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预后生存模型的建立

2021-03-30 04:54沈晓雅娄引军王文娟
检验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粒细胞计数年龄

沈晓雅,娄引军,王文娟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 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浙江 杭州 31000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异常早幼粒细胞恶性增生,并具有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12)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PML-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根据法美英分型系统(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FAB)分型标准,发现其形态学特征为M3型。APL起病急,病程凶险,出血为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以颅内出血、肺出血为主。APL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其次为分化综合征(differentiation syndrome,DS)和感染[1]。目前,临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诱导治疗APL,使其成为可以被治愈的肿瘤[2-3],但是患者的早期死亡仍不可避免,在NØRGAARD等[4]的研究中,早期死亡率甚至高达18%。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以预测APL患者早期死亡为目的,当预测死亡风险较大时,提示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218例AP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3例、女105例,年龄(43.6±15.3)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诊断,APL诊断标准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5]。排除标准:入院时已有严重出血现象(颅内出血或肺出血等)。剔除标准:失访或中途放弃治疗者。将确诊后30 d内死亡的18例患者作为早期死亡组,将存活的200例患者作为非早期死亡组。

1.2 仪器与试剂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日本Sysmex公司);HITACHI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日本日立公司);CS51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日本Sysmex公司);瑞氏染料(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初诊时检测结果。采用促凝管以真空采血法抽取患者空腹12 h静脉血3 mL,室温下4 000×g离心8 min后分离血清,进行生化项目检测。采用CS51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凝血指标;采用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指标。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无菌骨髓穿刺手术,抽取骨髓分别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单一指标预测APL预后的性能,采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APL早期死亡率为8.3%,主要原因为颅内出血及肺出血,占55.5%;其次为感染和DS,分别占27.8%和16.7%。年龄>60岁、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10×109/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1.4 g/L、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105 μmol/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50 U/L、PML-RARa融合基因SG阳性与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关(P<0.05),性别、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是否≤30×109/L、D-二聚体(D-dimer,DD)是否>20 000 μg/L、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是否>7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个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 例

2.2 单一指标评估APL预后性能

由于性别和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是分类指标,因此未绘制ROC曲线。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价年龄、WBC计数、LDH、Fib、PLT计数、SCr、DD、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比例8项参数评估APL预后的性能,结果显示LDH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04,评估APL预后的性能较好。见图1。

图1 单一指标预测APL预后ROC曲线

2.3 预后模型的建立

通过筛选将年龄、WBC计数、SCr、Fib、LDH、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这6项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03~1.098,P=0.038]和WBC计数(OR=1.030,95%CI为1.007~1.054,P=0.012)为影响A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生存模型为Y=0.048×年龄/岁+0.029×WBC计数/(×109/L)-0.715×Fib/(g/L)-0.001×LDH/(U/L)+0.01×SCr/(μmol/L)+0.973×(PML-RARa融合基因SG阳性为1,LG阳性为0)-5.013。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结果显示其AUC为0.797,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6%,当Y>-1.505(最佳临界值)时,提示患者死亡风险高,临床需积极预防APL患者早期死亡的发生。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关于影响APL患者预后因素的报道很多,但以影响因素建立预后生存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SANZ等[6]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WBC计数<10×109/L,PLT计数>40×109/L)、中危(WBC计数<10×109/L,PLT计数≤40×109/L)、高危(WBC计数>10×109/L)3个组,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预后生存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当预测出死亡风险较大时,提示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患者早期死亡的发生。

早期死亡是APL最主要的治疗失败[7],其次是患者缓解后复发。方力维等[8]指出,患者有无复发是A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APL患者复发率为2.8%,其中骨髓复发4例,分子学复发2例,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1例。由于复发患者仅6例,因此未对其展开分析,但复发对APL预后的影响和引起复发的不良因素的研究值得被关注。

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和年龄为AP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NO等[9]及WU等[10]表示,对于APL患者而言,初始WBC计数较高应被视为不利的预后因素。LENGFELDER等[11]指出,年龄为APL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可能与老年人脏器功能不佳,对化疗耐受差,易死于感染和出血有关。MONTESINOS等[12]指出,SCr水平异常是发生D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而PARK等[13]提出,PLT计数为APL预后的危险因素,但在本研究中,PLT计数对APL预后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可能是不同医院的治疗经验存在差异所致,治疗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低PLT计数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建立的可预测初诊APL患者早期生存状况的模型以初诊时患者年龄、WBC计数、Fib、LDH、SCr、PML-RARa融合基因亚型这6项指标为基础,当Y>-1.505时,临床需积极预防早期死亡的发生。

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仅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展开了研究,且存在部分患者数据缺失的情况;该模型是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仍需通过临床验证,不断调整各指标的权重,以提高敏感性;本研究以单中心队列建模,仍需要多中心队列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粒细胞计数年龄
变小的年龄
古人计数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