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2021-03-21 11:39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听者人称代词

姚 巍

(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语言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齐尔顿和沙弗娜(Chilton&Schaffner,1997)曾指出:“一方面,没有语言政治就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很可能由于语言在构建社会群体中的应用,才产生广义的‘政治’”。莱克夫(Lakoff,1990)认为,“政治既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这些使得政治语言研究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批评性话语分析以费尔克劳(Fairclough)与范代克(Van Dijk)、沃达克(Wodak)等学者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社会语言学家费尔克劳(Fairclough)提出的理论框架,是以找出隐藏在社会各处话语的权力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揭示其力量结构为目标的理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不把语篇本身的研究视为重点,重在揭示语篇背后的意义,并仔细研究语篇与社会的关系、语篇的生产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也就是以批评性的视角分析语篇中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再生产的过程。以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方法为基础,以韩国总统文在寅就职演讲为研究对象,以人称代词的使用为中心,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CDA),分析具体事例,分析语言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和利害关系,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权力关系。

一、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CDA)主要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关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并阐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费尔克劳认为,在话语中往往蕴藏着力量关系。例如,医生和患者、上司和职员、教授和学生、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对话中就存在不平等的力量关系。要想解读整个社会的权力规则,就必须认识到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广告、媒体、政治宣传等,大大小小的话语都具有各自的意识形态,要揭示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不平衡性,就必须详细、具体、批评地进行话语分析。

费尔克劳(Fairclough)提出话语分析的三维概念,即语篇—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语篇的重点是分析语篇的语言学特征;话语实践不仅要分析语篇生成、消费主体及语篇类型等,还要解读语篇与话语实践之间相互构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关心的是“哪些形式的话语被借用于语篇生成,语篇生成的主体是什么性质的组织,解释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哪些文化解释框架起到了相互构架的作用”;社会文化实践主要是探究话语生成的社会语境,分析社会结构如何决定话语内容,那些结构形成的话语在社会上具有怎样的再生产效果。因此,费尔克劳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一是对语篇的语言描述,二是阐述话语实践和语篇之间的关系,三是解释话语实践和社会结构、组织、制度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重要的是把语篇与话语实践及社会实践相结合,适当地捕捉到可以体现语篇内在意识形态性的语言学要素。

二、政治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

政治话语中使用的人称代词是用来明确话者与听者的关系,从意识形态上体现其效果的代表性语言指标。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虽然种类不多,但是其隐藏的含义却意味深长。政治话语中常用的人称代词有“我们、大家、你、我”等,以这些人称代词的使用为中心,可以分析出隐藏在行为中的权力关系和利害关系。

总统就职演讲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政治演讲或仪式演讲,演讲稿是以总统这一特殊演讲者的立场出发撰写的。进一步讲,在撰写演讲稿时要考虑听取演讲的人,即国民的立场、想法和情绪,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要注重语法、话者人称代词的使用及其解释范围。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文在寅总统就职演讲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总统演讲稿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1.人称代词“我们()”的使用

政治话语中常用“我们、大家、你、我”等多种人称代词,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原因是在人称代词“我们”所指示的对象具有灵活性。政治话语中使用“我们”这一人称代词时,可以表达话者和听者就某一事件持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表现出话者与听者的亲近和对听者的尊重,以此展现话者的自谦。同时,“我们”的表达可以让听者产生一种参与感和融入感。在政治公开场合,“我们”的使用在扩大话者自身政治代表性的同时,有效地使话者与听者之前形成了共同的纽带感和连带感。

根据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的观点,“我们”这个人称代词不是单纯地增殖同一对象,而是“我”和其他对象之间的结合。通过人称代词“我们”,文在寅演讲中强调了连带感,确认“我”与国民融为一体,使国民感到认同。在上述演讲稿中,“我们”代表国民,强调总统身份不再是代表个人,而是与国民一样,都是国家中的一员。用“我们”的表达来提高总统与国民的亲密感,强调同属于“大韩民国”这个集团,归属一个集团。通过人称代词“我们”实现了脱离个人化,可以有效保证今后的政策和领导精神合理化。

2.人称代词“我()”的使用

在政治话语中,与“我”相比,一般更倾向于把“我们”放在首位,如果总统在演讲稿中强调“我”,就会与听者之间产生距离感,认为是在强调上下关系,易使国民认为总统是统治者。此外,在扩大话者的政治代表性和正当性,形成话者和听者之间的连贯性,“我们”比“我”更有效。“我们”有时会转变为“我”或“总统()”。

上文是由人称代词“我们”转变为“我”的例子。在这段就职演讲中,文在寅使用了15次“我”,主张自己的想法就是国民的想法,并以充满信心的语调通过“我”的表达,使国民与其形成认同感。通过使用人称代名词“我”和“我们”,扩大自己的主张和共鸣,国民的支持也越来越大,话语也越来越有力。

与此相反,从人称代词“我”到“我们”的情况也很多。例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开头部分使用了人称代词“我”,中间开始使用“我们”,最大化地强调自己的主张。因此,可以将政治话语中的“我”理解为是通往“我们”的垫脚石。

大胆地发表“我”的政见或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仅止于此。要强调“我”的想法和国民的想法一致,并让人产生“我们”的连带感。可以说,政治话语中从人称代词“我”到“我们”,或从“我们”到“我”的转换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转换的方式。

文在寅在就职演讲中表示:“从今天开始,我将成为全体国民的总统。不支持我的每一位国民也都是我的国民,我为国民服务。我敢向大家承诺。”在这部分演讲中连续反复使用人称代词“我”。另外,原本根据韩国语口语特点人称代词“我”在做主语时是可以省略的,在演讲中“我”却未被省略,其目的是以听者国民为对象,用于表现降低自身地位、服务国民的谦逊和忠心,同时连续重复使用人称代词“我”,可以表明话者的坚强意志,强调其意志不变的决心。

3.人称代词“您()”和“大家()”的使用

韩国语中“您”和“大家”都是第二人称代词。“您”是个别称呼,使听者产生陌生感,“大家”是共同体的称呼,可以引起共鸣和认同。

人称代词“您”和“大家”的第二人称代词用法根据话语的类型不同,其用途和效果也不同。我们比较一下广告话语和政治话语中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使用。广告话语中“您”是十分常用的人称代词,不仅具有一对一对话的效果,而且它给人一种只面向一名广告消费者的感觉,因此可以增强广告的效果。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您”很少出现,因为政治家需要给国民树立一个时刻降低自己的谦逊形象。因此,在政治话语中,人称代词“大家”更为常用。

三、结语

政治演讲是政治语篇的主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达到说服民众的效果,并能够实现宣扬国家政策、计划、措施等目的。通过分析文在寅就职演讲中出现的各种人称代词(我们、我、您、大家)的使用,对演讲语篇背后的社会语言学意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政治演讲语篇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够对语言学习者和翻译者有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听者人称代词
拼图
劳工(外二首)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三人成虎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