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整体设计感 增强个体获得感

2021-04-01 09:49张翼文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学生发展课程设计

张翼文

【摘   要】在守恒的时间常量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获得感,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问题。管理者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去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框架、策略及途径,使之达成管理者集体认识的“知”层面与实践落实的“行”层面的高度统一。实践中,学校应基于儿童立场,整体推进“N+X”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使“深度学习”与“学科育人”相互融合,“实践探索”与“反思调整”相互跟进,“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相互渗透,“选课走班”与“定班走课”相互交替,落实“全面+个性”的发展方向,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更有获得感。

【关键词】课程设计;策略优化;学生发展;“N+X”课程设计

众所周知,时间既是常量,也是变量。学生在一个学习时段内,其生活与学习的时间总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常量。在守恒的时间常量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获得感,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问题,也是考量管理者在学校课程设置规划方面的能力的问题。实践中,学校教育管理者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去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框架、策略及途径,使之达成管理者集体认识的“知”层面与实践落实的“行”层面的高度统一。对此,学校基于儿童立场,整体推进“N+X”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在课程整体设计优化的基础上,以适宜的方式推进,落实“全面+个性”的发展方向,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N+X”课程设计框架及内涵

(一)概念诠释: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N+X”课程解读

1.国家课程

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2.“N+X”课程设计

“N+X”即为某一学科国家规定的课时总量,其中“N”为某学科国家课时总量中的大部分课时量,以保证国家规定课程的完成;“X”为某学科国家课时总量中的少部分课时量,以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N”这个课时量对应的内容相对是常量(即国家课程部分),“X”这个课时量对应的内容相对是变量(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部分)。管理者应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有序的开发,通常“X”的内容范围>1。“N+X”课程学时重组示意图如图1。

(二)革新理念:以系统变革思维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

1.推动“闭合课程”向“动态学习”迈进

管理者要有革新的思维,使相对固定化、封闭型的课程学习逐渐走向动态化、生本化、开放型的变量学习,让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挑战,适合学生的成长。

2.推动“统一模型”向“个性成长”迈进

学校要提供学习机会与服务产品,使统一教材、集体备课、类似教法的流水线教学走向选择性、差异化、混合式的个性化教学。

3.推动“平面整合”向“系统变革”迈进

学校应推进一般性、活动型的校本化课程,不断进步,形成有数字化平台支撑、跨越社区界限范畴、学生成长与教师研修一体化的系统结构,并适当配置基于个性成长课程的强基计划与强基学习。

二、“N+X”课程设计的实施策略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到:“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何设计、开发并科学有效地实施课程需要管理者按照具体情况做出科学思考与合理安排。

(一)“深度学习”与“学科育人”相互融合,明晰课程推进的方向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深度学习引入课堂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观念的转变。同时,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深度学习”与“学科育人”相融合,进一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全校语文学科融入了《论语》中的传统美德故事、儿童戏剧等元素,各年级在本学科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性基础课程。如四年级语文分层性基础课程“蔚蓝古韵之宋词”,该课程缘起于杭州(古临安、钱塘、武林)的地域情结,以柳永、苏轼、陆游等名家作品的赏析介入,引导学生在单个人物生平和单篇诗词的学习中,串联多篇宋词名篇,通过读宋词,品语言,进而理解人物的高尚品格。该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宋词阅读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在課程的具体实施中,又以知识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为内核,由单篇教学走向多篇教学。活动具有层次性,教学读写结合,学生的思维在课程学习中逐渐走向深入。

(二)“实践探索”与“反思调整”相互跟进,提高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传统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数字土著们”的胃口。学校以“未来科创洞察力”为方向,围绕“科创”一词,尝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低段普及课程。如表1所示。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受、理解、触碰的过程中提高对未来科技的认识,形成探究未来科技的意识。

学生对以上内容很感兴趣,因此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课堂中人数较多,课堂看似热闹,但每位学生的学习体验大相径庭;(2)课堂缺乏合理的评价措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定位不准;(3)以兴趣为主的学习目标虽然契合学生实际,但缺乏更深层次的创新观念,难以达到培养科创洞察力的核心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科创组对阅读与实践进行了反思,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教师改变了追求生产性和效率性的“目标—成就—评价”模式单元,重建起有意义的“主题—探究—表达”模式单元。在单元内容设计上,课程尝试以“主题”形式开展,围绕某一个科创主题进行实践探索。以机器人课程为例,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如表2。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语文阅读能力,也对学生的总结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通过设计师的假设,学生了解到当前医学环境中的难点,自主思考要做什么样的机器人,以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培养了学生用技术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准备好充足的课堂材料,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表2   机器人单元课程(调整后)

[环节 具体内容 主题 医用机器人与我们的生活 探究 ● 探究活动1:机器人能运用到哪些医学领域,你知道吗?学生独立整理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 探究活动2:你能找一找国内或国外在医学领域运用机器人的小故事吗?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 探究活动3:如果你是工程师,会设计什么样的医用机器人,以帮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表达 以小组形式交流反馈,汇报收获,可以上台汇报,并提交学习报告。 ]

(三)“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相互渗透,增强课程领域的广阔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宽语文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鉴于此,“N+X”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要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如图2。

1.“纵向延伸”——课程的改编与延续

“纵向延伸”主要指的是增加教学的深度与厚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尤其是对某一知识点的强化训练或专项练习。教师通过变形改造,对原教学内容进行引申与推广,促进学生对知识线状的学习。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补充有关学习材料,使之与教材共同形成课程内容。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也可以从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将对所学的知识形成进一步的感悟和体验。

【案例1】 一年级组“数学游戏”课程规划

表3   一年级组“数学游戏”课程规划

[课程内容 目标要求 巧拼七巧板 1.认识七巧板,知道七巧板七块图形的名称,能用七巧板模仿拼图,并能用语言描述出图形由哪些形状组成。

2.通过观察、操作、拼组,初步感知图形的位置不同带来的变化。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出正方形以及自己喜欢的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

在上好一年级基础课程后,增加如表3所示的活动课程,不仅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巩固,还使他们有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横向拓展”——课程的补充与融合

“横向拓展”主要指的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一问题,使教学内容拓展到其他各个分支,几个分支间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拓展思维,促进其对块状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对已有课程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学科间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等因素,通过增加、删减内容、突出重点、变更顺序等方式对课程内容加以改造,以更好地适应学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2】三年级组“数学与诗”课程规划

“数学与诗”课程把数学与古诗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的同时感受数学的美,开阔视野,体会到原来学科之间是可以打通的。“纵向延伸”能增加教学的深度与厚度,“横向拓展”能延伸教学的广度,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选课走班”与“定班走课”相互交替,凸显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学校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选课走班”与“定班走课”等方式,使各项课程灵活有效地落实。

1.“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指的是学生在学校开展的课程范围内,自主选课。教师以各“兴趣班”为单位,组织并开展教学。这种新型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学生自发的成长元动力与发展兴趣点,为学生打造了新的学习空间,使教学更高效。以体育学科为例,每周共4节体育课,学校将其设置为“3+1”模式,每周3节课用来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学科教学,剩下1节课则设置为具有选择性的兴趣拓展课: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啦啦操、射击……学生根据要求及需要选课,实现兴趣拓展及特长发展。

2.“定班走课”

“定班走课”指的是不打乱原来的行政班,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相关主题的授课。以“知行合一”课为例。此为“道德与法治”中的“X”拓展部分,参考“善及万物、知行合一”的辦学理念、“传统文化自信力”的发展目标、“知行合一、文化自觉”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内容,全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围绕相应主题开发课程,形成覆盖面广且逐级提升的“知行合一”课程体系。学生以年级为单位,特定教师带着特定主题的课进入报告厅、剧场等地进行授课。“选课走班”与“定班走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凸显了“N+X”课程实施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就。

基于课程建设的实际,基于儿童获得感的提升,学校采用“N+X”路径进行课程建设,在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智能校园”“创新学堂”“未来学习社区”等领域,在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去摸索,去探险,去合作,去创造。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310052)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学生发展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