策略。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幼儿园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爱“上”幼儿园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